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4-03-21段平李如英
段平,李如英
(湖南工业大学思政部,湖南株洲,412000;茶陵一中,湖南株洲,4124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切实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要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切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就业方式、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多样化,我们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一些人就以马克思主义的与现实不相对应或不符的情况来否定其指导地位;甚至有些人还一味膜拜西方文化及其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及时加以引导。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我们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的话,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就会导致整个时代的彻底覆灭。”[2]江泽民也曾经提出:“如果我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如果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去搞多元化的话,那么,就会导致人心混乱,天下大乱,甚至会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3]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因此,迫切需要巩固和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对自发性的工人运动的任何崇拜……可以说都是在灌输资产阶级思想,以期影响工人的思想。”“任何脱离或者轻视社会主义思想的行为或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其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不断加强。”[4]意识形态的体现及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我们要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融入和渗透到人们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切实搞好青年学生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性
首先,核心价值的的渗透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有正面效应,也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更好地发挥其正效应,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性。如做到既关心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又不搞利己主义和惟利是图;既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又不搞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既大公无私和忘我奉献,又能坚持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原则等。要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很有必要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性。
其次,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们曾经所经过的三次历史巨变印证了这一内在要求。一是辛亥革命,具备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行动纲领和革命纲领,在“推翻帝制,振兴中华”的辛亥革命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迎来了解放前的曙光。二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进一步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中,形成了我们那个历史时代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在毛泽东思想中,和毛泽东思想融为一体,是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成果。在此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获得了全面解放和新生。三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先后及时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改革、开放、发展的崭新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国梦,取得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
最后,通过核心价值的的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成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令”和“外在行为准则”。当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思想活跃、追求进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竞争、努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等,但也应该看到价值取向上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价值观的混杂局面,这种多元化会使青年学生对一些明显不同甚至相对对立的价值观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第二,价值目标选择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更多注重自己的发展和眼前的现实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第三,价值评判标准存在偏移。不少青年学生把官职高低、金钱多寡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甚至在评价标准上持双重态度,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对社会、他人要求高,对自己则放松要求。第四,价值实践上存在着认知与行为的偏离,有的甚至在认知方面存在抵触、逆反情绪,无法实现认知目标,更不用说自觉地应用于实践中了。
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体系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另一方面,要通过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合理地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逐渐形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是非观念等标准,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和良知,充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我们国家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当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状况,急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渗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曾经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着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而这种服务的本意是希望得到别人为自己服务;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想象着别人也能够这样为自己考虑,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看作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不同,它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这样的生产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青年学生或社会成员在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这样就把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由政治伦理原则延伸到社会伦理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初就是缘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主义土壤之中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则之母。这种道德体系主张平等互助。也就是说,这种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一切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之上的新的道德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从这里出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的引导和渗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时调整,与时俱进,从人文关怀的理念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手段、机制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渗透措施,拉近与广大青年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以浓郁的人情味和强烈的亲和力来影响青年学生,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情感接纳和认同,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履行好自己的道德义务,进一步提高道德素质。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220,35.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