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表达在《新编日语》教材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3-20田小凤
田 小 凤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一、调查概要
(一)调查对象
为了查明中国日语学习者对授受表达方式的习得实况,笔者于2013年9月以渭南师范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日语专业的二、三、四年级共18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有关授受表达方式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式及回收率
在上课期间,由代课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各个年级没有特别设定完成时间,结果普遍在40~45分钟完成。答题结束后,由代课教师收回问卷。因为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因此,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问卷调查的构成及内容
问卷调查的题目形式由翻译、选择和补全对话三部分构成。考察的重点是对学习者授受表达形式综合运用能力和语用能力的考察。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授受表达方式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次调查主要问题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授受表达的过剩使用
对“老师,这本书借给您吧。”这句话的翻译,二、三、四年级学习者的正确率分别为5%、10%和7%。大部分同学翻译为「先生、この本を貸して差し上げましょう」。这个句子正是授受表达过剩使用的典型,也就是在不该用授受表达的地方使用了授受表达,而使整个句子表达不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虽然这个句子没有任何语法错误,但为什么说它不确切呢?究其原因,在日语中,从语用学的角度讲,「~てやる·~てあげる」句型表示由于说话者的意志性行为而使听话人或者第三者受到恩惠,所以给人一种说话人以恩人自居的感觉。即使用表示自谦的「~てさしあげる」,以恩人自居的语感也丝毫没有减弱。[1]160-172这种场合一般用表自谦的依赖形式来替换。
2.授受表达和非授受表达的混同使用
在日语中,授受表达不仅单纯表示物的授予,同时表示说话人的感情,也就是授受表达常伴有恩惠的意思。[1]160-172但是,关于 “大学授予田中博士名誉博士的称号。(陈述性内容)”的翻译,括号中明确标注出本句属于陈述性说明,但是关于这句话的翻译,二、三、四年级学习者的正确率分别为2%、31%和32%。对于这种单纯陈述性说明的句子用授受表达就显得不自然。这种类型的错误表明了学习者对授受动词和普通动词的区别不明白。
3.授受表达的脱离使用
授受表达的脱离使用,指的是在应该使用授受表达的句子而没有使用授受表达。[2]对 “那孩子把学的东西很快就忘了”这句话,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习者的正确率分别为7%、39%和36%。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会出现授受表达的脱离使用倾向,究其原因,教材只对授受表达从语法角度进行了说明而根本没有涉及对授受表达语用功能的说明,最终导致学习者对授受表达所包含的说话人的感情没有理解而导致翻译错误。翻译题11、14、15、17同样正确率也特别低,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授受表达所表达的非恩惠的意思不了解而导致的错误。
4.授受表达和被动态的混淆使用
这种错误指的是,学习者在应该用被动态表达的句子而使用了授受表达。[2]对 “学生给我提了一个很难的问题(把我给问住了)”这句话,被调查者正确率特别低,错误的重要原因是该句应该使用被动态而学习者却使用了日语的授受表达。
对于以上四个问题点产生的原因,在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中,67%的学生对教材的说明感到不满意,认为错误的原因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结果
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主编的《新编日语》(修订本)1、2册[3]278-288为考察对象。此教材属于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语法讲解较为系统,因此,目前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大多使用此教材。
(一)《新编日语》中授受表达的出现顺序及说明
《新编日语》在『第一册』第16课中首先指出,现代汉语无论谁给谁都用动词“给”来表示,而日语的授受表达则要复杂得多。在运用授受表达时,既要考虑接受者与授予者,还要考虑尊卑关系。然后对日语中的授受本动词及各本动词的敬语句型及待遇变化和方向性进行了详细说明。继而在《新编日语》『第二册』第7课中对接受助动词的用法进行了补充说明。
(二)《新编日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授受表达方式的说明过于集中
《新编日语》这一教材分两课讲解了授受表达的本动词用法和补助动词用法,并且同时出现了授受表达各个句型相对应的语法形式。这样过于集中的安排形式,表面上看,照顾了语法的体系性,但是,学习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项目,并且容易将各个句型搞混,很有可能使学习者把授受表达作为单纯的语法项目去学习。而且,这种过于集中的导入语法的方法,违反了“循序渐进”的一般性学习规律,结果会使原本就很复杂的授受表达更加难以理解。
2.没有明确提出授受表达的恩惠性
日语的“授受表达”除了表示物的“授予与接受”这层意思外,还包含着一种人际间的恩惠转移,它体现着日本人之间特有的恩惠意识。[4]140-149
在教材的解说中,虽然对授受动词的待遇变化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关于授受表达所包含的恩惠的移动性并未提及。汉语不像日语那样通过语法来表现感激的心情。因此,对于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从语用的层面对日语授受动词进行说明非常必要。
3.关于「~てあげる」的使用意识的叙述不充分
从问卷调查发现,学习者关于「~てあげる」的过剩使用这一倾向非常明显。有研究者对其原因进行过研究。比如:母语的负迁移(王燕2000)[5]、学习者的使用意识(堀口1984)[2]等,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材对「~てあげる」的解说不全面。教材强调,「~て差しあげる」用于接受者的辈分或社会地位高于授予者的场合,这样学习者容易误解为当接受者的辈分或社会地位高于授予者的时候,只要将「~てあげる」换成「~て差しあげる」就行了。例如:对老师说:“这本书借给您吧。”在这个句子中,对说话人来说,老师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学生很容易翻译为「先生、この本を貸して差し上げましょう。」实际上,这种表达方式带有一种施恩的感觉,往往会给听话者带来不快。而且,何时可以用「~てあげる」或「~て差しあげる」也未进行说明。例如《新编日语》第二册第七课如下一组对话。
李:あなたはお母さんに何か手伝ってあげますか。
中山:余り手伝いませんが、たまに部屋の大掃除を手伝ったり、買い物を手伝ったり。
李:あなたはお父さんに何か手伝ってあげますか。
中山:父にも余り手伝いませんが、たまに車で会社まで送ったり、駅まで迎えに行ったりします。[4]140-149(この会話は『新編日本語』第二冊の第7課会話の部分から引用したものである。P.144)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针对小李的提问,中山回答的时候并没有用「~てあげる」这种句型。但是,这种回答没有用授受表达,不但句子本身没有问题,以恩人自居的语感也没有了,相反给人以好感。但教材并没有说明这一点。在《新编日语》这一教材中,只指出「~てあげる」的使用会给听话者带来不快感。的确,有的场合会带来不快感,但并不是只要使用都会有这种感觉。「~てあげる」这种表达方式,如果用在听话者就是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场合,确实带有一种说话人以恩人自居的语感,但是如果用在听话者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场合,就可以使用「~てあげる」这种句型。并且,这种场合如果使用的话,恰恰是主体生命力的一种很好的证明。比如说,「~てあげる」在这种场合的使用,往往可以增加和听话者的亲近感。
例:高校の同級生である関口里美、三上、永尾が里美の同僚北川先生と一緒に四人で飲んでいる。
北川:あら、三上さんって、モテルんだー。ね、どんなことしてるの、女のコに?
三上:この人がいなくなったら教えてあげる。
関口:三上くん! 『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
[山本裕子(2003)p.150「~テアゲルの対人的な機能についての一考察」『世界の日本語教育』により][6]。
以上这组对话可以看出,三上给北川老师说话,意识到里美在听他们的话。三上说的[この人がいなくなったら教えてあげる]这句话故意让里美听到。虽然这句话表面上的听话者是北川老师,但实际上真正的听话者可以说应该是里美。在对话中,由于使用了「~てあげる」,更显得与里美相比较,发话者与北川老师的关系更亲密,这种表达用在上面的对话中更适合。但是,在教科书中根本没有提及。因此,笔者认为,在《新编日语》中,关于「~てあげる」的使用意识的叙述不充分。
4.授受表达非恩惠的意思没有提及
日语的授受表达,不但可以表达恩惠的意思,也可以表达非恩惠的意思,但在《新编日语》中,对授受表达非恩惠的用法根本没有提及。比如,对于「~てもらう」的解说,根本没有提出对对方带来麻烦这一用法,因此,学习者关于这一意识较淡薄。「~てくれる」这个句型除了恩惠性的一面,也有带来麻烦的一面。
5.授受表达的说明容易导致误解
关于授受本动词「もらう」的说明也有不确切的地方。《新编日语》这一教材在导入授受本动词时,首先解说「あげる」,再解说「もらう」,最后解说「くれる」这样的顺序进行的。而且在解说「あげる」时,是以「甲は乙に…あげる」这一句型的形式列举出来的,并且进一步强调解说一般情况下,甲是物的授予者、乙是物的接受者。与此相对,教材中在说明「もらう」时、直接借用「あげる」这一句型提出「乙は甲(に)から…もらう」这个句型。同样也强调了乙是物的授予者、甲是物的接受者。这样进行说明,确实很方便,但学习者很容易将两个句型中的甲乙理解为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乙は甲に(から)…もらう」这一句型中,甲是第一人称的时候,按照教科书的说明来使用的话,就会造成错误的句子。另外,关于授受补助动词「~てもらう」的说明也有不恰当的地方。在《新编日语》第二册第七课中,关于授受补助动词「~てあげる」进行了如下说明。「甲は乙に…てあげる」这一句型表示,甲为乙做某事。甲是动作的授予者,用助词「は」表示。乙表示动作的接受者,用助词「に」表示。然后,紧接着说明「甲は乙に~てもらう」这一句型,在说明时,强调「甲は乙に~てもらう」句型与甲は乙に…てあげる」正好相反,只说明了甲是动作的接受者,乙是动作的授予者,而对于甲对动作主体乙的请求性并没有说明。如果不说明主体甲的请求行为的话,很容易将两个句型理解为只要将动作授予者与接受者调换位置,两个句型意思就完全相同。在实际运用时,容易将两个句型混同。
6.练习的设定只重视授受表达的方向性
《新编日语》教材中,关于授受表达方式的练习以对话练习、句型替换练习、完成句子、选择题、日译汉练习这五种形式出现。这些形式的练习,基本不重视场面,只重视方向性,只是简单地语言形式的练习,过于机械化。对学习者来说,将授受表达放在人际关系和上下文语境中去考虑,然后选择语言形式,这种练习不够。
三、对教材中编写授受表达内容方面的建议
本稿以使用本教材的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出学生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与教材的编写有关。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对于日语授受表达方面的教材编写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授受表达是贯穿整个日语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语法,因此,应该将其贯穿于整套教材中,而不是集中出现在一两课;现代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语言的运用,因而应将礼貌理论运用到教材的讲解中,学生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日语授受表达的内涵;初级阶段的日语教材应该结合绘画场景进行练习,而不是机械的语法练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授受表达知识;关于授受表达非恩惠的内容也应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地掌握这个语法体系。
四、结语
教材的研究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论文仅局限于《新编日语》这套教材中授受表达方式的研究,以期对日语教材的编写及日语教学有所启发。其实,不仅授受表达方面,日语其他重要语法编写方面也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因此,今后将进一步进行日语教材的探索和研究。
[1] [日]庵功雄·高梨信乃他.『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M].東京:スリーエーネッ トワーク,2001.
[2] [日]堀口純子.授受表現に関わる誤りの分析[J].日本語教育(第52号),1984,(2):91-103.
[3] 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第1册[M](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 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第2册[M](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 王燕.授受表現における「非用」についてー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の場合―[J].日本語教育学会秋季大会予稿集,2000,(10):49-54.
[6] 山本裕子.~テアゲルの対人的な機能についての一考察[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2003,(9):14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