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目的出发走向课堂革命

2014-03-21周海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佐藤教室改革

周海林

周海林,江苏省口岸中学副校长,南师大中学语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直属会员,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首批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和泰州市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先后参与研究和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七项,参编作文教学指导书籍四本,在《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和教育管理论文30多篇,所参与的两项教研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其中“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还荣获国家教育部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马年浓郁的新年气氛中,我悠闲地读了两本教育学著作,一本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本是日本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在阅读中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课堂和学校开始“静悄悄的革命”。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认为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生的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教育就是要生成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对人生的体验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人生对话,在交流、对话、沟通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共享,这种知识、经验、智慧以及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交流和共享,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今我们的教学习惯性地将所有学习都变成纯记忆性的知识学习,而将学生的创造性淹没。老师和学生一起淹没在题海中,学生既没有这门学科的宏观认识,又没有对微观问题的探究兴趣,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和丰富起来,学生在不断做题中只是“唯手熟耳”,不是“唯脑熟耳”,老师因考而教,学生因考而学,从来没有发现的喜悦和思想的火花。

让课程和课堂像生活一样多彩多姿

教育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实现形式,而课堂作为教与学展开的时空状态,亦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找真理的地方。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学校要将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将学校课程设置与生活的复杂多样相匹配,让学校教育像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当课堂一味地“讲”、一味地“练”的时候,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这种课堂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必要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以一个正在思考、并积极利用他所拥有的一小部分知识的“无知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问教于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无知者”的教师角色定位,正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和探究共同体的基础,这样教师才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助学者或者同学者,而不是知识的权威和简单的判断者。

怀特海认为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你也不要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激励出一个赞赏的班级。我们目前的课堂改革,大家都喜欢迫不及待地总结出或者推出某一个教学模式,好像没有课堂模式就代表这种课堂教学改革成效不大,而且往往以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覆盖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课堂,因此在学校或者区域内强力推进,我想,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时候,也就呈现着不同的模式,但教学切忌模式化,即使这种模式是如何如何符合教育规律,它其实否定了课堂、教材、教师、学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更需要我们有丰富变化的手段和足够的耐心,让他们慢慢长大,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就是一个耕耘的农夫。另外,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因为无法在课堂教学享受到教育的愉快,体验到教学的幸福。我们的教育日益陷入“教育格式化、课堂模式化、学生工具化、教师职业倦怠化、教育精神和教育理想弱化”的怪圈。

让课堂改革产生“静悄悄的革命”

当今中国,许多有识之士都感到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赖于教育体制变革与外部环境的改善,作为一线教师,我赞同佐藤学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个教师和每一间教室开始的观点。只有每一个教师有了迫切改变自身现状的内在需求,他们才会采取革命的行动,才会向自己的过去告别和革自己的命。

课程改革要取得成效,不能仅仅靠由上向下的行政推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高考改革滞后新课程改革,高考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绕不过去的障碍。佐藤学虽然是针对日本教育的现状,但对于我国大一统考试模式下的教育现状和推进课程改革也是一剂良药。他认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够得到确实的成果”“静悄悄”一词,我认为还体现出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和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滋润、培养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味着持久的耐心和关注,意味着对学生心灵的眷顾。

让我们的教室呈现别样的风景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创设学生引导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智慧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收获生命的感悟。教师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因为被需要而产生幸福和愉悦的体验,这种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生命的课堂、智慧的课堂。佐藤学先生提出“润泽”的教室和“倾听”的课堂,反对那种表面热闹的自我表现课堂。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把目光、精力更多地关注了发言的学生,心里一心想的是自己教学的流程该如何推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完整。换句话说,就是过多地关注了预设的教学流程,而有意或者无意的遗忘了生成,过多关注少数聪明灵巧的学生,而忘记了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教室里,没有倾听也就没有了民主,没有了尊重。没有了润泽的氛围,也就没有了育人的文化,一些学生会渐渐成为教室和学习的边缘人。课堂教学表面热闹的教室,是对教师情感上的一种安慰,给教师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事实上没有师生倾听和生生倾听就难有全班的情感共振,也不会是高效的课堂,从这个意思上,佐藤学教授才特别强调班级教室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建设。

让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主和自觉

我们的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为什么难以落到实处,我认为与我们的教研氛围特别是目前的各个学校听评课的制度相关,我们的“随堂听课”和“抽签听课”为什么抽来抽去总是年轻老师,没有抽到中层干部的课,更不会抽到校长的课,当然有些校长由于公务繁忙,早已远离自己的学科教学。一句话,我们学校的听评课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手段,成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每一节课的评价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与更多的教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以及其他东西联系起来,而与民主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宗旨越来越远。

因此我非常赞同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学校要努力构建教师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让每一个教师的课堂都对所有教师开放,谁都应该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做贡献和提建议。公开教学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形成同僚性的重要方式,所有的学校教室都应该是开放的,所有的学科壁垒都应该被打破。对课堂进行事例研究的目的不是评价,也不是为了提建议,而是基于在教室中所发生的事实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与其用“我建议你这样教……”,不如用“假如我来教,我会……”或者“关于那个教学环节和问题,我会这样……”,以学习的事实为中心相互交流,要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学科背景、学情反应和教学设计安排,每一个听课老师、校长或者专家都不是教学的评判者,而是“这一节课”教学的建设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在“静悄悄”的变化中走向革命性的变革,走向富有生机的未来。

猜你喜欢

佐藤教室改革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改革之路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佐藤学:世界上没有比教师更难的工作了
改革备忘
佐藤海山的诗
改革创新(二)
中日两国合作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以王坦与佐藤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