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报告
2014-03-21王英
王英
[摘 要] 本科新生处于迈入大学学习生活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其学习适应水平一方面与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本科新生,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本科新生,其学习适应水平相对于其他年级或院校而言相对较低。通过自编问卷对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影响因素、改进方式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出提高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20-05
0 引言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实质上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各高校就必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大学生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学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多学业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学习适应性问题,如学习动机不足、适应学习环境能力差、教学方式不适应等,这些问题在新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仅只是会对其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还会诱发心理问题,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性,进而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高校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既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学习适应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一种能力。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个性因素包括自尊、心理控制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因素方面,如大学生与教师的非正式联系程度、同学交往、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国外研究中,“学习适应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与学业不良、学校适应、社会心理适应等概念相结合,较少单独探讨。有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专门研究还不够充足,已有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对现状的调查及简单的相关分析,故对我国教育实践的指导、借鉴意义有限。国内学者也对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张宏如研究发现,许多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价值观念,最密切相关的是自制力和学习取向。白晋荣、戴育红研究发现“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身心健康”是影响学习适应的主要原因。穆怀容、程刚将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分为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两类。冯廷勇和李红[1]的研究将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归纳为五类: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和社交活动。国内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现状。但由于取样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也有差异,研究结果也出现了不一致,不方便进行比较。另外,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统一权威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和全国常模,无法全面分析国内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这些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研究。其主要差异维度划分有:(1)年级差异。王华荣[2]的研究表明,大四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章明明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占总体不适应的27.8%。赵富才用自编量表调查发现,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明显,表现为缺乏专业兴趣、学习态度消极、不适应大学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紧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是最亟待解决的;(2)性别差异。牛丽凤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男生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女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学习能力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葛明贵和于益兵[3]、王霞、王华荣[2]、张宏如和李伟明、胡琳丽和胡基贤认为女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比男生强。冯廷勇和李红[1]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好于女生。而徐小军[4]认为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由上可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是有争议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校别差异。已有调查表明,一类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高于二类院校,如王霞和范红霞[5]的研究表明山西大学学生与中北大学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已经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冯廷勇等人研究发现,综合性大学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明显优于理工类和农业类,师范类大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间水平;(4)专业差异。唐文清的研究表明,工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是最低的,文科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总体水平较高,而医学、农学和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处于中间程度。王华荣[2]的研究表明,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得分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理工科类大学生的适应总分普遍低于其他专业大学生,有些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理工类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普遍较低,具有研究价值;(5)独生子女差异。张大均[6]、牛丽凤等人的研究均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的整体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学习能力适应性维度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基于国内已有的差异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相同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利于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引入其研究成果,所以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问卷编制
早在 1968 年,荷兰学者就编制了适应性问卷来测验大学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总体情况。不过国外适应性研究应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还是Baker 和 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它从学习适应、社会适应、情绪适应等方面对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评估。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测量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Simon 等人编制了大学生反应与适应性问卷(TRAC)。此问卷共包含信念、情感和行为三大基本维度和考试焦虑、考试准备、害怕失败等九大因素。遗憾的是,此问卷并没有被引入到国内。国内也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测评工具。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以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为蓝本,结合研究需要改编成问卷作为测量工具。也有少数研究者运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冯廷勇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本研究所用问卷,是在参考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冯廷勇《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为蓝本进行改编的问卷。问卷一共37道题目,3个主要维度,分别是基本信息、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基本信息考量样本的性别、院所、生源地、独生状况;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这6方面的内容[7];而改进措施维度上,对学生们已接受的学习适应帮助和希望得到的学习适应帮助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后期实践工作提供启示,将帮助来源划分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2 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以北京某大学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向本科新生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5份,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201个样本中,男生101人,女生100人,各约占50%;京内生源89人(44%),京外生源112人(56%);独生子女135人(67%),非独生子女66人(33%);样本采集涉及到建筑工程学院(14.9%)、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13.9%)、经济与管理学院(19.4%)、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11.4%)、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7.5%)、软件学院(7.5%)等12个院所,能够代表北京某大学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高校性质。总的来说,样本能够比较完整的体现出总体的特点。
3 调查结果
3.1 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总体水平良好, 同时也存在适应不良群体,而且群体间个体 差异较大
问卷的第6题到第28题目的在于测试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的水平。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制,分别是1-非常同意;2-比较同意;3-不置可否;4-比较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对于逆向题目给与重新记分,得分越高则说明其学习适应水平越低,反之,得分越低说明其学习适应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201个被试中,最低得分40分,最高得分103分,平均分55分。因为没有常模作为对比,所以本文将自定义去除极端值以每10分为一段,将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最高水平为适应优良者,得分区间是40~50分,共有58人;中间水平为适应一般者,得分区间是51~60分,共有101人;第三水平为适应较差者,得分区间是61~103分,共有42人,约占样本总数的20%,由此可知,学习适应不良群体在理工科高校存在且人数较多,需要给予关注。同时,第三适应水平得分为:57、58、59、60、61、62、64、65、66、68、71、72、73、76、81、83、103,频数分别为:10、8、7、9、3、7、7、5、6、4、3、1、1、1、1、1、1。由此可见,第三水平的学生得分分布很广泛,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46分,还有极端值存在,个体间适应水平差异明显大于第一和第二适应水平。
3.2 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 和厌学情绪是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 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1)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在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良好。
问卷从自身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这6大方面,探究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在以下方面表现优异,不是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从表2中可以看到,被试面对大学学习生活信心度是非常高的,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人占到76%;同学们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选择“积极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有82%。(2)被试在学习能力的两个方面表现良好,包括思维方式和竞争意识。如表3显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升入大学后都成熟了一些,这对于他们面对学习适应问题的心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面对竞争上,有67%的被试都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意识。(3)学习定位、专业态度和学习方法。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回答“你对大学学习的最高定位”时,显示出了较高的定位水平,有80%的被试认为,学习是“丰富人生的重要内容”,是“未来职业生活的重要保障”。表4显示半数以上的被试对其所在专业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77%的被试认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表2 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
自我 非常有信心 比较有信心 不置可否 不太有信心 没信心 效能感 12% 64% 14% 9% 1%
气质 积极乐观 比较乐观 无所谓 有点消极 消沉
性乐观 20% 62% 8% 9% 1%
表3 思维方式、竞争意识
思维 非常成熟 成熟一点 没变化 幼稚了点 过于幼稚
方式 5% 71% 16% 7% 1%
竞争 不懈努力 有点儿竞争意识 没什么感觉 随遇而安 鄙视竞争 意识 17% 50% 20% 12% 1%
表4 学习定位、专业兴趣、学习方法
学习 丰富人生 职业生活 拿到毕业证 不用太认真 丰富的社会
定位 重要内容 重要保障 的基本前提 及格就行 实践更重要
37% 43% 13% 3% 4%
专业 非常 比较 不置 不感 非常不
兴趣 感兴趣 感兴趣 可否 兴趣 感兴趣
12% 52% 22% 10% 4%
学习 非常 比较 不置 不 兴趣
方法 重要 重要 可否 重要 更重要
33% 44% 15% 6% 2%
2)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是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最主要的因素。(1)学习计划、学习效率。如表5所示,只有40%的被试能够做到按照计划安排学习,其余60%被试一般没有计划或者无法按照计划安排学习。在“你的学习效率如何”一题中,回答“非常高”与“很高”的学生只占到总数的26%,学习效率“一般”和“比较差”的占到73%,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2)课堂习惯。问卷第13题“你有以下哪些课堂习惯”共设计了6个答案:“玩手机电脑等”、“吃东西”、“耳语”、“瞌睡”、“翻看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书籍”、“一个都没有”,选项分别有143人、65人、43人、115人和59人选择,只有11人选择一个也没有,仅占被试总体的5%,由此可知在大一群体中不良的课堂习惯普遍存在,特别是玩手机、电脑和瞌睡。(3)课堂管理、厌学情况。如表6,有61%的同学认为,大学的课堂管理过于或者比较严格,成为其学习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问卷统计结果表示,有7%的同学有非常严重的厌学情况;24%的同学经常会厌学,偶尔有出现厌学的高达52%。可以说,厌学的情况在大一新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表5 学习计划、学习效率
学习 完全按照计 有计划且 有计划 没有学
计划 划安排学习 大部分完成 但较少完成 习计划
2% 39% 41% 18%
学习效率 非常高 很高 一般 比较差 非常差
5% 21% 68% 5% 1%
表6 课堂管理、厌学情况
课堂管理 过于严格 比较严格 不置可否 比较松散 松散
8% 53% 26% 11% 2%
厌学情绪 有且非常严重 经常有 偶尔有 很少有 从未有过
7% 24% 52% 10% 7%
3.3 学校和教师是改进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 适应教育的主体
1)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式。表7中,仅有1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期间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方面,同学们更喜欢口耳相传和开设相关课程这两种方式。
表7 学习适应教育的必要性与方式
学习适应教 非常 比较 不置 没什 多此
育的必要性 有必要 有必要 可否 么必要 一举
13% 51% 18% 13% 5%
学习适应 网络 宣传 展板 口耳 开设一
教育方式 宣传 手册 海报 相传 门课程
10% 15% 11% 35% 29%
2)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现状。如表8,同学们普遍认为任课教师、同学及学长学姐这两类人群是对自己学习适应能力影响最大的,选择分别占到总数的23%和56%;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学习适应教育体现不够充分,能够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的才占总数的26%左右。
表8 学习适应水平影响人群、辅导员学习适应教育
影响 辅 任课 学校咨 同学及 都
人群 导员 教师 询人员 学长学姐 不是
7% 23% 5% 56% 9%
辅导员学 非常 经常 偶尔 开学 从未
习适应教育 频繁 进行 会提 提过 说过
5% 21% 43% 27% 4%
4 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学习适应较差的群体。在适应较差者的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实践工作中学校的学习适应指导教育一定要因人施教、个性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影响自己学习适应水平的因素,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改进工作。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同学们都比较认同学习定位、学习方法、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并能够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在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等方面表现较差。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的课堂习惯和厌学情绪,其学习效率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产生是内外因综合的结果,因而提高也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着手解决。外部而言,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内部而言,需引导学生从自身层面出发,采取措施预防和改进学习适应水平。
4.1 学校层面
学校是提高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宏观层面。首先,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应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内容。北京某大学近些年来实行的新生适应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包括自我认识、思维情绪、心态调节、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内容,其中并没有突出学习适应的内容。学习是新生进入大学以来首先接触的内容,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密,学习不适应问题很容易累积,所以有必要强化学习适应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供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进行选择。学习适应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专业性,为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另一方面对有学习适应教育需求的学生集中进行辅导,有利于提高学习适应教育的效率,解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问题。
再次,学校还要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在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渠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生认为同学及学长学姐对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影响较大,且是当自身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最乐于求助的对象。所以学校要重视高年级同学对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影响作用,积极搭建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互助的平台。
最后,学校还要明确辅导员对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与帮助的责任。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新生班级的行政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由于缺乏强制要求,有的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课程通过率如何、成绩如何,但是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习的适应程度怎么样、是否能够转化学习方式、是否出现学习适应困难等问题。所以学校层面要特别强化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责任意识。
4.2 教师层面
一般而言,本科新生在入学之后,接触的教师主要有两种,一是他们的班级辅导员,二是各任课教师。
辅导员在新生学习适应教育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首先,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对所负责新生班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及时引导他们注意改变学习方法,摆正学习态度;其次,对班级内出现的学习适应问题较明显的同学给与关注,着重帮助其度过适应困难期。最后,还要为同学们介绍、提供解决学习适应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任课教师是本科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负责人,是影响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各任课教师而言,首先,要积极了解本科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其次,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预防学生的学习不适应;最后,任课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中接收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4.3 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内因。所以从新生自身层面出发提高其学习适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科新生首先要主动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在大学中既不能只看重学习,也不能忽视学习。比较大学与以往高中学习的不同,寻找差异,制定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
其次,要注意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是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通过访谈和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新生们普遍认可高年级师兄师姐及同学在改进学习适应性方面的作用,所以新生应该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交流学习体验,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提高彼此的学习适应性。另一方面是与教师沟通交流。当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要勇于向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其他老师寻求帮助,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最后,本科新生要正确认识学习适应问题,了解学习适应问题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当面对学习适应问题时应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探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44-48.
[2]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02-606.
[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王霞,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62-64.
[6]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4-128.
[7]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8(5):762-769.
表5 学习计划、学习效率
学习 完全按照计 有计划且 有计划 没有学
计划 划安排学习 大部分完成 但较少完成 习计划
2% 39% 41% 18%
学习效率 非常高 很高 一般 比较差 非常差
5% 21% 68% 5% 1%
表6 课堂管理、厌学情况
课堂管理 过于严格 比较严格 不置可否 比较松散 松散
8% 53% 26% 11% 2%
厌学情绪 有且非常严重 经常有 偶尔有 很少有 从未有过
7% 24% 52% 10% 7%
3.3 学校和教师是改进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 适应教育的主体
1)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式。表7中,仅有1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期间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方面,同学们更喜欢口耳相传和开设相关课程这两种方式。
表7 学习适应教育的必要性与方式
学习适应教 非常 比较 不置 没什 多此
育的必要性 有必要 有必要 可否 么必要 一举
13% 51% 18% 13% 5%
学习适应 网络 宣传 展板 口耳 开设一
教育方式 宣传 手册 海报 相传 门课程
10% 15% 11% 35% 29%
2)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现状。如表8,同学们普遍认为任课教师、同学及学长学姐这两类人群是对自己学习适应能力影响最大的,选择分别占到总数的23%和56%;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学习适应教育体现不够充分,能够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的才占总数的26%左右。
表8 学习适应水平影响人群、辅导员学习适应教育
影响 辅 任课 学校咨 同学及 都
人群 导员 教师 询人员 学长学姐 不是
7% 23% 5% 56% 9%
辅导员学 非常 经常 偶尔 开学 从未
习适应教育 频繁 进行 会提 提过 说过
5% 21% 43% 27% 4%
4 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学习适应较差的群体。在适应较差者的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实践工作中学校的学习适应指导教育一定要因人施教、个性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影响自己学习适应水平的因素,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改进工作。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同学们都比较认同学习定位、学习方法、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并能够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在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等方面表现较差。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的课堂习惯和厌学情绪,其学习效率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产生是内外因综合的结果,因而提高也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着手解决。外部而言,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内部而言,需引导学生从自身层面出发,采取措施预防和改进学习适应水平。
4.1 学校层面
学校是提高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宏观层面。首先,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应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内容。北京某大学近些年来实行的新生适应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包括自我认识、思维情绪、心态调节、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内容,其中并没有突出学习适应的内容。学习是新生进入大学以来首先接触的内容,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密,学习不适应问题很容易累积,所以有必要强化学习适应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供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进行选择。学习适应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专业性,为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另一方面对有学习适应教育需求的学生集中进行辅导,有利于提高学习适应教育的效率,解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问题。
再次,学校还要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在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渠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生认为同学及学长学姐对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影响较大,且是当自身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最乐于求助的对象。所以学校要重视高年级同学对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影响作用,积极搭建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互助的平台。
最后,学校还要明确辅导员对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与帮助的责任。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新生班级的行政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由于缺乏强制要求,有的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课程通过率如何、成绩如何,但是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习的适应程度怎么样、是否能够转化学习方式、是否出现学习适应困难等问题。所以学校层面要特别强化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责任意识。
4.2 教师层面
一般而言,本科新生在入学之后,接触的教师主要有两种,一是他们的班级辅导员,二是各任课教师。
辅导员在新生学习适应教育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首先,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对所负责新生班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及时引导他们注意改变学习方法,摆正学习态度;其次,对班级内出现的学习适应问题较明显的同学给与关注,着重帮助其度过适应困难期。最后,还要为同学们介绍、提供解决学习适应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任课教师是本科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负责人,是影响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各任课教师而言,首先,要积极了解本科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其次,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预防学生的学习不适应;最后,任课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中接收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4.3 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内因。所以从新生自身层面出发提高其学习适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科新生首先要主动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在大学中既不能只看重学习,也不能忽视学习。比较大学与以往高中学习的不同,寻找差异,制定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
其次,要注意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是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通过访谈和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新生们普遍认可高年级师兄师姐及同学在改进学习适应性方面的作用,所以新生应该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交流学习体验,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提高彼此的学习适应性。另一方面是与教师沟通交流。当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要勇于向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其他老师寻求帮助,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最后,本科新生要正确认识学习适应问题,了解学习适应问题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当面对学习适应问题时应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探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44-48.
[2]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02-606.
[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王霞,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62-64.
[6]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4-128.
[7]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8(5):762-769.
表5 学习计划、学习效率
学习 完全按照计 有计划且 有计划 没有学
计划 划安排学习 大部分完成 但较少完成 习计划
2% 39% 41% 18%
学习效率 非常高 很高 一般 比较差 非常差
5% 21% 68% 5% 1%
表6 课堂管理、厌学情况
课堂管理 过于严格 比较严格 不置可否 比较松散 松散
8% 53% 26% 11% 2%
厌学情绪 有且非常严重 经常有 偶尔有 很少有 从未有过
7% 24% 52% 10% 7%
3.3 学校和教师是改进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 适应教育的主体
1)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式。表7中,仅有1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期间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方面,同学们更喜欢口耳相传和开设相关课程这两种方式。
表7 学习适应教育的必要性与方式
学习适应教 非常 比较 不置 没什 多此
育的必要性 有必要 有必要 可否 么必要 一举
13% 51% 18% 13% 5%
学习适应 网络 宣传 展板 口耳 开设一
教育方式 宣传 手册 海报 相传 门课程
10% 15% 11% 35% 29%
2)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现状。如表8,同学们普遍认为任课教师、同学及学长学姐这两类人群是对自己学习适应能力影响最大的,选择分别占到总数的23%和56%;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学习适应教育体现不够充分,能够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的才占总数的26%左右。
表8 学习适应水平影响人群、辅导员学习适应教育
影响 辅 任课 学校咨 同学及 都
人群 导员 教师 询人员 学长学姐 不是
7% 23% 5% 56% 9%
辅导员学 非常 经常 偶尔 开学 从未
习适应教育 频繁 进行 会提 提过 说过
5% 21% 43% 27% 4%
4 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学习适应较差的群体。在适应较差者的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实践工作中学校的学习适应指导教育一定要因人施教、个性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影响自己学习适应水平的因素,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改进工作。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同学们都比较认同学习定位、学习方法、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并能够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在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等方面表现较差。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的课堂习惯和厌学情绪,其学习效率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产生是内外因综合的结果,因而提高也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着手解决。外部而言,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内部而言,需引导学生从自身层面出发,采取措施预防和改进学习适应水平。
4.1 学校层面
学校是提高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宏观层面。首先,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应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内容。北京某大学近些年来实行的新生适应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包括自我认识、思维情绪、心态调节、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内容,其中并没有突出学习适应的内容。学习是新生进入大学以来首先接触的内容,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密,学习不适应问题很容易累积,所以有必要强化学习适应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供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进行选择。学习适应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专业性,为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另一方面对有学习适应教育需求的学生集中进行辅导,有利于提高学习适应教育的效率,解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问题。
再次,学校还要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在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渠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生认为同学及学长学姐对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影响较大,且是当自身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最乐于求助的对象。所以学校要重视高年级同学对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影响作用,积极搭建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互助的平台。
最后,学校还要明确辅导员对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与帮助的责任。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新生班级的行政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由于缺乏强制要求,有的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课程通过率如何、成绩如何,但是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习的适应程度怎么样、是否能够转化学习方式、是否出现学习适应困难等问题。所以学校层面要特别强化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责任意识。
4.2 教师层面
一般而言,本科新生在入学之后,接触的教师主要有两种,一是他们的班级辅导员,二是各任课教师。
辅导员在新生学习适应教育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首先,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对所负责新生班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及时引导他们注意改变学习方法,摆正学习态度;其次,对班级内出现的学习适应问题较明显的同学给与关注,着重帮助其度过适应困难期。最后,还要为同学们介绍、提供解决学习适应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任课教师是本科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负责人,是影响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各任课教师而言,首先,要积极了解本科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其次,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预防学生的学习不适应;最后,任课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中接收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4.3 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内因。所以从新生自身层面出发提高其学习适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科新生首先要主动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在大学中既不能只看重学习,也不能忽视学习。比较大学与以往高中学习的不同,寻找差异,制定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
其次,要注意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是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通过访谈和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新生们普遍认可高年级师兄师姐及同学在改进学习适应性方面的作用,所以新生应该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交流学习体验,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提高彼此的学习适应性。另一方面是与教师沟通交流。当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要勇于向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其他老师寻求帮助,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最后,本科新生要正确认识学习适应问题,了解学习适应问题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当面对学习适应问题时应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探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44-48.
[2]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02-606.
[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王霞,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62-64.
[6]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4-128.
[7]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8(5):76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