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外译研究
2014-03-20曹瑞斓
曹瑞斓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黄梅戏外译研究
曹瑞斓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摘要:黄梅戏作为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它的外译工作虽然历史不长,但肩负文学艺术交流、促进黄梅戏在海外推介和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的历史重任。黄梅戏外译工作上持续加强的政策支持、陆续面世的译文作品和不断突破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黄梅戏外译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翻译;研究
黄梅戏“听来兼有国乐的韵味,流行歌曲的韵味,内涵增广,弹性增大,……变成不同区域,不同教养的人,都可以欣赏、领略的东西。”[1]据考证,黄梅戏原本是源于湖北东部一带的地方小戏,[2-3]现在作为安徽的地方特色文化闻名于世、蜚声海内外,演变成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作为一个已有相当影响力的剧种,黄梅戏的外译及其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由于我国境内使用汉语作为统一的官方语言,黄梅戏在国境内的传播主要以汉语为语言载体。因此,本文中的外译主要指由汉语为源语翻译为其他国家语言(非汉语)的译语。
一、黄梅戏外译的历史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流派,有着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共性特征。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史最早是从华人移民海外开始的。[4]也就是说,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初始于华人社会。起初,以汉语为源语的黄梅戏无需经过语码转换也可以在海外传播。后来,随着华人移民在当地落地生根,黄梅戏也同其他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从华人移民内部扩展到其他族群中。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数众多的外国来华人士接触到黄梅戏的机会愈来愈多,他们欣赏黄梅戏的需要和黄梅戏专业人士及爱好者向外界传播黄梅戏的渴望促使黄梅戏的外译工作迈开了脚步。
黄梅戏的外译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黄梅戏外译应当包括黄梅戏剧本的外译和以黄梅戏为主题的相关知识、活动和报道的外译。狭义的黄梅戏外译主要指黄梅戏剧本的外译。从狭义的黄梅戏外译,即黄梅戏剧本的外译来看,相对于原本就历史不长的中国戏剧外译而言,黄梅戏的外译更显稚嫩。国内的黄梅戏剧本外译以吴其云翻译的《天仙配》全译本为开端。其后的外译历程发展依然缓慢。在2008年10月24日启动的“国剧海外传播工程”中,黄梅戏《女驸马》和《牛郎织女》被定为拟启动作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的入选出版剧目,采用由国内戏曲专家为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为主要译员、英美专家校稿的模式开展外译工作。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天仙配》英文版已于2012年3月正式推出,成为国外读者了解黄梅戏的普及读物。除此之外,黄梅戏的外译仅散见于黄梅戏及翻译爱好者中,外译作品常是对黄梅戏个别唱段的尝试。
作为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纪录、收藏及保存的中国戏曲标本的黄梅戏,其剧目发展至今不下百余种。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就已有70余部。此后黄梅戏电视剧兴起。截止2010年,有文献纪录的黄梅戏电视剧达到41部。[5]与国内丰富的黄梅戏剧目资源相对的是,黄梅戏剧目的外译非常稀有。且至今公开出版发行的外译剧本仅有英文版,其他语种译本尚未问世。从这个角度来看,黄梅戏剧本的外译在今后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黄梅戏的外译历史,它不仅包括黄梅戏剧本的外译历史,还应包括对黄梅戏知识、黄梅戏推介和演出活动介绍及相关报道等资料的外译历史。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之前,黄梅戏相关资料的非汉语版主要以报刊杂志为媒介进行发布。《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2001年推出了标题为《清新可人的黄梅戏》的英文黄梅戏知识简介即为一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站在黄梅戏的外译中成为一个重要平台。但是这一平台上的黄梅戏外译作品数量少、覆盖面也不大。除了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对黄梅戏的英文介绍较为详细以外,受众仅可在少数全国性网站,比如中国文化网、中国国际旅行社网、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等和个别地方性网站,例如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沪江网等网站或网页中找到一些关于黄梅戏的简要英文介绍。如此看来,黄梅戏的非汉语网站,特别是英文网站的建设也显滞后。不仅如此,对黄梅戏历史传承、发展动态、主要表演艺术家、作品内容等深入细致的解说的外译内容缺乏,制约了黄梅戏在其他语言社会中的传播。
在历史不长的黄梅戏外译中,黄梅戏外译在译语语种、剧本选择、外译平台等方面有其特点。首先,译语语种以英语为主,较为单一;同时剧本原文仅选自经典剧目。现有的已公开出版的外译作品只有赵一凡翻译的《天仙配》英文版全译本。以吴其云翻译的《天仙配》译本为代表的未公开出版的外译作品也基本是英译本。外译创作的源语剧本品种缺乏多样性。这一现状与黄梅戏外语市场比国内市场小、黄梅戏外译经验不多、了解黄梅戏的译员短缺等因素有关。其次,早期的黄梅戏外译以传统新闻出版为主要媒介,用报刊杂志进行英文报道和宣传,或以论文形式介绍英文剧本翻译。伴随网络媒介的出现和盛行,介绍黄梅戏的英文网站和网页陆续出现,为黄梅戏外译提供了新平台。
二、黄梅戏外译的意义
在国际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和便捷的现代社会,黄梅戏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它的对外传播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任。黄梅戏的外译工作是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黄梅戏的外译需要把黄梅戏剧目的文本内容从汉语翻译成其他语言,肩负着跨语种传播文学作品的任务。黄梅戏这一产生于民间的文学创作,可以被视作文学作品,具有社会价值,能通过语言媒介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教化受众。它的剧目内容大多反映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唱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受众喜闻乐见。对黄梅戏进行外译将有助于这种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其社会价值,增益黄梅戏剧本文字教化社会的功用。
同时,黄梅戏的外译也是跨语言表演艺术传播的桥梁。黄梅戏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进行唱演,向受众展示其剧本的内容和思想,实现艺术感染的效果。因此,黄梅戏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舞台艺术。唱腔朴实、粗犷,富有乡土气息,同时融入了西洋音乐的乐队色彩和现代舞美灯光的布置,音乐表现力强的艺术特色是黄梅戏广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黄梅戏的外译必须能够兼顾文字交流和舞台说唱交流的双重特性和功效。
更为重要的是,黄梅戏走出其发源、发展和兴盛的区域,拓展更广阔的受众市场、寻求创新提升的创作素材、表现手法和表演形式需要借助其外译作为突破口。作为黄梅戏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译文,也应当能够实现黄梅戏源语剧目的效果,才能在源语(汉语)之外的语言环境中传情达意,把黄梅戏传播到非汉语的语言世界中,实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激荡、融合和发展。因此,黄梅戏的外译意义已远远超出把某个黄梅戏剧目的文本进行从汉语到其他语种的纯语码转换,让其他语种的受众可以了解到黄梅戏及其剧本内容。黄梅戏的外译还涉及到很多纯粹翻译以外的意义。
三、黄梅戏外译的学术探索
由于黄梅戏外译的历史较短,正式出版发行或流传度高的外译本及英文作品数量稀少,有关黄梅戏外译的研究也相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英译剧本的文字研究方面。
最早的黄梅戏外译研究起源于翻译工作者的个人翻译实践。译者根据自己在剧本翻译方面的经验,与其他译者和翻译爱好者交流翻译体会,切磋翻译技术。黄梅戏外译研究的第一人当属《天仙配》英文全译本的译者吴其云。1987年,吴其云发表了《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英语黄梅戏〈天仙配·路遇〉翻译札记》一文,介绍了黄梅戏剧本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唱词译配上的困难,用翻译实例就唱词音韵的处理、英文版剧本黄梅戏味的保存、表演风格的保留进行了梳理,提出黄梅戏的英译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相当的翻译技巧,同时还要有能够进行适当调整演唱及润色的能力。
此后的黄梅戏外译研究经历了一个较为沉寂的阶段。在国家有关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黄梅戏外译研究开始发展起来。在政府对黄梅戏外译研究支持的基础上,出现了对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跨文化网络传播等有关黄梅戏外译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有研究者根据黄梅戏经典唱段的英译,结合唱词的韵律和诗歌特点,分析英译难点,探讨翻译方法和技巧。研究发现,黄梅戏英译中,对唱词内在的韵律美的展现、剧中所含诗歌中的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传递,衬字和垫词的处理以及民间口语、歇后语等是翻译难点,与此前的研究提到的结果一致。同时,研究者从翻译学的角度提出了基于音节数的词性转换及变化语序翻译、省略翻译、增译、意译、具体事务抽象化翻译和统一协调上下剧音节数的翻译方法。此外,研究者对英译文中唱词意境的处理、衬字和垫词的译法以及富于口头及时代特色词汇的翻译技巧也进行了探索。当前的黄梅戏外译研究正在突破传统研究范围只有剧本和翻译的局限,延伸到了其他研究领域。笔者正依托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黄梅戏跨文化网络研究”,根据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剧本英译文文库、英文网站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
当前,黄梅戏外译研究已经从译者个人翻译经验交流上升到了以学术研讨为主的研究层次,跨越黄梅戏戏曲艺术、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突破可以为黄梅戏外译研究提供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和学科架构,为将来的外译工作提供更加扎实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四、结语
黄梅戏外译有助于向海外受众介绍和推广黄梅戏,是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黄梅戏外译的历史不长,但近期在黄梅戏外译工作上持续加强的政策支持、陆续面世的译文作品和不断突破的研究成果,预示着黄梅戏外译工作在今后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桂靖雷.黄梅戏与花鼓诸腔起源、发展及传播等言论剪辑[J].湖北文史资料,1996(2):291-299.
[2]李玖久.黄梅戏形成、流变考析之一——鄂东是孕育黄梅戏的天然温床[J].戏剧研讨,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6):71-75,83.
[3]李言水,李柏武.黄梅戏在黄梅县湖区的形成与传播[J].荆楚学刊,2013(2):39-45.
[4]苗怀明.现代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与中国小说、戏曲的传播、接受[J].河南社会科学,2012(2):79-84.
[5]许公炳.建国六十年来黄梅戏电影电视剧要目[J].黄梅戏艺术,2010(2):52-55.
(责任编辑文双全)
AStudyonTranslationofHuangmeiOperaoutofChinese
CAORui-l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Abstract:Huangmei Opera, being one of the five major types of opera in China, is a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soft power. Its translation out of Chinese, though having a short history, shoulders a historic task to communicate in culture and art, to expand its overseas marketing and transmission and to export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of Huangmei Opera out of Chinese would achieve greater progress with more supporting policies, translation works and research findings.
Key words:Huangmei Opera; translation; study
中图分类号:J825;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4)06-0081-02
作者简介:曹瑞斓(1979-),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4D109);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皖教秘人[2014]181号)
收稿日期: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