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中团队凝聚力的培养研究
2014-03-21王戈
王戈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闽侯,350117)
在现代体育运动集体项目中,篮球运动是当今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培养高水平的篮球运动人才也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任务。高校组织高水平篮球运动队不仅需要在运动员身上着手,同时也要注意篮球队的科学化管理。篮球运动是一项团队作业特征较为明显的运动,不同的运动员之间要保持高度的默契,在篮球比赛中针对自身不同的位置进行相应的分工合作,这样才有助于篮球队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篮球队多人之间想要达到一定的默契程度,共同完成目标,这就需要篮球队的团队凝聚力。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集中在职业水平运动队层面,而对高校层面的教练员与团队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以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团队凝聚力以及团队满意感等为切入点探讨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中团队凝聚力培养。
一、篮球运动中的团队凝聚力
(一)团队凝聚力的概念
艾伯特·卡伦在1982年提出,凝聚力是反映一个群体在追求其整体目标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和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倾向的动态过程[1]。张忠秋认为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实质是反映一定运动群体成员在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整合力量[2]。身处群体环境中的运动员,可能随时会受到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影响和情绪感染,每个人都会在群体特殊规范因素作用下做出非本意的从众、服从等行为。体育运动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包括领导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运动队因素[3]。
篮球运动中的团队凝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篮球运动队中全体运动员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达到更高的目标,同甘共苦,不断拼搏,团结在一个小集体里面,相互融洽,团结合作的一个过程,反映了运动员向往更高目标、不断进取的倾向。现代的篮球运动竞技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篮球队在技战术水平、队员的身体和心理以及团队协作方面有更优异的表现,不会因为其他的因素影响篮球队在比赛中的表现。
(二)团队凝聚力对高校篮球队的意义
对于高校篮球运动队来说,团队的凝聚力有助于提高高校篮球队的运动成绩,能使队员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以全部的精力争取比赛的胜利。Martens and Peterson以大专篮球选手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团队有较高的凝聚力较容易成功。马红宇、王二平对 37篇运动队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87%的研究报告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其他研究报告两者间为负相关或没有关系。
教练员作为高校篮球队的灵魂人物,指导运动员技战术和身体、心理训练,可是在不断的运动训练过程中,队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教练员如果重视对篮球队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能提前消除队员之间的矛盾。教练员在训练之余与队员之间良好互动,能使队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二、影响高校篮球队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一)领导因素
高校篮球队的领导因素主要是指教练员。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教练员的人选一般都是篮球队的直接领导者,教练员的意志就是篮球队的意志。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对于篮球队的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Brawley发现在成功球队与失败球队之间,其教练的领导行为与团队凝聚力有显著关系;Strache研究认为获胜团队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对团队工作绩效影响突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教练员的执教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练员对篮球队的日常训练关注程度较高,对于运动员的日常生活行为关注较少,这不利于培养运动员的团队凝聚力。任春刚对大学篮球队教练员领导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篮球运动员感知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得分高低依次为技术指导行为、训练行为、正向反馈行为、民主行为、关怀行为。可以看出以上五个行为之中以技术指导行为得分最高,这表明高校篮球队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与正式的比赛过程中对教练员在技战术方面的指导感受程度最深。
(二)个人因素
高校篮球运动员对篮球队的信任程度影响篮球队的团队凝聚力。运动员对球队的信任程度越高,其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满意程度就高,这有助于提高篮球队的团队凝聚力;球队的公正一致性程度决定着篮球运动员对球队的信任程度,也对团队凝聚力有影响。团队凝聚力与运动员对篮球队的信任程度是相互影响的,且篮球队的团队凝聚力对运动员对篮球队的信任程度的影响偏大,团队凝聚力主要是指在社交吸引力和任务一致凝聚力两个方面而言,这两个方面,运动员对篮球队的信任起关键作用。
(三)环境因素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大学生由于刚刚脱离了高考的束缚,在大学中急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喜欢接受大家的欢呼和喝彩,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高校大学生参与到高水平篮球队的训练比赛中来,许多队员由于本身不具备相关的比赛和训练经验,专业的训练和比赛容易对运动员产生一些抑制因素,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一个相对较为枯燥的训练环境中,许多队员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比赛中队员之间有着微妙的竞争关系,在训练时候的表现决定了比赛的人员选择,如果运动员不能很好的适应这样的竞争环境,就可能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这样,也不利于培养运动员团队凝聚力。
(四)运动队因素
高校篮球队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队长的选择,篮球队的队长一般是有较强领导能力的人员,能够帮助教练员处理部分篮球队内部的工作,同时处理对内的人际关系问题,安排队员的日常生活事宜。队长的选择要求民主,应该由队员民主选择,这样选择的队长才能保证队长工作的正常顺利进。可是在通常情况下,队长人选多由教练员选定,这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队员会对队长的工作产生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就会对队内的团队凝聚力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是核心队员即助理队员与替补队员的矛盾。大学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对于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来说,能够进入主力,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有些队员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样的心理会与替补队员产生隔阂,使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利于培养篮球队的团队凝聚力。
三、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中团队凝聚力培养的途径
(一)教练员要对篮球队团队凝聚力的培养足够重视
教练员作为一个球队的掌舵者,其态度决定了篮球队的前途。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主要环节都离不开教练员的参与,因此教练员要对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无论是在技战术的指导、训练活动、正向反馈、对球员的关怀和对内的民主方面都要时刻注意培养团队凝聚力。首先,教练员要定期组织运动队的一些集体活动,如军训等。这些活动中可以摆脱训练和比赛的紧张氛围,但是有需要整个团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队员真正敞开心扉,在一个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和平相处,队员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真正经历了互帮互助,体会到队员之间的关心,才能为团队的凝聚力打开不断变强的出口。其次,利用现代较为流行的户外拓展训练,将队员送入到一个有一定难度的环境中,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通过巧妙的分组,从而把整个团队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也是有所帮助的。
(二)教练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教练员要根据球队自身的技战术水平和外部环境制定自己球队的目标。球队的目标是一个球队前进的动力,一个合适的、正确的目标对运动员来讲是一个激励,队员能够找出自身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有信心完成球队的目标。个人的进步最终该成就球队的目标,这就会形成一个相对健康的竞争环境,队员之间会有所对比,每天的训练中探讨如何将目标实现也能为队员的进步提供帮助。目标较为明确的情况下,篮球队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也会相对容易。
(三)协调“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之间的关系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组建目的之一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展示学校在篮球运动方面的实力。篮球比赛的胜负多依赖于优秀运动员的场上拼搏,因此选择运动员就是比赛胜负的关键步骤。篮球运动队中的核心成员多被称为“主力队员”,这些队员承担了比赛中球队的得分和阻止对方得分的最主要任务,同时也将承受比普通队员更大的压力和更加艰巨的任务。在日常的训练中,这部分队员较为容易受到教练员的关注和同学的赞扬。而另一部分非主力队员就往往是“替补队员”,他们接受的训练不比核心成员少,可是上场的时间往往较少,多是被作为主力队员的替补人员,教练员关注“替补队员”会较少。这样的状况就容易引发内部的矛盾。教练员要充分协调好这些队员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训练中做到平等对待,在专业的技战术讲解和指导中不区别对待;在比赛中根据各个队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水平选择不同位置的队员,尽量保证每个队员都有参与到比赛中的机会。日常的生活中,教练员也要注意所有运动员的状态,给予运动员更多的关心,这样队员能够紧紧地团结在教练员的领导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
篮球队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教练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沟通联系非常重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这样能够保证教练员的思想及时传递到运动员中,同时运动员可以对某些事件或者问题,通过这个反馈机制传达给教练员,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能体现篮球队的民主特点。只有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充分地交流,才能保证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比赛中教练布置的战术配合成功率。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是篮球队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通过交流沟通,运动员在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上都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而这些都将是团队凝聚力提高的前提。真正的比赛需要的是运动员,所以运动员是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只有运动队内部的运动员关系和谐,才能在训练中达到更高的技战术水平,才能在比赛中有更多的底牌,面对突发事件队员能沉着应对,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1]Carron,A.V.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J].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2(4):123-138.
[2]张忠秋.运动群体凝聚力主要表现与培养方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6(3)68-72.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76-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