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之下的世界你敢不敢面对——《神童》导读
2014-03-21金立群
金立群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意识世界中,显意识只占一小部分,就好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大量部分如同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那是潜意识的领地。潜意识和显意识遵循完全不同的原则,是本我欲望或者说性欲力比多的大本营。就拿这篇《神童》来说吧,看完开头,我想,这小说大概是抨击扭曲的教育的。主人公被称作神童,享受莫大荣誉,可是他自己却并不开心。他要舒张自由的孩子的天性。那么自然,小说呼唤的就应该是健全的教育。
可是接下来的情节却让人大跌眼镜。“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包括我父母在内的这‘所有人’对我是多么的无知。他们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我耀眼的生活后面的黑暗。他们尤其不可能知道我在十三岁生日前后那半年多时间里的特殊遭遇”——小说没有写神童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游戏的热衷等等我们可以接受的事物,也没有写神童自然天性的好奇心和兴趣——所有这些构成所谓“健全教育”的要素,其实和扭曲教育遵循的原则并无二致。它们都要服从理性和道德的规训,都追求理性的目标。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神童的反叛呢?“我在那一段神秘的时间里先后与‘天使’和‘魔鬼’相遇,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折磨和震荡。没有人知道这一点。也没有人愿意知道这一点。”
“天使”是表姐给“我”带来的神秘、美好而伤感的性幻想、性体验。小说对此有细致的描绘。而“魔鬼”则是老师对“我”的性侵犯,是一个耻辱的秘密,给我带来巨大的创伤。前者是不可遏制的生命的冲动,它不顾一切对错的判断,好像失控的飞车,在失控中洋溢着巨大的快感。我们可以接受、容忍一个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而不喜欢练琴,我们会将遏制看动画片的兴趣看作是一种自觉的牺牲。可是我们无法接受一个孩子因为性的体验,包括性的幻想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理性承认看动画片是娱乐和放松,而性冲动,特别如小说中所描述还是对自己的表姐的性冲动,则是不伦的犯罪。
至于“魔鬼”,钢琴老师对“我”的性侵犯,则从反面证明了理性价值的虚妄。老师作为理性价值的代表,实际上也仍然无法摆脱性欲力比多的控制。反抗老师对“我”的理性管束是不合理的,而反抗老师对“我”的性的侵犯则是合理的。由此“我”就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的抗拒找到了一个足以说服自己,足以让自己有勇气对抗父母的理由,虽然这个理由,“我”并没有点破。也正因为此,所以“我”甚至有点感激这魔鬼的“侵犯”,因为非如此,“如果不是因为那些手指将音乐送进了我的裤裆,如果不是他对我的那种特殊的‘启发式’教育,我现在肯定还是‘神童’,我肯定还以为自己是‘神童’”。是的,单凭“天使”的诱惑,“我”无法为自己寻找一个叛逆的坚定理由。因为“我”的内心多多少少已被理性价值所同化,正是“魔鬼”的侵犯,提供了一个理由,一个挡箭牌。“我现在甚至还有点感激我的恩师:是他魔鬼般的行径将引人注目的‘神童’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我其实就是一个平庸的人。”
要真正读懂这篇小说,我想我们必须从那些表面的情节深入进去,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小说主人公对人生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的由来上。这篇小说无疑是带有寓言性质的。“神童”象征了功利的理性价值。“天使”和“魔鬼”是本我欲望的两面。最后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平庸”。“我”对如今的“平庸”,态度矛盾。一方面,相对于从前的“神童”身份,“我”认同现在的“平庸”——“他们不知道‘天使’带给我的忧伤。他们不知道‘魔鬼’带给我的绝望。他们不知道我自己一点也不觉得‘可惜’。他们不知道我一点也不在乎自己曾经是这座城市里引人注目的‘神童’而现在什么都不是。”但另一方面,“我”又多少感慨如今的“平庸”意味着完全失去了欲望和激情,“我”的力比多业已消退。而这才是“平庸”的真正悲剧所在。
所有这些,就是这篇小说所揭示出的冰山之下的世界。或许你的孩子、我的孩子将来都会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成长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难以启齿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对于我们如今的人格塑造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你承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