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014-03-21相启菊
相启菊 辛 斌
相启菊,辛斌,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情感是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的润滑剂、催化剂。体验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全身心地走进作品,对作品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的实践活动。
一、由声情并茂的诵读引发情感
汉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统一的文字,而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声,是文字语言节奏与音节节奏的统一。优美的文字诉诸视觉,自然会有形体感。溢于字表的形象、蕴于句内的逻辑力量、整齐排列或杂然相陈的句群、传神的标点,这些形体特征,使读者感到赏心;优美的文字诉诸听觉,自然会有音韵感。谐音押韵、平仄变化、工整的排偶句、错落的整散句,这些音韵特征使读者感到悦耳;匠心独运的词语使用、越规逾矩的超常搭配、句式与句型的奇妙变幻、繁简得当、修辞精妙,这些言语组织功能又会使读者感到激趣、动情、励志。因此,诵读涵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诵读中可以尽情地感受语言的音韵美、结构美,体会语言丰富的内涵、淋漓的情味、美妙的境界。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倡导多读少讲、关注读的层次和深度、关注读的意义和进步。策略中提到的“引导”和“指导”,强调了教师在这个环节里要做的事情,而且是必做的事情,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应当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有层次地去读,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阅读的尝试都当作一次阅读能力提升的契机和语言语感发展的经历。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怎样做好“引导”和“指导”?教师应做到三个“有”:首先教师必须胸中有书,其次还必须做到目中有人,第三就是必须做到心中有法。
二、营造情感氛围,产生共鸣
诵读涵咏,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可以激发联想,深化思虑,丰富情感,洗涤心灵,醇化情愫,美化言辞。只要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就能充分体现诵读的意义和价值。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要以朗读贯穿始终。诵读之初,形式不求统一,音调不论高低,或偃仰啸歌,或端坐细语,或快然自醉,或长歌当哭,或听录音朗诵,或听教师范读,关键是要读起来。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感悟、理解、赏析、评判、积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只要读得有滋有味,只要读得意兴盎然,不仅可以增强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感,还可以强化记忆,锻炼口才,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体会,入境动情,也是值得采取的方式。有些课文作者的感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生与课文情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语言表述,描绘情境
新课程对当今的语文老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加强学习语言,研究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我语言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精美画面,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和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相通。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任何文本都是语言的作品,任何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乃至精巧的结构,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反之亦然,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领悟也要通过语言这座桥梁。因此,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在阅读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为有声的朗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朗读是一种对文本再创造的感知过程,它既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建构、内化,同时也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学生的语感的过程。而当下的语感教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这说明传统教学中的优良做法,我们应该勇于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形势。阅读与写作实际上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环节,阅读能力也可以借用写作表达来带动提升。学生在深入体味,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本的内涵意蕴之后,这时,如果引导学生把这种生命体验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持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更高一级的审美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论
从教学层面上讲,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初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认识文本价值,解构新的意义,激发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审美,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