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教育见习形式创新
2014-03-21黄俊官
黄俊官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论高师教育见习形式创新
黄俊官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教育见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师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简要分析教育见习的内涵、实质以及传统教育见习现状,从学科规范化、体系化的角度提出并详细介绍综合性教育见习、专业课程教育见习、实习前教育见习三种见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为深化教育见习的改革提供理论探讨。
教育见习;综合性教育见习;专业课程教育见习;实习前教育见习
一、引言
教育见习是高校师范生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校,身临教育教学现场,进行教育考察和教育观摩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见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听专题报告、课堂教学观摩、示范课、优质课比赛观摩、班主任工作观摩、备课以及作业批改观摩、教学科研活动观摩等。教育见习不同于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以学生亲自操作为主,重视的是实践过程亲身操作活动,强调的是直接经验的获得与积累;而教育见习是学生以观摩学习为主,通过观察他人教育教学操作行为,使个体获得对他人行为的体验,强调的是替代性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可见,教育见习的实质是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进行的替代性经验学习过程。
二、高师教育见习现状及问题
教育见习既有隐性的价值,也有显性的价值,显性的价值在于直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取间接的教育实践经验;隐性的价值在于间接地推动高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数量的增加,师范院校的办学性质不再像以前那么明确,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见习的传统被忽视了。教育见习是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前奏,它不仅影响师范生实习的成效,而且对他们的教育观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当前的教育见习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教师对教育见习缺乏热情,有的甚至以教学视频代替实地见习,即使带队见习,也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深入中小学校教育的现状,收效甚微。在高校激烈竞争之下,师范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各师范院校均以综合性为荣,教学管理上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教育见习在师范院校今非昔比,日益边缘化。具体来说,高师教育见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见习目标不明确
教育见习并没有教学指导书,教学大纲也往往是比较空泛,各个院校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很大,不少见习处于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被动状态,见习次数少,见习内容单一,基本上停留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观摩上,班主任工作、教学调研等基本无从涉及。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仔细地分解教育见习的任务,进行见习前的动员和思想、物质准备,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带学生潇洒走一回。学生在教育见习中成了被动的客体,他们对即将进行的见习一无所知,对见习的方法、内容、意义没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往往随大流简单地作教学记录和写见习体会,内容空泛,对中小学教育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皮毛。最为明显的,各个专业的教育见习往往只是注重本学科的教学观摩,忘记了教育见习的整体性实践,班主任工作、备课、作业批改、教学研究等活动基本上没有进行,也没有与一线教师、学生进行互动,对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教育现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见习成了一个没有收获的过场。
(二)见习教师职责不清,缺乏相应的指导
师范院校的教育见习往往都是由教师带队,由于教育见习涉及联系见习单位、外出安全、校内调课、见习管理等诸多问题,教师往往对见习兴趣不高,高校扩招带来班级数量的增加更是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育见习工作繁杂,责任重大,但这一工作并没有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各高校在管理上仍然偏向于科研,教育见习在高校的管理中并没有被真正重视,也没有将它列入评价教师的硬性指标,这严重挫伤了教师指导见习工作的积极性。由于管理上的忽视,每次教育见习都是匆匆上阵,临时指定带队教师,很多教师并没有中小学任职的经验,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小儿科”,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见习中的浮躁情绪,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见习。另外,由于过度强调见习的安全性,指导教师往往只是注重见习的纪律性和常规的教学听课,备课、教案编写、教学组织、课外辅导、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教学方法改革、与中小学生互动等活动无暇兼顾,这使得见习质量大打折扣。指导教育见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据笔者所知,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见习指导奖惩条例,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做得好与不好并无区别,科研仍然是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指标。
(三)见习学校的忽视
见习单位是教育见习的物质基础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中小学并不愿意接收见习生,我国也没有对中小学接受师范生见习、实习提出相关的法律规定,各师范院校在联系见习单位时往往依靠校友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见习的时间、地点往往不具确定性。造成这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见习影响了中小学正常的教学活动。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教育见习、实习的需要量随之提高,大量的陌生面孔经常出现在中小学校园,影响了中小学的正常教学,对中小学管理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扩招之后生源质量也随之下降,不少师范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低,“添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造成了见习单位对见习活动的抵触。另一方面,由于见习活动缺乏细致的计划和必要的沟通,见习双方对各自的意图不明确,合作中时有冲突发生,甚至造成混乱局面,这加大了见习单位的负担,使他们对教育见习敬而远之。
三、教育见习形式的探索
欧美发达国家对教师教育见习的时间和形式都有明确的规定,英国规定每周有半天以上的见习,教育见习时间在20周以上,美国的教育见习贯穿了大学的前三年,总学时为150,德国则要求在大学毕业后进行1至2年的见习培训。教育见习的规范化、体系化是准教师培养的趋势所在,而在我国,教育见习仍然处于随意、自发的状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更是让教育见习趋于形式化。从长期来看,这并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也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规范化、体系化的教育见习模式,以确保教育见习正常、有序地进行。根据教育见习的组织形式和教育见习任务的不同,我们将教育见习分为综合性的教育见习、学科课程教育见习以及实习中的教育见习。
(一)综合性教育见习
综合性教育见习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学1-3年级,每学期安排1个学分的见习任务。各个学期综合性教育见习的内容、目标以及见习任务既有共同点也有侧重点,综合性教育见习具体做法是:每学期综合性教育见习时间为3天,其中1天开展1-2个主题性见习活动;另外2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到不同的班级,开展全天候的见习活动,让学生观摩原生态课堂教学和原生态课班级管理,领悟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学流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领悟班级管理,领悟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第一个学期综合性教育见习,具体安排如下。
1.见习内容:(1)听见习学校校长做《基础教育改革与优秀教师素养》专题报告。(2)观摩2位教学名师上2节公开研讨课。(3)分组下班观摩原生态课堂教学和原生态课班级管理。
2.见习目标: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态势,了解做为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的素养,重点在于培养高师生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意识;初步感知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培养教育教学观察能力。
3.见习任务:见习生每天要写见习日记,见习结束后,写一篇见习观察报告,并要求带队教导老师利用两节课时间,组织见习生开展见习经验交流。
第二个学期教育见习,具体安排如下。
1.见习内容:(1)听优秀班主任专题报告(2)听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专题报告。
2.见习目标:了解班主任工作内容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了解小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感知小学课堂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体验小学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3.见习任务:见习生写见习日记,根据见习重点,撰写见习报告,交流见习心得。
第三学期教育见习,具体安排如下。
1.见习内容:(1)集中观摩优质课比赛,参与评课活动,开展座谈会,了解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听课和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写教案、实施教案、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2)深入了解主题班会的组织和开展;同时要求见习生至少找3-5位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
2.见习目标:进一步熟悉小学教学、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听课和开展访谈等调查活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初步培养课堂教学能力和班级组织管理能力。
3.见习任务:写见习日记,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叙事文章。
第四学期教育见习,具体安排如下。
1.见习内容:(1)听基础教育教研专题报告;(2)参与学科组备课教研活动,深入了解学校教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
2.见习目标:了解基础教育教研活动,掌握基础教育科研活动开展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3.见习任务:写见习日记,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与分析的文章或论文。
第五学期教育见习,具体安排如下。
1.见习内容:深入了解小学教学教育活动,参与开展的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客观评价。
2.见习目标:初步培养综合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分析和评价能力,进步培养教研能力及班级管理能力。
3.见习任务:了解和掌握中小学说课、评课的基本知识与流程,独立完成一篇课堂教学论文。
第六学期教育见习,具体安排如下。
1.见习内容:分别听低年级以及高年级优秀教师讲授《备课及教案的撰写》专题报告。
2.见习目标:能根据低、高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及其知识结构,开展备课,学会撰写规范性的教案。
3.见习任务:撰写二课时规范性的教案,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活动方案。
综合性教育见习特点显著:时间长、内容多、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有专门的评价体系、见习目标和任务逐年提高。
(二)学科课程教育见习
1.学科课程教育见习的目的。了解所修的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初步掌握所修专业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基本的技能,培养高师见习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教材及选择教法的能力,并训练他们具有担任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
2.学科教育见习内容。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学科课程的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并适当参与教学。
3.学科教育见习的程序及方法。第一,见习准备。由教学法的老师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好课堂见习教学内容,并通知见习学校,让见习学校教学名师做好上示范课的教学准备。同时,让高师见习学生反复阅读见习的课文,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并撰写相应的教案,做到有备而来,而且选出2名优秀的高师见习学生在教学法老师的指导下,开展1-2次试教,准备参与上课。第二,听课和评课。把高师见习学生组织到见习学校,由实习学校教学名师给高师见习学生上2节示范课,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观摩学习,听完实习学校老师的示范课,由2名高师见习学生上1节相同教学内容的课。上完课后,展开评课活动。首先由见习学校上课的教师和高师参与上课的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主包括说教学目的、说备课过程以及教材的处理、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板书设计、说教学亮点和不足。接着,由见习学校相关学科教研室的教师参与点评和总结。
学科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至第六学期,每个学期有2-3次学科课程教育见习活动,每次学科教育见习课为一个上午。其观察学习的重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教师处理教材的情况。诸如如何确定目的,如何把握重点难点,如何定义概念,如何总结规律,如何评价学生学习,如何设计板书,如何引导思考练习。第二,观察教师组织教学的情况。诸如如何贯彻教学理念和原则;如何安排教学过程;如何启发提问和补充订正;如何协调教学节奏,促进师生交流;如何发挥教学机智,处理偶发事项。第三,观察教师素养和教态。诸如教师的书法;教师的普通话;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效果;教师的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态势语言。第四,观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状况;第五,观察学生智力水平,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第六,观察听课情况,包括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课堂气氛。第七,观察学生学习习惯,包括学生记笔记和质疑问难等方面的情况。
在学科课程教育见习中,让高师见习学生参与上课,通过与名师上课对比,其一,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其二,找出差异,明确今后努力学习方向。
(三)实习前的教育见习
实习生进驻实习学校后,并不立即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先安排2周时何进行教育见习,这就是实习前的见习。
1.实习前的见习任务和目的:让实习生熟悉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适应实习学校的管理;熟悉实习班级的学生,了解该班教学常规,教师上课的风格和特点,学习班务处理的办法以及课堂纪律的管理手段等。同时,在见习过程中,同所下班级原任课教师协商,明确教育实习上课内容,并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备课与试教,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习前的见习内容:(1)听取实习学校领导作专题报告1次。(2)听课与批改作业:听平行班课至少8节;听公开教学课1次,并参加评课会;批改作业250本以上,并做好记录及时向任课老师汇报。(3)见习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见习班会活动以及见习相关课外兴趣小组活动。(4)试教不少于2次。
3.实习前见习的方法:(1)观摩原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向其咨询教学方法,参与课堂教学指导。(2)观摩班主任开展常规班级管理,向班主任请教班级管理的诀窍;深入学生当中咨询学生的班级管理办法;协助原班主任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3)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生情况。(4)在原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备课和试教,提高备课能力和教学能力。
实习前的见习观摩,要比在师范院校综合见习以及学科教育见习的观摩,更为全面,更为仔细,目标更为明确。
四、小结
传统的教育见习是被动的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切实可行的任务,见习安排的时间不科学,甚至违反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成效甚微。把教育见习细划为综合性的教育见习、学科课程教育见习以及实习中的教育见习,有助于将学科理论、学科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才干,充分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成为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教育见习的规范化、体系化能够让见习指导教师明确见习的目标、任务,让教育见习成为高师院校教学活动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1]郭志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实习——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实习制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4]董文生,孟宪乐.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和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5]Connelly F,Clandinin D.N arrative I n q uiry:Storied E x perience [A].Short E.F ormsof Curriculum I n quiry[M].N ew Y ork:State U niversityof N ew Y ork Press,1991.
G642.4
A
1673-8535(2014)01-0087-05
黄俊官(1970-),男,广西平南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责任编辑:高坚)
2013-10-19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1J GB106);玉林师范学院教改项目(14Y JJ G 4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