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城市路网规划——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为例
2014-03-20陈定
陈 定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1)
0 引言
道路网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载体,其规划直接影响城市整体交通的运行效率,是综合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对于旅游城市而言,路网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旅游产业的品质和特色。如何让路网更好地为城市旅游服务,是路网规划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这样的新型滨海旅游城市,路网规划更要突出其自身特色,注重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路网跟城市布局及旅游的结合,打造个性鲜明而又绿色环保的路网体系。
1 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义
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应具备以下七个基本特征:
(1)处于热带或亚热带,拥有优质的海岸线;
(2)以旅游业为经济主导性产业;
(3)游客众多,国际旅客比重高;
(4)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
(5)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6)旅游服务质量一流;
(7)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本地居民的接纳态度、优越的出入境条件等[1]。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规划定位为“国家旅游文化先行区:承担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先行先试任务、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创新型国际滨海新城”;特色定位为“东方滨海水城:以水城为主要特征,集活力时尚、文化艺术、绿色低碳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城”。从以上定位来看,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符合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的要求。
2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路网规划策略
2.1 通过层次化的路网体系建立层次化的交通组织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位于海南省陵水县东南部,毗邻三亚,东面与南面皆临海,西面与新村镇相邻,北接三才镇、椰林镇和陵水县城。路网规划必须注重层次化,即纵向构建与外围高速公路和高铁的联系通道,横向则依次构建对外及内部的交通走廊,形成从内到外辐射延伸的路网主骨架,营造出由内陆腹地到城市功能区、再到滨海旅游带的逐步渐变的空间氛围,从而建立层次化的交通组织模式。
2.2 布置适宜的道路宽度和车道数
结合交通需求情况,对城市内部道路宽度进行适当控制。除主要交通走廊外,其余干路以双向四车道为主,同时可设置大量的二车道支路或独立步行街区,并注重保障绿化和慢行空间。这种较窄的街道布置避免了宽马路在空间尺度上给人的压抑感和冷漠感,同时过街方便,尤其适合两侧的休闲、购物、游憩等活动,使得旅游活动氛围在城市中可以沿着舒适宜人的街道向全城蔓延,很好地契合了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1]。
2.3 路网布局和道路横断面规划中体现绿色交通理念,突出景观特色
路网布局中适当控制普通机动车的可达性范围,对外交通通道采取限制进出口容量的设计;区内建立有限覆盖的机动车道路网络,集中布设机动车停车场,同时保障紧急疏散、应急通道、特殊服务的高覆盖性;干路承担普通机动车的对外联系和片区间的联系功能,在重要的门户性干路中应突出景观特色;支路依托干路并与干路相交,主要应注重其集散和出入作用,强调微循环的功能,保障特殊服务车辆的进出[2]。
道路横断面应结合道路等级、红线宽度、两侧用地性质、自然地形等各方面的因素灵活设置,应注重绿化率指标,重点强化中央分隔带、侧分带以及路侧绿化带的设计,体现绿色交通理念,突出滨海旅游区的景观特色[2]。
2.4 中心城区采用适合游览的路网密度和尺度
中心城区采用较高的路网密度和较小的地块尺度,这种模式有利于组织交通微循环,缓解干路压力,也适宜商业的沿街布置;同时,这种高密度小地块的模式也提供了更长的沿街界面,更多的慢行空间,更好的地块可达性,以及更为舒适的空间体验。
2.5 借鉴交通安宁街区设计,注重支路网微循环
城市支路网规划应注重微循环,适当控制车辆行驶的速度,确保社区人员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增加非机动车出行者的安全感,减少交通管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同时增强街道的归属感,增加各种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减少穿越社区的过境交通量[3]。
2.6 突出各个片区的特色和差异
规划区由六个功能片区组成,每个片区都有自己的发展定位与特色,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交通特征。因此,路网规划要突出各个片区的特色和差异。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功能结构规划图见图1。
图1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功能结构规划图
3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路网布局方案
3.1 路网分级体系
将规划区的道路分为景观大道、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具体道路分级体系见表1。其中,根据本次滨海旅游区的特点将曲港河景观廊道、度假城市景观大道和文黎景观大道三条主干道单独分级为景观大道,承担规划区的景观门户功能[4],同时实现规划区与外部路网衔接,承担对外交通。
表1 道路功能分级体系
3.2 对外路网衔接规划
构建“三横三纵”的对外衔接道路。
三横:结合东环高铁黎安站、环岛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规划曲港河景观廊道、度假城市景观大道、文黎景观大道三条连接线,承担规划区与高铁、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系。
三纵:通过G223(同时承担过境交通功能)纵一路向北联系陵水县城和三才镇、向南联系新村镇和清水湾等地,另外热带海滩片区还可以通过东高路联系陵水县城。
3.3 主干道路网布局规划
构建“四横四纵”主干道路网格局,构成规划区内部骨干路网,衔接六大片区,形成规划区内主要交通干道。
四横:曲港河景观廊道、度假城市景观大道、活力山城干道及文黎景观大道。
四纵:纵一路、纵二路、纵三路及东高路-海洋大道-水城大道。
路网布局规划图如图2所示。
图2 路网布局规划图
3.4 各片区路网规划
根据各个片区的发展定位和用地性质,分别规划体现各个片区特色和差异的路网,满足不同的交通需求。
3.4.1 度假城市片区
度假城市片区规划为综合城市规划,是整个规划区的主要综合服务及生活组团,为当地居民及游客提供完善的居住、休闲、商业、文化、产业及生活配套设施,交通出行表现为综合城市交通的特征。
度假城市片区路网采用方格网形式,采用密度较大、间距较小的路网格局,主干道之间间距约1 000m,次干路间距约500m,支路间距约120~160m。路网功能注重通达性,通过发达的支路系统延伸至各个地块,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并且形成良好的微循环,也为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提供走廊,同时能高效利用该片区的建设用地。道路在满足各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紧凑型的道路横断面形式。3.4.2 活力山城片区
活力山城片区作为大型主题公园集聚群,其交通出行主要表现为旅游集散型交通。
路网要求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和通达性。按照主题公园布局结构,规划“两横四纵”共六条主干道作为出入主题公园的主要道路,使得主题公园旅游客流能够快速到达和离开,并且与其他片区能够联系畅通。主题公园内部道路则根据主题公园的相关设计具体布置。
3.4.3 艺术复合水城片区
艺术复合水城片区规划为商业中心,公共休闲中心,是规划区的核心,也是一个交通枢纽。交通出行表现为快慢分离,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占主导地位。
艺术复合水城片区东西两面临海,地理位置处于规划区的中心,路网要求对外联系通畅,通过性交通和对外交通与内部慢行交通分离。黎安港临水片区以慢行交通为主导,内部道路注重舒适宜人。
3.4.4 热带海滩片区
热带海滩片区以高端购物、娱乐和海滩度假为主,并且包括黎安风情小镇。交通出行表现为居住区和商业区的综合特征。
热带海滩东面临海,路网采取由外至内层层递减的格局,对外交通由最外侧的东高路承担,纵向内部交通利用临港路-黎安路组织。黎安小镇内部路网应注重通达性。
3.4.5 白鹭岛片区
白鹭岛片区作为高端度假区,处于规划区的尽端,交通出行表现为休闲度假特征。
根据白鹭岛片区的定位和自然特征,必须保证其私密性,不宜布设过多道路进入该区域。因此,沿山麓规划一条横向道路贯穿其中,对两侧的交通进行集散,并满足片区内部的交通需求。内部道路则根据地形规划低密度支路网络,承担休闲和游览的功能。
3.4.6 景观廊道片区
景观廊道片区是规划区的重要入口区域,以生态景观与特色康体娱乐相结合的特色功能为主。交通出行表现为快速通过性和休闲特征。
沿片区外围规划两条对外景观大道,承担度假城市片区、艺术复合水城片区等片区的对外通过性交通,同时结合自然景观打造门户大道。内部通过若干次干道和支路与主干道连通,供出入性交通使用。
4 结语
通过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路网布局的研究,在充分分析城市布局、区位特点、自然地形、交通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规划出了外部衔接顺畅、内部片区间联系便利、各片区特色各异的路网格局,充分体现了绿色交通理念,并且突出了“海、山、城、旅”的地区特色。希望本文提出的方案和设想能为同类型的路网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杜恒,马俊来,戴继锋,等.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交通系统特色与启示[C]//中国大城市交通规划研讨会论文集.苏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0:281-291.
[2] 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交通,2009,7(4):59-65.
[3] 周江评.微循环理论与支路交通[J].城市交通,2010(3):41-49.
[4] 王定敏,周勇.论旅游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07(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