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新论

2014-03-20杨恒

甘肃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诵读

杨恒

〔关键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语境;诵读;领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70—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连亘数千年的华夏文明,灿烂辉煌,博大精深。而以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几经历史的沉淀,不论是千锤百炼、文采斐然的古典语言,还是匠心独运、气脉天长的章法篇什,无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东方文化。有人说,一个拒绝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渊源流长的精神,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与道德风范。可见,这些足以垂范后世的“言”“文”,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当然,古人的思想总会带着时代的色彩。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用批判的态度去继承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

同时,古今汉语是有承传性的(在有差别的基础上),特别是一些书面语言和成语、语法和修辞等。由此可见古汉语仍为汉民族的母语,教读文言文还是有一定文化积淀与语言根基的。学习文言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只有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读懂古书,才能剔其糟粕,汲取精华。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的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用法。”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每册六个单元,文言文三个单元,占整个教学内容的43%,以后还有可能增加的趋势。这无疑是对濒临冷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张扬。我们除了企盼古代文明早日在中华大地重新生根以外,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的担子的沉重。

就其“文言”来说,“文”指包含和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体验、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创作风格等的一种“活”的有机整体。是圣贤先哲们用生命的音符弹奏出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恢宏乐章。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依照刻板的语法堆积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言”指语言、文章。文言文,首先为“文”,而非文言词句及语法规则的简单组合。作为教学,当然要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句式——对“言”的把握。但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主动地、准确地、审美地、深入地把握文意文脉文旨,体会作者匠心独运,一一对“文”的学习;反过来讲,把握了文意,即可更好地理解词句,这是一个多次反复、渐次深入的动态过程。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记忆和理解的统一,是领悟与审美的统一,是古人和今人情感沟通、思想对话、生命意味的统一。

中学课本中所选文言文都是融思想性、语言的典范性于一体的精美文章。文章本为文化的载体,而非容器。所以在教学时不能将“容器”里的字、词、句,由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使学生目中无“文”,只是乏味地浸渍于死的词句堆中,来应付文言文考试中的客观性命题。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王力先生说:“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通常我们所说的就是包含这两个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它启发了我们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即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考虑课文语言的难易程度,具体按作品的时代编排,构成文言文教学的三层次,即谓之“客体三层次”:先秦作品——汉魏晋南北朝作品——唐宋以来作品。

同时按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将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划分为“主体三层次”:初中一、二年级——初三、高一年级——高二、高三年级。教学时,可参照下文的“文言文五环节教学论”,将其中环节灵活调整,以其遵循“客体三层次”的难易程度和适应“主体三层次”的接受能级的课堂教学步骤。

下面就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四环节:诵读圈点划——摘读评议练——精读辨真伪——品读析文美,简述如下。

一、诵读圈点划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关键和立足点。朱自清先生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这就说明诵读、理解、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诵读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语文学习是先实践、理解,然后运用,而非记住了语言规则就能听、说、读、写,所以,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历练”(叶圣陶语)才能形成。

所以,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依照课文注解和“预习提示”,及本课重点掌握的实词(让学生在预习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课后有关字词的练习题、诵读全文,一要读准字音(注意异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二要读准句读(注意句内停顿、句首虚词的停顿、古代的两个单音词恰是现代的一个复音词,要分开读,如“地方”、“形成”等);三要读出语气、语势等。只有反复诵读以至背诵,才能增加感性认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对传统母语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熟稔感。

在诵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包括自认的重难点词、句式及课文注释中的异疑词)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特别是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分别以圈、点、线为标志划出来,在学生互相讨论、尝试解决的基础上,待下一步继续解决。

二、摘读评议练

这一环节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难和教学的重点,将未能理解的问题摘录在笔记本或卡片上,启发学生“领悟”——让学生自己深入分析,反复举例,设想猜测,或“以意逆志”(用自己的设想揣度作者的意思),或“以意会之。”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评议,然后让学生进行积累整理——列举字条、词条、特殊句式的用法等,从本篇链接已学过的文言文,提取同类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的用法,进行能力迁移训练。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首先,文言文学习的难点是词汇;重点是实词,其次是虚词;主要是常用词,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既要理性把握,又要感性升华,方可举一反三,而不只是讲一篇、懂一篇。还要注意虚词的特点,要分清虚实,辨明用法,通晓古今。其次,文言文学习重在领悟,这是一个反复深入的学习过程,而非一次可以完成,每领悟一次,或者是对原领悟的深入一层,以疏通文意、理清文脉,直到准确地把握文旨,体悟作者的美学构件。其好处是:学生养成领悟的习惯后,一旦拿到文言文,就仿佛进入一个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在阅读中遇到障碍,就能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从而使文言自觉地成为了自己语言的一部分。

三、精读辨真伪

在学生基本掌握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文言词句后,教师就可指导学生精读有关片断,进行辨析:

1.古人思想情感的积极性与局限性。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我们不可能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只从语言的角度去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若我们不了解古人的思想,就无法了解古人的语言。因此,我们对待古典作品就不能不顾及作家作品的局限性。

2.文章形式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此外,在表现手法、文体风格等方面都应有重点地予以辨证地学习,使我们对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得以充分合理的利用。

四、品读析文美

在对古人文章进行比较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精华部分——“文”“言”兼美者进行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判断,继之以从思想内容、形式风格,还有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审美赏析。鉴赏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要尊重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志趣,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各篇的同时,要么选取与本课类似题材或体裁的文言文片断,帮助学生领悟阅读,要么选取比较浅显的文言片断,引导学生断句阅读。不拘内容,不限形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古人读文,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背诵来增加感性认识,触类旁通的。

总之,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入“文”晓“言”,悟“言”识“文”,“文”“言”并重。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学”,“教”是出发点,“学”是归宿,所以,教法的改革,实质是有利于学法的改革,叶圣陶说:“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坚,乃为善教者也。”教学的实质就是创新。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诵读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