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隐性课程 加强素质教育
2014-03-20祝世娜刘俊峰
祝世娜,李 丹,马 薇,刘俊峰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157011)
建设隐性课程 加强素质教育
祝世娜,李 丹,马 薇,刘俊峰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157011)
建设隐性课程,要发挥育人者的人格作用,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价值,在显性课程中渗透隐性课程。同时学校领导要注意开阔视野,提升领导水平,增强教师隐性课程建设意识,注意与显性课程的对接,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特色。
隐性课程;素质教育;职业素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学,医学生素质教育不是单一地课堂灌输能够完成的。学校其他因素,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总会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文化心理层面的改变。这种感染、熏陶、认同、内化、顺应,就是隐性课程的作用,它可以使课程相同的大学培养出不同的人才。如何建设隐性课程,更好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的问题。
1 隐性课程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1.1 培养人文情怀
医学不单纯是技术,还是人类情感的延伸、人性善良的表达。心理学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情境中产生。隐性课程恰好能够营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是时代对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1.2 提高职业素养
医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眼神、情绪等对病人的影响。面对病人,要有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传递对病人的关怀和照顾;对待病人,不分职业、地位、财产状况,一视同仁;能保守医密、保护病人隐私,理解病人心情,体察病人感受。这些素质,都需要在反复实践中,通过隐性影响形成。能奉行无菌观念,对质量高标准严要求;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合乎伦理的诊断、治疗方法;面对突发事件,能思维清晰、情绪稳定、不急不躁;能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把内心对生命的敬畏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职业素质的养成,隐性课程的影响远比说教更有力。
1.3 增强德育效果
人类的归属动机、受暗示性、无意识等心理特征,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学生受归属动机驱使,渴求被集体接纳,会积极协同团体,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2]。可见,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可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磨炼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如不注重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1.4 提升美育境界
医学的目的是将医学手段与美学方式相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再塑人的健康之美,增进人的生命活力,提高生命质量。达“善”是其宗旨,依“仁”是其依据,循“真”是其保障,“和谐”是其形式要素。因此,医学和美学并非毫不相关,临床医学本质上是技术与艺术以及美的高度融合,美是最高意义的善。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使学生提高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这不仅关系个人生活质量,也关乎医学的品质。
2 隐性课程建设途径
2.1 发挥教育者人格作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教师的政冶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如实验教师科学严谨的态度、无菌观念实践等,都能影响到学生的感性认识[3]。这种影响具有示范性、暗示性、感染性、自动性、高效性。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使命决定了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础[4]。因此,要把教师培训纳入隐性课程建设中,使教师能以真诚的爱心滋润学生情感,以高尚的品质陶冶学生情操,以专业规范的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优雅的行为影响学生行为习惯,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进取心[5]。
2.2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加拿大斯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是学校中持续不断、无所不在、有形无形的资源,所包含的潜在教育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也是巨大的,政治、历史、思想、伦理、美学无所不容。
物质空间类环境,如建筑物风格、白求恩雕像、医学生誓言碑、干净整洁的实验室等,会无形中彰显高职特点和价值理念,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象征意义和陶冶功能。组织制度类环境,明确表明学校鼓励和提倡什么,禁止和反对什么,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最终将外在的制度要求内化为自觉意识。文化心理类环境,很大程度受治学理念影响,如我校“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理念和“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深刻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是最具特色的标志。
2.3 注重校园活动的隐性价值
校园活动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实效性特点,讲座、技能大赛、辩论、表演、社会调查等,是隐性课程最常见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塑造人格。
活动要改变“七多七少”现象:娱乐性活动多,学术性活动少;课外读物种类多,指导性阅读少;抓提高的多,抓普及的少;节日活动及比赛多,经常性活动少;协会、学会多,吸引人的少;学生主体活动多,教师主导作用少;校园封闭型活动多,对校外的吸取及辐射少。活动还应增加医学人文内容,在学术讲座、辩论赛、学生刊物、文艺演出中反映现代医学伦理道德问题。社会实践应包括医学生宣誓、早期接触病人、社区医学实践等,尽早提升学生对医学的感性认识,培养对病人和社会的责任感[6]。
2.4 在显性课程中渗透隐性课程
课堂教学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人数多,专业课程比重大,重视显性课程,才能使素质教育稳定而有力。例如,在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课程中,讲授关于脑死亡和植物人的相关伦理问题;在讲慢性支气管炎病因教学中,渗透保护环境、避免大气污染的重要性;在学习医疗诊断课程时,融入医患关系、病情告知、保守秘密等相关伦理知识;在分析菌群失调情况时,强调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在学习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时,强调消毒灭菌的重要性;在模拟诊断时,要求学生尊重实体模拟病人、态度和蔼、说话文明、诊查认真;在动物手术实验时,培养学生同情心,要求动作轻柔、手法精细、及时止血、减少不必要的副损伤。
医学不是纯科学,解剖有变异,生理有动态,同病有区别,不能见病不见人。这符合医学的本质,是推动医学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3 建设隐性课程需注意的问题
3.1 开阔领导视野,提高领导水平
张楚廷先生说:“对隐性课程建设最能把握、最起作用,因而也最有影响的是校长,或者是一任一任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大学领导的思想、作风,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因此校长要使其办学理念为全体师生员工所理解,取得共识,并能付诸实践。隐性课程建设既涉及正规课程中的隐性因素,又涉及校园环境、制度、文化等,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凝聚最广泛的人力和资源,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逐步完善。
3.2 强化教师隐性课程意识
学生在校园里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课堂,是教师。无论是人文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各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挖掘隐性课程资源,对生成性、动态性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发挥教育者人格魅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对接与和谐
显性教育强调灌输原则,隐性教育强调主体选择原则,其特点是教师的有意识与学生的无意识[5],要避免灌输造成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尽量淡化教育的痕迹。一方面要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显性课程之力完善隐性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知识结构需要,达到能力培养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形成一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课程结构体系[4]。
3.4 注意体现学校专业和学科特色
高品位医学院校文化,在“文、雅、序、活”之外,还要有“仁”,即仁爱。“仁”是医学之本,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文情怀,能使学生感受到医学特有的人文气息,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充分利用课堂、宣传窗、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平台积极宣传农村医疗相关信息、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动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意义和价值,体现“二为”办学理念。另外,注重体现专业和学科特色。专业方面,如检验专业,重在无菌观念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麻醉专业,重临床辩证思维和分析批判方法;护理专业重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等。
[1]李月琴,程和平.浅析高职院校如何开发和运用好隐性心理课程[J].科技资讯,2012(34):231-232.
[2]王文芳.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J].文教资料,2011(2):143-146.
[3]纪广玉,刘洋,邹良建,等.胸心外科临床教学中隐性课程的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75-76.
[4]杜华.高校隐性课程内容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67-69.
[5]惠国辉,寇玉生.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中的隐性化策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4):49.
[6]王建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G421
A
1671-1246(2014)23-0027-02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E20130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