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前预习成为语文课的精彩起点
2014-03-21罗青
罗 青
罗青,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深入思考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自学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有效的预习呢?
一、画龙点睛,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其具体环节有:
一是读。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我在上课的时候遇到课文中的一些难的词语,比较喜欢让学生来告诉我答案,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加以表扬,此时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就很开心。其实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要回答对并不是很难,只要课前做好预习,很容易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四年级的小学生相对来说表现欲望还是较强烈的,久而久之全班同学便养成了课前先把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先预习好的习惯。
二、积极思考,学会质疑问难
预习成功的关键是思考。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学会质疑。
第一,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有的课文,课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引导学生围绕题眼提出几个疑问,然后围绕这几个疑问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又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从文中的重点词语入手,发现问题。课文中的一些好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预习时,如果能教学生从这些重点词语入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准确地使用词语。
第三,从文中的留白处入手,发现问题。每一篇课文,都有给人思考回味的空间,这就是文本空白。在预习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文本空白,给自己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如《蚁国英雄》一文中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蚁团们得救了吗?这升腾起的薄雾说明了什么?劫难过后的蚂蚁家族,又会开始它们怎样新的生活?引导学生于此处思,于此处想,让学生的预习工作变得更加多彩。
第四,从标点符号入手,发现问题。例如,预习《黄河的主人》。在课文的第三自然中出现两处感叹号,“啊,上面还有人哩!”此时“我”表现出的是怎样的感情?“一共六个人!”面对这么小的羊皮筏子上竟然坐了六个人,站在岸边的“我”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感想?从文中关键的标点符号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在预习时更近距离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从课文的插图入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疑问。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古诗,预习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侧坐在莓苔中钓鱼的小娃,此时此刻的神态是怎样的?你觉得问路的人会说些什么话?而小娃是怎么做的呢?通过观察图片提出的问题,学生在预习时能以较直观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