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高血压检出人群的体质现状分析
2014-03-20王人卫陈千红
李 合,王人卫,赵 璨,陈千红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235; 2.上海体育学院 运动科学学院,上海 200438)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越来越高,其对心血管危害已逐步为人熟知,但是血压偏高对体质状况的影响却很少被人关注.本研究以2010年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20~69岁高血压检出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血压人群的体质特征,为制定高血压人群运动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与2010年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69岁),共计36922人,其中男性18341人,女性18581人.测试对象均身体健康,无严重疾病,并能顺利完成全部测试项目.
1.2 研究方法
血压数据为国民体质监测中一次性检测的数据,与高血压的专项普查有区别.分组依据参考WHO高血压分级标准进行[1],考虑体质测试重度高血压受试者因安全问题可能无法完成所有测试项目或完成所有测试项目的人员很少,因此将重度高血压受试者和中度高血压受试者合并,定为中重度高血压组;正常血压和临界高血压合并为正常血压组.具体分组参考如下:
中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或/和舒张压≥100 mmHg;
轻度高血压:140 mmHg≤收缩压<160 mmHg或/和90 mmHg≤舒张压<100 mmHg;
正常血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且60 mmHg≤舒张压<90 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和舒张压<60 mmHg.
国民体质监测的抽样和组织原则、测试器材的选配和测试方法均依据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制定的原则确定.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数据软件包,所有数据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分析.数据非正态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时,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高血压检出率
不同血压水平检出率如表1所示,可见,总体高血压检出率达21.3%.并且,由表1可见,高血压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高血压检出率低于男性.
表1 高血压检出率情况
2.2 高血压人群体质检测达标率情况
不同血压水平组的国民体质测试达标情况如表2所示,可见,总体上随血压水平升高,体质检测优秀、良好率逐步递减,合格和不合格率逐步增加;不同血压等级上,女性优秀、良好率均高于男性,合格和
表2 不同血压水平组体质检测达标率的情况 %
不合格率均低于男性.
2.3 高血压人群形态指标情况
形态指标反映了身体充实度和肥胖程度.表3、4列出了男性、女性不同血压水平除身高、皮褶厚度外的常用身体形态指标和派生指标,为了排除身高对围度指标的影响,围度指标均采用与身高比值×100表示.由表3、4可见,各指标不同血压等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轻度、中重度高血压组的体重、BMI、胸围身高比×100、腰围身高比×100、臀围身高比×100、腰臀比均显著高于正常高血压组,且轻度高血压组的以上指标也显著高于正常高血压组.各指标均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
表3 男性不同血压水平组主要身体形态指标比较
表4 女性不同血压水平组主要身体形态指标比较
2.4 高血压人群机能指标的情况
安静脉搏、肺活量、台阶指数等机能指标受年龄、体重影响较大,为了减小年龄、体重对不同血压水平人群机能指标的影响,将年龄、体重作为协变量,对不同血压水平的机能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台阶测试只在20~59岁年龄段进行,因此,台阶指数结果单独统计.
由表5可见,随血压的升高,安静脉搏呈现升高的趋势,肺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男性和女性安静脉搏和肺活量在不同血压水平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中重度高血压组的安静脉搏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且中重度高血压组的肺活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男性和女性中重度高血压组的安静脉搏均显著高于轻度高血压组,肺活量显著低于轻度高血压组.
表6显示,男性和女性不同血压水平组间台阶指数均呈显著性差异,均是中重度高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正常组.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中重度高血压组的台阶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和轻度高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的台阶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
表5 不同血压水平组安静脉搏、肺活量的比较
a模型中出现的协变量在下列值处进行评估:体重(kg)=69.542,年龄=44.63.
b模型中出现的协变量在下列值处进行评估:体重(kg)=57.576,年龄=44.78.
表6 不同血压水平组台阶指数的比较
2.5 高血压人群素质指标的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且身体素质与体重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因此,为了减小年龄和体重对不同血压水平身体素质的影响,将年龄和体重同样作为协变量,对不同血压水平的素质指标做协方差分析.背力、纵跳、俯卧撑、仰卧起坐仅在20~39岁年龄段测试,因此,将这些指标单独统计.坐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呈偏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
由表7可见,男女选择反应时均是中重度高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且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排除体重、年龄影响因素后,女性握力随血压水平的升高变化无显著性意义;男性握力轻度高血压组显著高于中重度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而中重度高血压组也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
由表8可见,20~39岁年龄段,无论男女,轻度高血压和中重度高血压组的纵跳均显著低于正常高血压组,而轻度高血压组和中重度高血压组无显著性差异.背力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但男女不同血压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俯卧撑(男性)、1 min仰卧起坐(女性)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并且女性1 min仰卧起坐在不同血压水平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9可见,男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为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中重度高血压组,组间具显著性差异,表明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呈下降趋势.
表7 不同血压水平组坐位体前屈、握力、选择反应时的比较
表8 不同血压水平组背力、纵跳、俯卧撑(男)、1 min仰卧起坐比较
表9 不同血压水平组闭眼单脚站立的比较
3 讨 论
众多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2-3].围度(胸围、腰围、臀围)/身高比值×100、体重、BMI、腰臀比均可反映人体肥胖程度,而且已有研究发现,BMI、腰臀比均与血压具有高度正相关[4-5].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导致血液内血脂、胆固醇含量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运输阻力加大,引起血压升高[6].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组(中重度高血压组和轻度高血压)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证实高血压患者多伴有肥胖的结论.腰臀比可以反映腹部肥满程度,本研究高血压组的腰臀比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说明高血压人群的肥胖又以腹部肥胖为主.因此,控制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环节.
机能指标受到年龄、体重影响,因此应排除二者对不同血压水平机能指标比较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指数均下降,安静心率升高.已有研究认为,安静心率增加,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前兆[7],由本研究结果可见,心率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安静脉搏测量可以作为预防血压升高的简易指标.排除年龄、体重对肺活量、台阶指数的影响后,肺活量、台阶指数仍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下降,表明血压升高对机体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发现,肺活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关,肺活量可以预测高血压事件的发生[8],血压升高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代偿性左心室肥厚,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心脏继续扩张,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9].
研究表明,年龄、体重对身体素质影响较大,本研究将年龄、体重作为协变量,发现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除握力和背力外,其余身体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血压偏高对人体素质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平衡能力测试时,重心晃动面积大,轨迹长,晃动速度快,平衡功能有明显障碍,提示为中枢性病变[10].闭眼单脚站立测试没有进行重心晃动轨迹的测试,但是从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来看,高血压组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提示血压偏高已对平衡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高血压患者多伴有肥胖发生,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肥胖导致机体大量血液分布于机体周围组织中,血压偏高又导致有效呼吸量相对减少,使心脑等脏器出现相对缺血缺氧状态[11].由于脑缺氧,使ATP分解供能减少,神经突触功能降低,信息传导速度减慢,导致思维迟钝[11],因此高血压患者表现为反应速度减慢.本研究高血压组选择反应时明显长于血压正常组,表明反应变慢.以往研究没有考虑体重对背力的影响,结果往往是高血压组普遍高于正常血压组[7],本研究将体重作为了协变量,尽可能降低体重对不同血压水平对背力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患者肥胖多以腹部肥胖为主,因此,在进行柔韧素质测试时,腹部脂肪会对柔韧素质产生影响,导致高血压组坐位体前屈显著低于血压正常组.俯卧撑(男)、1 min仰卧起坐(女)反映肌肉持续工作的能力,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该结果明显下降.纵跳是反映下肢爆发力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下肢爆发力也明显下降.
4 结 论
国民体质测试高血压检出率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人群国民体质测试达标率低于血压正常人群.高血压人群具有明显的体质特征,形态呈肥胖,且表现腹部肥胖为主;机能指标和部分素质指标明显低于血压正常人群.总之,血压偏高造成体质减弱.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GILLEN S.Every nurse urged to wage war on obesity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J].Nurs Stand,2013,27(44):6.
[3] CHUKWUONYE I I,CHUKU A,ONYEONORO U U,et al.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in Abia State,Nigeria:results of a population-based house-to-house survey[J].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2013,6:285-291.
[4] GUPTA S,KAPOOR S.Sex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indices:who is at greater risk[J].Ethn Dis,2010,20(4):370-375.
[5] 董小英.体重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值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D].辽宁:中国医科大学,2009.
[6] 方顺源,朱晓霞,金达丰,等.高血压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33-35.
[7] 席翼,周凤桐,叶新新,等.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中的成年人和老年人高血压检出人群体质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24(2):56-66.
[8] DAVID R JACOBS,HIROSHI YATSUYA,MARY O HEARST,et al.Rate of Decline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 Predicts Future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Study[J].Hypertension,2012,59(2):219-225.
[9] 曾力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心脏损害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5):270-271.
[10] 贺嘉慧,佟万仁,咸力明,等.高血压病患者平衡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3):161-162.
[11] SHEFER G,MARCUS Y,STERN N.Is obesity a brain disease?[J].Neurosci Biobehav Rev,2013,37(10):2489-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