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改革——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3-21崔晓霞
崔晓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无锡 21415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生源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各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部分别于1993年、2000年、2010年印发了有关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文件,为高院职校开展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指引了方向。本文主要基于2010年版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根据当前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理论研究及实践的现状,结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对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研究及实践现状
据调查显示,中国知网以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为主题词的文献自2004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文献中除少数几篇为硕士论文外,绝大多数为职业院校学报、省级教育类期刊或非教育类期刊;文献作者绝大多数为助教或讲师的年轻教师;文献中基金资助的很少。这表明本主题研究还没有得到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所应该给予的重视和支持,仍处于低层化、自发性阶段,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对能用英语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分层次教学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的研究更少。现有的分层教学在课时安排、班级管理、教学资源的使用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国内探讨并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研究指出,分层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分层教育导致师资不足、教师工作量变大、班级人数较多,低层学生的心理存在落差。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长处,避免其短处,有些高职院校在二级学院尝试分层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2014年3月,外研社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许多院校在分层教学方面介绍了各自的特色经验。
目前,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较复杂,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就是在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内学生的生源结构、英语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近年来,从有的学校学生参加的期中、期末、AB级、四六级考试成绩看,通过率有下降趋势。尽管根据院系和专业特色的差异选用了难易度不同的教材,对学生进行了相对自然的分层教学,但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还未有详细的划分,教师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
三、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改革
(一)学生分层调整
从新生入学,按院系、教材不同进行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在英语基础较好的二级学院同类专业小范围开展分层次教学工作。根据高考成绩、摸底考试(口语、笔试,包括听力)成绩,按一定比例将学生划分为提优班(A班)、普通班(B班),教学要求分别参照3+2专本衔接班的教学要求。二级学院内部同一专业学生尽可能编在同一个提优班或普通班,以便与后续课程更好的衔接,同时也便于管理。为保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合理地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业成绩进行比较和评价,任课教师也分为A和B两个教研小组。为方便教务排课以及成绩的登统,可以把来自同一专业和同一自然班的A、B班学生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
(二)课程设置调整
现有的公共英语课程只为大一新生开设一学年的实用英语,每周4学时,共128学时。2010年,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1]。可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设置 “基础+专业”的课程体系,将英语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 (第一、二学期,每周4学时)、行业英语课(第三、四学期,每周2学时)、英语选修课(第三、四学期,每周2学时),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工学结合的原则,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为主线,以实践实训为途径。教学时数原则上不低于180学时[1],四学期、4学时是最为适宜的学期和学时设置。[2]
(三)教学模式革新
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逐步完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转变,充分体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目标细化
文秋芳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层级性,下位目标要受上位目标的制约,由上而下依次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目标、各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3]无锡商院英语教学目标也体现了层级性。各院系人才培养方案是最高层次目标;《基本要求》是课程体系目标;公共基础课、行业英语课、英语选修课等课程都要设定各自的课程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还要体现多样性,即针对不同层次班级,要相应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教学目标。根据《基本要求》中提出的较高、一般、基础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不同的菜单,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英语教师要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理清各层级目标,精心设计教案,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教材和教学内容设置
刘黛琳教授于2009年提出构建 “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分层次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体系,使教材的内容及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和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2]。《基本要求》中提出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1]。因此,分层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体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行业业务能力的有效对接。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无锡商院根据已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各院系选用不同的教材。在试点分层的二级学院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相应的教学目标,选用体现层次性差异的教材,要体现听说领先、阅读实用性、写作应用性、翻译实用性的特征。
(六)教学过程和方法改革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课堂上,教师经常一人唱独角戏,赶着完成教学任务,并不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实际上,教师讲完课文和练习并不等于就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或听不懂教师的英语授课;为什么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所设计的教学任务;课后学生为什么不及时完成作业,或不知道怎样完成作业;期末考试前,学生为什么要求老师给考试范围;为什么考试作弊现象频频发生等。按照文秋芳教授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诠释,对教学组织做了四个要求:(1)教学过程循序渐进;(2)课堂时间安排合理;(3)对课堂内的学生活动要有检查成效环节;(4)课外作业要恰当[3]。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组织过程符合上述要求,依据学生的层次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七)课后作业分层
既然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作业不能“一刀切”,分层次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文秋芳教授“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中的第4个教学组织要求——课外作业要恰当。这里的“恰当”是指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都合适。就作业量而言,A、B两班均为1:1,即课内1小时、课外1小时[3]。就作业难度而言,A、B班有所不同:B班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加强,并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表演或展示汇报;A班学生能够通过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信息对所有内容进行补充,并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表演或展示汇报。为使作业的分层更加科学、合理与规范,可以组成A、B层教研组,由教研组统一设置,由组内每个教师轮流制定各单元作业。教师对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进行检查和批改后,要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从心理认知角度考虑,为使学生不产生挫败感,教师要注意使用否定的认知回馈策略与肯定的情感回馈策略相结合的方式[4],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自信心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八)考核评价改革
目前,学生心中仍存有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考试指挥棒”的考核制度还未完全摒弃。要制定科学、合理、公正的测试与考核制度是实施、发展分层教学的关键。为了避免同一自然班学生因试卷难易度不同,成绩差异大而给同一自然班级学生的综合考评带来的不利影响,给同一专业的A、B班学生使用同一试题进行测试。测试题型要改革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要形式的考核,适当增加思考型的主观题考核。课程的综合考评要包括语法、词汇、阅读、口语、翻译、写作技能的检测;要能反映出学生在职场环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要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课程结束时的全方位表现,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5]结合起来,逐步引入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1]。
[1]教育部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EB/OL].(2010-10-12)[2014-07-22].http://wenku.baidu.com/view/60f3a2d5240c844769eaee98.html.
[2]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77-83.
[3]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4]崔晓霞.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中介语的纠错回馈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36-38.
[5]崔晓霞.基于高职英语教学新要求进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