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词性再探析
2014-03-20蒋静
蒋 静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到”的词性是现代汉语中争议较大的一个语法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到”在语言事实中存在动词、介词同形现象,从而造成语义和语法上的模糊。而争论的焦点则聚集于“V+到+NP”结构中。各家学派各自成说,没有定论,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黄廖本《现代汉语》认为,“V+到+NP”中的“到”与后面的NP组合为介词短语结构用作动词的补语成分,是介词。如,走到天涯海角,介词“到”与“天涯海角”构成介词短语充当“走”的补语。以胡裕树、邢福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到”是介词,用在谓词之后并与这个谓词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来到了长春,由于“来到”和“长春”之间加入“了”使介词“到”更趋向于动词“来”,形成了特殊组合结构“动介(了)宾”,这一派观点认为“V+到”合为“动介”结构,“NP”充当“动介”结构的宾语。朱德熙与吕叔湘先生认为“到”是动词,“到”与前面的“V”组成动补结构,而“到”后边的“NP”充当“V+到”结构的宾语。如,“走到邮局”“飞到昆明”。并指出由“到”字作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都是及物的。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根据“到”的词汇意义和语言事实探讨其语法规则,并以此得出其词类归属的具体标准。
一、动词词性“到”
“到”作为动词,其语法特征主要是:1)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2)前边可以加上否定副词“没”或“不”,不能加程度副词。3)可以带上动态助词“了”“过”,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经历过。“到”作为动词,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到达、达到、达于某一点”,且语法特征很明显地体现出动词词性。如:
(1)春天到,花儿开,鸟儿叫。
(2)列车马上到,你快进站。
(3)今天刘星没到学校上课。
(4)我已经快到北京西站了,可以来接站了。
(5)我到了就给你打电话,再当面谈谈合同的事。
(6)我到过成都欢乐谷,还是值得去玩一下的。
以上各例都很清楚地体现出“到”作为动词的语法性质,在句中表述的是一件事情。考察词性归属时不必苛求满足每一条语法特征,具备其一即可判定。例(4)中的“到”后边就不能加上“了”,这是因为“快到北京西站了”表示是未来发生的事件,此事件的动作行为还是未然的缘故。
二、介词词性“到”
介词“到”是由动词“到”虚化而来的,句法结构的变化和固定使得动词向介词虚化有了基础和前提,而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当词义泛化,趋于抽象,搭配对象扩大时,虚化后的介词所带的宾语往往比动词时所带的宾语在意义类型上更加多样化。虚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使动词、介词界限模糊。介词主要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介词“到”出现的情况主要是“到+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整体表示到达地点或目的地点的标志,并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在“到+宾语”之间加上动态助词“了”或“过”。如:
(7)你到哪里去了?
(8)我走出电梯,要到802房间去。
(9)邻里间来往,来日方长,以后有什么难处尽管到大妈这来说说,别不好意思。
(10)我连续上了三天的大夜班,从星期三到星期五。
(11)说完,小明就到操场上去跑步。
(12)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脸上那种刚到大都市里来的青涩气息,已经荡然无存。
(13)我们到了北京西站打电话给他吧。
例(7)-(12)中的“到”都是介词“到”的常见用法。例(8)中的“要”是能愿动词,“到”不管是动词还是介词,整个事件都还没发生。因为整个事件没发生,所以不管“到”是哪一种词类,都不能用“了”或“过”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或经历,那么“到”就不能是动词而只能是介词。例(9)的“以后”是表示未来的时间名词,表示的也是事件的未然,跟例(8)同理不能加上“了”或“过”,词性划分也应是介词。不过,有着同样结构的例(11)和(12)从句子的意义上来看,整个事件已经发生,“到”的后边理论上就具备了用“了”的条件,也就有划为动词的前提条件。如例(13)所示,“到”的后边就可以用“了”,“到”因此定为动词。但是,例(7)-(12)中的“到”没有作为动词最根本的义项“到达”的意思,所以其后面不能用“了”。所以用在这类结构中的“到”应为介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从星期三到星期五”也即例(10)中的“到”划为动词,实为不当,无论是从现代汉语“从”和“到”的对称性来说以及英汉翻译对比来看,此“到”都应是介词的典范。
不过,属于此类动词的“去”“来”也可以用在处所词语的前面。如:例(7)可以换说成“你去哪里了?”这样转换后,这类句子与例(7)类句子又有什么样的区别?这两类句子从句义上看没有相异之处,但结构却迥然不同。现代汉语句子结构的原形句式为“SVO”,“你去哪里了?”这是现代汉语原形句。例(7)用动词“去”的同时,还用了介词“到”,并把“哪里”提前到“去”之前,例(7)用了动词“去”的同时,也用介词“到”这一语法手段来强调“哪里”。
另外,从词序方面来看,也有一类酷似例(7),如:
(14)我到电影院里看电影。
(15)后来,我便不到婶婶家过周末了。
(16)病愈后,他照例每周到公园吊嗓练功。
例(7)类型的句子同例(14)类句子的“到”虽然句内词序是一致的,但句中“到”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却是不同的。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例(7)中的“到”没有动词“到达”的语义,只是起到达地点或目的地点的标志功能,可以用介词“往”代替。例(14)中的“到”却具有“到达”的意义,可以用类似的动词“去”代替,可以认为是连动句。
三、具有争论的动词“到”
判定词语词类归属问题不是片面的、单一的,词语词性的呈现跟语句表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表达、语义理解的丰富性也导致“到”词性的多样性。在“VP+到+NP/VP”结构中,“到”的词性一直以来就争论不休,有动词、介词、构词语素等多种意见,处理的观点也较多。
黄廖本《现代汉语》中举例:“我按要求在晚上用车子把行李给他送到车站。”教材中将“到车站”中的“到”分为介词,构成介宾结构,然后整体充当“送”的补语,“VP+到+NP/VP”的结构为 VP+〈到+NP/VP〉。朱德熙与吕叔湘则将“到”分析为动词,“到”与前面的谓词“送”构成动补结构,而“到”后面的“车站”充当“送到”的宾语,“VP+到+NP/VP”的结构为VP+〈到〉+NP/VP。
经过分析判定,个人观点认为这类结构中的“到”划分为动词应更为合理,并运用动词的语法特征来进行探析。
(一)从“到”作动词的语义来探析
“到”作为动词,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到达、达到、达于某一点”,在“VP+到+NP/VP”结构中,“到”的意义符合动词词性。上例“我按要求在晚上用车子把行李给他送到车站”中的“到”具有实际意义,理解为“到达”比较合理,表示完成一件事情——行李已经送达到车站,而非仅仅表示到达地点或目的地点。如:
(17)事情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
(18)哈尔滨的冬天可以冷到零下三十多度。
(19)来到长春,气温低到不能再低了。
(20)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科学研究院工作。
(21)她看着猪圈里的猪,边看边想,这些猪到年底长肥了,就可以杀年猪卖个好价钱了,这样孩子们明年的学费也不成问题了,突然一声鸣响,使她回到现实中。
以上几例中的格式都是“动补短语+宾语”,这样的句式不管用在何种句型都表示“到达”的意思。
(二)从动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来探析
“VP+到+NP/VP”这一句型较为复杂,根据语言事实,这一结构有时可以省略为“VP+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VP+到”都在句中充当谓语中心语或谓语部分,“到”所起的作用就是对“VP”的程度、结果进行补充。而能充当“VP”的补语,是虚词类介词所不能具有的语法特征。如:
(22)他飞到美国去了。
(23)他把女朋友带到家里了。
(24)我好容易找到这本书。——我好容易找到。
(25)我终于体会到做父亲的伟大。——我终于体会到。
例句(22)的结构应为“飞+〈到〉+美国去了”,“到”是对“飞”的补充,汉语的补语是对动作从其开始到其结束加以补充说明,并不叙述事件。如果分析为“飞+〈到美国去了〉”表示的就是事件,将其划分为补语是很难成立的,同此结构的例(24)、(25)可以省略为“VP+到”的结构,那么作为介词“到”不会孤立地置于句尾。因此从句法的角度来看此结构,都可以说是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
(三)从添加副词、助词的情况来探析
“VP+到+NP/VP”中的“VP+到”结构是自由的、开放的,同时也是受限的,现在已基本上词汇化,如:走到、回到、取到、买到、提高到、持续到、感觉到等。这一结构基本上可以添加否定副词“不”或助词“得”,当然有的需要语境更充分一些,语义才会顺畅。如:
走到学校——走不到学校——走得到学校
回到从前——回不到从前——回得到从前
提高到多少——提高不到多少——提高得到多少
持续到正月十五——持续不到正月十五——持续得到正月十五
“不”与“得”通常是作补语成分的标志,“VP+到”结构是动补结构,一旦里面插入“不”与“得”之后,就由结果补语变化为可能补语,由动词“到”与介词“到”的语法特征可知,此结构中的“到”应为动词。如:
(26)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即使冷,也冷不到哪里去。
(27)在这样死板僵化理念的约束下,春晚又能精彩得到什么地步?
(四)从添加动态助词的情况来探析
动态助词“了”“过”通常用在动词之后,“VP+到+NP/VP”结构中的“VP+到”后能加上“了”“过”表示动作的实现,即已经完成。“到了/过”仍是充当“VP”补语,在句意表达上同样也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更通顺。如:
走到大桥边——走到了大桥边——走到过大桥边
听到这件事——听到了这件事——听到过这件事
紧张到极点——紧张到了极点——紧张到过极点
此结构“到”后加上“了”或“过”后,“到了/过”整体充当“VP”的补语再与后边的“NP/VP”构成动宾结构。如果“到”判定为介词,介词之后是不能添加动态助词的,所以此结构中的“到”理所当然划为动词。如:
(28)强盗未曾设防,手一抖,手榴弹掉到了地上,把那小子逼到了山脚下。
(29)现在是初伏天,以前热到过40多度,你可要注意呀!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判定出“VP+到+NP/VP”结构中的“到”的词性是动词,只不过与动词前的“到”相比,动词后的“到”的动词特征不够明显。事实上,当两个谓词相连使用时,谓词之间的语法特点会受到许多限制,使其所具有的语法特征表现不出来,在语言学上称之为“词的语法特征制约现象”,在语法分析时,不能因为“VP”后“到”的语法特征有所减弱,而否定其动词特点和性质。按动词的语法特征——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能加上“不、得”,能带动态助词“了、过”,就足以证明它的动词性质了。
四、结论
“到”从词汇意义和语法特征可以分为动词和介词,从句法来看,前者可以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以及补语,后者可以充当状语。简言之,“到”如果具有“到达、达到、达于某一点”的实在词汇意义、其前能添加否定副词“不”或其后能添加助词“得”、动态助词“了、过”就一定是动词,反之则为介词。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2-291.
[2]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1-52.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7-52.
[4]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4-73.
[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38.
[6] 于燕.对“V+到+NP”及“到”的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44.
[7] 张百领.“动词+到”的类型及性质探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8-29.
[8] 马显彬.“VP+到+NP/VP”中“到”的词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