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默生长,静等花开

2014-03-20徐建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静默学案生命

徐建华

如果说展示是花开的惊艳,那么预习则是静默的生长。 ——题记

(一)

以颠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特质的生本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教育生态,平等对话的课堂形态,力求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自由呼吸自由飞翔,因而迅速成为课改时代的宠儿,倍受青睐。纵观形形色色的高效课堂模式,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聚焦于展示课,将展示课作为精彩看点、亮点。但繁华褪尽,探本溯源,我们不禁要问:高效课堂的本质是什么?

高效课堂不该只有狂欢、围观和表演,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深度的思考。

(二)

展示课作为学生自学预习的成果展示,无疑是重头戏,是高效课堂的精髓。展示课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学生旁若无人的讲解,顾盼生姿,神态自得,从容镇定,有时辅之以恰当的肢体语言,也不乏语惊四座的精辟观点,颇有循循善诱的小老师的范儿。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后来的展示设计,提问诱导,这让我们很多老师赧然汗颜的同时,更多的是欣喜。回想当初自己上讲台时,常常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看看现在的学生,语言表达流畅准确,个个都有主持人的范儿,我时常感慨,要是我读书时有这样的课堂,那该多么幸运。

展示课上,真正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投入,甚至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高效课堂的初衷——避免精力流失,提高抬头率,确实体现得淋漓尽致。但笔者以为,诚然,展示课是生命的狂欢,最能体现生命的彩排和人生的奠基,但更确切地说,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未来人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思考力的提升,是有些缺位缺席的,或者说微乎其微。高效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远离喧哗中实现,需要学生有一种从容平和的心境。从这种意义上说,有时静悄悄比喧哗热闹更有生命力。

当下盛行的展示课,变传统课堂教师的表现主义为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的表现主义,由师灌走向生灌。与其说是生本回归,不如说是私利主义使然。出于观摩的需要,刻意追求剧场效应和表演效果,追求温度和热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示课堂上纷繁浮华的形式,往往掩盖了思想的光芒。高效课堂下的预习和展示,如同生长、孕育和花开的关系,就像秋天的硕果,甜美和芬芳来自四时节气的孕育,风霜雨露的酝酿,土壤养分的凝聚和生命的静默生长,成熟自不待言,又何须在秋风中,将沉甸甸的果实高挂枝头?

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是预习和展示交替进行,从时间上看,预习占据了半壁江山,既如此,为何在教育科研、以研促教勃兴的今天,鲜有研究预习课的文章?广大教师对预习课是不以为意的,没有人愿意做预习课研究的拓荒者,没有哪一个老师会愿意去听预习课——准确地说是观课。只要透过窗子向内窥视,黑板上空无一字,学生一律埋头就是标准的预习课。我们的预习课,越来越像习题课和考试了。殊不知,高质量的自学预习,是展示的前奏。预习课是无硝烟的战场,是八月禾苗的生长,是早春种子的破土而出,雨后草木的萌发,是竹子的萌蘖拔节,孕育着生命成长的力量。教师,要静等花开的季节,要像一位慈祥而有耐心的农夫,不惟有收获的喜悦,更有关注成长、默默凝视的温情和关切。预习课的意义正在于此。

(三)

我们当下的预习课是死寂的。在沉寂的教室里,我看到是学生厚厚镜片下不堪重负、疲惫茫然的眼神,耳旁传来一片沙沙的写字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隔一节课就是这样一次文字抄写课。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书写量是增大了,但这里面,究竟是兴怀而奋笔疾书,还是不假思索地写满而已,我们不得而知。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被导学案裹挟着茫然前行。

我理想中的预习课全然不是这样的,预习课,应该是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闪耀的课堂。应该有不绝的弦诵声,朗朗书声——最古典的语文行为,也永远是最为经典的语文行为,任何时候都不该被遗弃。我理想中的预习课,应该有学生伏案的背影,但也应有阳光下的笑脸,绝不是匆匆地写完导学案。应该有困惑迷惘写满脸上,应该有豁然释然后的眉头舒展,而不是整节课的木然。预习课固然需要静默的氛围,但绝不是安静得可怕的窒息。预习课上,我时常来回踱步,除了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雀的鸣啭,就是自己清晰的脚步声了,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时间难捱,禁不住有讲课的冲动,更何况学生终日埋头,他们心中的焦灼与枯燥,可想而知。我理想的预习课堂应该是,学生目不窥园、心无旁骛固然可嘉,但偶尔一瞥窗外,看春色满园,杨柳婆娑,满眼的绿意扑面而来,也未尝不可。或是读书思考到动情动心处,禁不住击节踏步、笔头闲敲,或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而喜怒形于色,沉吟自语,或是偶尔凝神远眺,眸子里分为明亮,在阳光的照耀下,简直就是一尊静默的思想者的雕塑……这一幕幕,都是最为鲜活的生命场景,最本真也最为动人的教育生态,它应该存在于我们的课堂。谁说预习课就一定是清一色的埋头和写字呢?谁说预习课教师就一定要缄口不言呢?这不是预习,这是每天都在考试,扼杀生命的课堂。

(四)

预习课,首先要“素读”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别让文本解读再成为永远的伤痛。诚然,高效课堂践行几年,学生成绩呈现出螺旋式上升,表现出后来居上的冲刺力,越到最后,越加奋勇。撇开语文成绩,语文素养究竟提高了吗?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感触:不少学过的课文是雁过无痕,甚至连学过没学过都不记得,更不遑谈文本的思想内容了。基于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基本上是本案分离的,文本被逐渐放逐,学生忙于从课本上搬运移植到导学案上,课本上不再圈点勾画,眉批旁注,不再有文本细读,我们失却了那种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涵咏吟诵的“语文味儿”。左手课本,右手学案,我们在目光迅速地切换游移中,取而代之的是按图索骥、寻章摘句、条分缕析,囫囵吞枣式的浅阅读取代了冥思感悟式的深阅读。我们的语文学习全然成了支离破碎的碎片阅读,解题式的机械训练。一篇篇饱含作者生命情感和心灵脉动的文章,被肢解成程序化的试题,索然寡味,面目可憎,久而久之,学生怎能不生厌?因此,今后的预习,应该努力回归本案合一,努力实现传统、古典阅读方式的回归。毛泽东读“二十四史”,金圣叹评点才子书,眉批旁注,只言片语,片言居要,都是个性化的阅读心得,都是走进了文本,读出了自我。预习课,一定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细读文本,晤对作者,晤对心灵,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观照自我。“素读”文本,就是让学生将教辅资料、导学案等搁置一旁,“裸读”文本,原生态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的生成,自然就成了展示课有价值的质疑的契机,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被点燃,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便发生了。

(五)

“素读”之后,便是“厚读”,通过资料性阅读,旁稽博采,兼收并蓄,以丰富学养。洞悉高效课堂下的学生思维和心智过程,其实是极其复杂的,高效课堂下的学生预习和展示,和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并无两样。在“素读”过程生发的有价值的问题,便要“惑而从师”,即通过广泛阅读、资料性阅读,博览涉猎。这时,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具有读者和教者的双重身份,不仅要自己理解,还要教会别人。为了在展示中游刃有余不至于捉襟见肘,学生势必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备质疑对抗。在“厚度”这个过程中,大可不必担心资料的查阅、占有、佐证会钝化浅化学生的思考。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不同于理科学习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学习更多的“举三反一”。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远安一中]

猜你喜欢

静默学案生命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世界不静默
预备,出发!
乡愁导学案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比例尺(一)”导学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