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2014-03-20

关键词:高管机制体系

唐 毅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计划财务部,安徽 马鞍山243000)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管制度,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也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体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不高,[1]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和实施情况虽有明显的好转,但在不同程度上仍有较大改进和提升的空间,非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更是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2]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应对风险,是每个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如刘玉廷强调的那样,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

一、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三大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与促进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合理保证。这表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节约审计资源投入,提高审计质量

已有的研究指出,内部控制质量能作为衡量企业公司治理效率的指示器,相对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质量更高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有意或无意)错报风险的概率会显著降低。[4-5]对上市公司而言,审计师在进入现场一般采用抽样法来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总体推断,会首先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再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审计范围以及审计资源的投入。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则可以适当降低抽样范围,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重点投入到相关的财务报告事项上,以提高审计效率。[6]

(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其治理效应

随着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的了解远高于所有者,公司的经营者往往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如经营者个人为了满足其个人职业声誉、在职消费及政治晋升等目标而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由此,企业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公司高管的自利行为,从而使其利益与企业整体的利益趋于一致。有研究表明,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经营者的自利行为,提高代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7]因此会计信息具有公司治理效应。[8-9]但需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发挥公司治理效应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高质量的公司治理环境。如果公司的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经营者可能为了掩盖自利行为而故意扭曲会计信息,相应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发挥公司治理效应。只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才能为会计信息发挥治理效应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进而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绩效。[10]

(三)高质量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一定程度上可遏制贪污腐败的发生

近年来,在媒体曝光的企业高管贪腐事件中,可以发现此类事件频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乏力甚至失效。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任公司的CEO,高管实行“独揽大权”,在董事会听不到反对的声音,这很容易使得“强势”的高管超越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已有的内部控制无法约束高管的情形,导致内部控制彻底沦为企业的“装饰性”文件。比如,2004年的中航油巨亏申请破产保护事件,2011年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天价购酒事件等,这些都是明显违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的“三重一大”制度规定。这也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需要高效的执行,如果执行乏力,往往成为高管的非法行为生存的土壤。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来看,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和执行机制不健全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问题都被暴露和放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很多企业“一股独大”、“几股共大”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股权制衡缺失,并且一些企业的高管长期以来习惯独揽大权,许多决策都是拍脑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没有对决策机制的追责制度。另外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加之现有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风险评估控制普遍不足,风险管控不到位,导致对内部控制作用无法凸显。如已有的研究发现,目前一些钢铁企业都没有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也缺乏一套各方认可的、相对较为完整的对于钢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大都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路,更多的是凭借着在行业内的多年经验进行着管理,因此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平时根本不关注的风险管控失效问题导致了企业损失。[11]这种没有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在宏观经济形势趋于上行的时候,可能无法发现隐藏的深层问题,而当宏观经济形势下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正确的制度作为保障来支撑,平时大量被忽视的问题就会纷纷暴露出来,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

(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执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近年来,虽然各级监管部门纷纷要求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内部控制建设的信息披露机制,并为了追踪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次检查,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企业“重业绩、轻管理”的思维模式,企业没有完全按照要求来完善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另外,有些企业高管为了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仅仅重视内控制度形式上的建设,忽视对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上行下效,造成企业员工不能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这也是内部控制执行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12]特别是近年来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公司高管贪污腐败、挪用公款等恶性事件,都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还存在相当的隐患,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剔除。

(三)普通员工的内控参与意识和动机不强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普通员工共同参与,这说明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普通员工。由于普通员工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是负责执行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具体业务流程的,经常能了解内控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缺陷的具体信息,如果参与意识和动机不强,就会造成很多完善内控具体流程的信息无法流动,进而使得内控质量不高。比如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而言,目前尽管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都已经普及了内控的相关知识和要点,但由于受到使用范围的限制,大多仍只能局限于财务范畴,没有将其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很好地结合进而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真正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11]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经存在越来越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我国企业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必须苦练“内功”,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仅需要建立标准的框架和实施机制,还需要相应的监管措施来保证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这就需要多个监管部门的良好协作。《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出台,旨在与法定要求、技术框架与实施指引一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以期最大程度地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进行。[12]笔者认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工作在制度建设上要“高瞻远瞩”,其执行机制要“脚踏实地”。

(一)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实施

就笔者了解的钢铁行业而言,某些管理者总是认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耗费了巨大的成本,但是带来的效率却很低,这可能也反映出很多企业高管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很多潜在的效益,没有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企业需要积极地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机制。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才能准确识别认清风险特性,通过预防为主和加强事前、事中的过程控制来加强对关键风险控制点的管控,将风险控制责任落到实处。[13]这些都只有在摆脱认识上的误区和理解的片面性之后,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实施,切实保障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经营管理需要及时的信息沟通作为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及时便利的信息沟通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旦内部控制失效,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执行更是无从谈起。尽管不同的企业要求的信息沟通机制各不相同,但借助信息系统资源,如以ERP项目的实施为核心,统一系统规划、统一数据处理、统一技术标准,建立其网络化的控制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将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有关人员。值得欣慰的是,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目前很多软件公司也开始针对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升级改造,在降低信息沟通成本的同时又重视了信息安全,进而提高了管理运营效率。

(三)优化控制环境,构建诚信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的高效需要内部控制的各要素与企业外部环境之间的良好契合,而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其是否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尽管目前就如何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还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但诚信的企业文化无疑有助于建立公正透明的决策机制、高效严谨的内控程序和及时准确的风险控制体系。以诚信为本的内部控制文化不仅能有效提高企业公司治理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无形的网络监督机制,进而培育出良性循环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但需要强调的是,营造这种良好的控制环境需要从企业的最高层开始,逐渐向下推广并逐级渗透到各业务控制部门和控制单元,最后通过非正式的道德约束机制,将诚信的内部控制企业文化演化为普通员工的职业操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的企业诚信形象。

[1]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0-67.

[2]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财务与会计,2012(6):21-24.

[3]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3-16.

[4]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5]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6]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5):65-72.

[7]郑军,林钟高,彭琳.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2):73-78.

[8]蒋涛,刘运国,徐悦.会计业绩信息异质性与高管薪酬[J].会计研究,2014(3):18-25.

[9]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81-99.

[10]何亚伟,徐虹,林钟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管理效率与企业价值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52-456.

[11]林琳.钢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漫谈[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54.

[12]李明,于亚娟.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启示[J].财会研究,2011(21):51-53.

[13]向自力.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7):44-45.

猜你喜欢

高管机制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