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我”字了得

2014-03-20陈克忠吕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洛佩斯高三理想

陈克忠+吕艳

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高三学子“问题作文”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作文“无我”的现象严重突出。笔者从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梳理出学生“问题作文”种种“无我”现象,以飨读者。

一、少“真实的自我”表达

学生作文是对学生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真实的自我”来源于生活的“真”。作文应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心发现、真情体悟之后,以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凝聚结晶而成的。推求这一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写作的两个因素:生活(源泉)和学生(主体)。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主观能动是写作成功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学生作文首先需要一个会发现生活、体悟生活进而能够对生活进行艺术再现的人。我们应当从学生的作文中感受得到是这个活生生的人在思考、在发现、在创作,作文中要有“他”的影子,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中,让我们能读到一种“生命活力的张扬”。因而所谓的“言为心声”就应该是作文是学生“真实的自我”流露的心声。然而,在大多数高三作文中,由于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或者疏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甚至不惜去捏造。

比如学生在写命题作文《真诚的故事》时,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就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抓捕生活中发生的真诚的故事,而是宁愿选择去叙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某古代文人身上的故事,或者直接取材于看过的小说杂志中与自己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和事,甚至倾尽“想象”凭空编造出一个故事以期打动读者。下面是两名高三学子撰写的《真诚的故事》选段:

(一)“竹内中空,因爱而实。”这是竹内实先生对自己名字所做的最美丽的诠释,喜欢竹内实先生,源于他的真诚。

他是一个日本人,却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作为一个日本人,他让我所看到的却是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真诚与炽热。他真诚而无畏,当中日友好邦交之时,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友好一词不能滥用”。

竹内实先生的确是一个真诚的人,就如他的人生故事般,真诚而又令人的心也为之折服。

(二)对于被关押多年的囚犯来说,自由是他们最向往的,甚至有个别的囚犯为了获得自由而冒险越狱。与这种不安分的囚犯比起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囚犯路易斯·洛佩斯目前的行为显得有些“犯傻”。

现年37岁的洛佩斯早年因驾照被吊销无证驾驶、醉酒驾驶、撞车、肇事逃逸等多种违法行为被判入狱一年。但是由于监狱的电脑系统出现错误,他在服刑3个月后就被告知可以出狱,剩下的是一年缓刑期。

洛佩斯坦然说:“这件事本就不该发生,现在我只想做我该做的事,接受我应得的惩罚,这样我才能安心过我的新生活,仅此而已。”

洛佩斯被误放,却能主动回监狱领刑,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诚信传奇,这个过程中囚犯洛佩斯已经迷途知返,走向了新生。就像高尔基说的,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这样的“问题作文”在高三学生中比比皆是,说是撰写其实是杜撰,若不是瞎编乱造,便是在网上复制粘贴,抑或是在《高考满分作文》中剪辑拼凑的。读这样的文字,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学生机械背诵材料、生搬硬套故事外,我找不到其他词语来形容。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不能把自己写进作文中去,他们无法讲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忽略自己自我个体生命的存在,这种忘了“我是谁”的作文不只让我们忧虑,更让我们害怕。我们提倡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自我”,也是我们对有真性情、有独立思想的健康人的呼唤,这样的人他应该知道写作是“发现”生活而不是“拷贝”材料。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在这里想说:我写,故我在。学生写作,那么他们的作文中就应该有“真实的自我”在思想。

二、缺“理想的自我”构想

要书写“真实的自我”,还应当弄明白“真实”它不只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也包括创造理想的“真实”。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它们同样展示艺术的“真实”。读杜甫的诗,我们可以读到“乾坤一腐儒”的“诗圣”形象,读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赤诚的爱国思想;读李白的诗,我们同样可以读到“我本楚狂人”的“诗仙”形象,也可以读到他傲岸不屈的个性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杜诗再现“真实的自我”,有沉郁顿挫之美;李诗书写“理想的自我”,有清新俊逸之美。

高三学生“问题作文”普遍存在想象力贫乏、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缺席的问题。写作究其本质来说是心智场上思维运行的轨迹,高三学子局促一室、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整天被英语单词、数理化公式填鸭,各学科题海战术的轮番轰炸,他们思维的触角习惯停泊在生活的表象,他们没有深入生活内层的思考,没有触及生命内核的叩问,没有呼唤人性本真的探求,作文之中自然缺乏对“理想的自我”构想,没有想象,何来创造?没有想象,何来生气与灵动?诚然,我们提倡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理想的自我”,是希望学生在作文中抒写自己积极、进步、健康、深刻的思想,抒写他们关注民族、国家以及世界未来的情怀,而不是要求学生用“政治化”的口号来写出他们的“崇高理想”,构想一个脱离生活的虚无缥缈的“高大全”的自我形象。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常常要求“立意要高”,“立意”的确是衡量作文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将理想庸俗化、功利化。在作文中对“理想的自我”的构想应是一个高三学子对高三生活的真体验、真情怀、真思想的再现,“理想的自我”是一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自我,也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自我,而习惯在作文中说套话、说大话的学生没了真情怀自然无法再现“理想的自我”。

三、非“理性的自我”思辨

高中生作文缺乏思辨性,这是他们作文的通病,“问题作文”非“理性的自我”思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审读作文材料时缺乏思辨能力。如下面一则材料: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了一个孩子掉入水中。就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的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去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奖他品德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赞扬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人们假如垫钱续回了奴隶而又不报账,自己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账又表明自己的人格不如这个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阅读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大多数学生解读材料时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写作中他们有的批评孔子重利轻义,有的指责第一个学生的贪心,有的赞誉第二个学生的不图名利的美德,很少有学生从孔子、家长、学生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综合,全面评价孔子“以人为本”的观点。

二是批判负面现象时缺乏人文情怀。不少学生热衷于写反面教材,但常常片面化、绝对化看待问题,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如他们揭露“小月月事件”时,对那些冷漠的袖手旁观者一棍子打死,忽略道德本身引人向善的人文关怀,对旁观者的行为不作设身处地的思辨分析,文章自然少了真情实意。

三是照搬哲学概念时缺乏创造精神。“问题作文”中有不少学生喜欢用哲学观点来分析材料,论述问题,这样做表面看似乎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但他们往往只是照搬那些哲学概念(如“一分为二”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却不懂得把这些哲学观点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种非“理性的自我”思辨,让我们感觉他们只是“知识的容器”而非“思想的智者”。

四、无“文化的自我”书写

学生个性的丢失必然导致作文中人文的流失,从内容来看高三学子“问题作文”无“文化的自我”书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作文中对个人观点的阐述少,行文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说话“假大空”,胡编乱造;二是有一部分学生在作文中能说真话,抒发真实情感,但往往抒发的是对社会的不满、愤恨、抨击,对人生的苦闷、孤寂、失落,表现出在这个年龄阶段极不相符的消极情感;三是学生普遍缺少阅读积累,表现出语词匮乏、叙述单调、内容干瘪、情趣乏味。他们不能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作文无文气,无才气,无思想的厚度,无情感丰富的蕴藉。

针对高三学生作文中无“文化的自我”书写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学生在作文中完全可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反省,写出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只要是用心写,用激情写,用欢笑和泪水写,说真话,抒真情,崇尚真善美,关怀人的生命和终极发展,那么表现出来的人性就是美好的、善良的,写出来的文章都是有价值的。

如果说作文就是做人,高三学生“问题作文”对“自我”的迷失,使得其作文成了不能承载他们个性、思想、情怀、理想、人格的一纸空文。作文无“我”,作文无“魂”,则人无“魂”,殆矣!

[作者通联:重庆巫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洛佩斯高三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布鲁克·洛佩斯V5凯尔·洛瑞
高三·共鸣篇
意外惊喜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