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与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思考
2014-03-20江晓云
江晓云, 李 伟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 医学职业精神 ●
培育与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思考
江晓云, 李 伟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医疗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行业,也是对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行业。当前,深化医改已进入攻坚阶段,构建、培育和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与落实医改任务,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医疗卫生;人文精神;医患关系;职业精神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医疗服务中形成,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文化动态、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态度以及职业传承等为表现形式的行业精神,体现了构成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本、仁爱、公益3个要素。在我国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是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再现,这种精神会凝结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传承。当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已经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高度进行深层次研究,让其内涵得到系统性升华并践行于整个医疗活动中。各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等级医院达标要求,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作为主旋律,把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党的建设及推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性关怀与理性教育、自我约束与外在监督、价值性追求与工具性追求、主体性与创造性的高度统一,持之以恒,大力倡导、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1 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1.1 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是每一名医务人员的天职,其精神实质就是治病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通过提高各级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态环境,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是科技进步、人类文明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要把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应率先成为 “四有”公民,凝聚人气,弘扬人道,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和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1.2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前推进的需要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普遍认为是世界性的难题。迄今为止,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地探索、改进。当前,我国医改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规划、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相较存在不小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基层医院人才匮乏,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改善。医改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医改中的重要部分---医务人员,亟待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锻造、升华,构建和谐、理性的职业环境和人才培养平台。以职业精神为先导、职业理念为支撑、坚守职业道德,坚定社会责任感,把职业、人文精神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并赋予强劲的生命力。
1.3 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但供需矛盾仍然是医患关系桎梏之一,各种不均衡、不协调导致医务人员被妖魔化,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伤害事件屡屡发生。哈医大、温岭医院等多起伤医、杀医血案不但损害了医患双方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严重的阻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医务人员更需坚守高尚的职业精神,打破现实医疗环境的囹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患者当朋友、当亲人,切实关心他们的各种困难和需求。要让每一位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把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评估工作成效的标准,在医患之间共建沟通的优质桥梁和平台,再塑新型的和谐关系。
1.4 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的需要
医疗机构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长期以来医务人员仅处于繁重的工作中,职业风险较大,较多人面临沉重的精神压力。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务人员感觉职业压力大,52.4%的医务人员产生了职业倦怠,其中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倦怠的发生率最高[1]。这种职业倦怠心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后备人才的培养、医疗质量的维系带来不利的影响。改变执业环境、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已是现实所需。外因的改变方可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正能量的导引下端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真切的利益观和幸福观,在卫生职业精神的感召下,驱动自身的人本和动力,让“天使”形象再现,“济世”能为施展,“仁爱”情怀迸发。
2 通过“五个统一”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2.1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的把握有赖于价值引领[2]。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具体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理念的价值诉求。胡大一教授说,医学不是理工科,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而是一门人文科学。如果医学丢掉了人文精神,那就变得非常苍白,非常可悲!他呼吁,医疗界要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医生一定要有为病人服务的理想。临床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医学教育就需充分利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构建人文教育体系。通过学校学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政策水平、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推动医学科学健康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
2.2 人性关怀与理性教育的统一
“医乃仁术”、“大爱无疆”,医者应把对生命的敬畏与社会的责任高度统一,将人性关怀和规范诊疗行为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之中。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各种诊疗设备、技术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部分医务人员忽略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患者内心的感受,仅关注患者身体上的病痛,过度依赖各种检查结果看“病”,具体表现为“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诊疗行为。患者常感觉医务人员冷漠无情、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医患关系陷入困境。因此,医务人员务必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大爱无边”的理念,把拯救危难、抚慰人心作为自己的行业准则,给患者更多的关爱,真正把患者当做亲人,体现“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3]的职业风尚,用真情感染患者,使人性暖流播撒在每一位患者心中。把既救人又育人的崇高医德风尚落实在每一项医疗活动中,彰显医务人员的品格和魅力。汶川、玉树地震及近期发生的昆明“301事件”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及群体伤害事件,无一不彰显了医务人员的职业修养、道德、精神,体现了医者不畏生死、勇于奉献的爱心、仁心。一系列发生在医务人员及其身边的故事,就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时代节拍的正能量体现。
2.3 价值性追求与工具性追求的统一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少数医务人员显示出不同层度的执业悲观、职业迷茫,缺乏工作热情,服务质量降低。作为一名白衣天使,需以健康的人生心态坚定信念、坚守底线,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付出的努力、承担的压力融于人生价值观的追求之中。千百年来,国际、国内的医务人员涌现出了很多流芳千古的宝贵事迹和精神,神农氏、孙思邈、白求恩、南丁格尔、邓前堆等,为我们树立了楷模,留下了财富。就在当代,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白衣天使们的执着敬业和献身精神。典型的人物、先进的事迹,就是激励医务工作者追求人生和价值的动力。这种驱动力可以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的各种潜能,坚定理想和信念,热爱本职工作,真正感受职业荣耀感和幸福感,也才会在日常工作中把亲情、人情自然展示出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才得到真正的落实,让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显示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2.4 自我约束与外在监督的统一
医务人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把执业规范、沟通交流作为最基本的准则和技能。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坚守职业道德底线,规范自身行为,远离“红包”、“回扣”,做一名具有高尚人格、人品、人性,在患者心目中有良好口碑和精湛技能的医务工作者。就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而言,医务人员务必须自觉接受患者、社会、媒体等方面的监督,营造纯洁的职业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专项治理”和“行风整治”活动,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医疗行为,做行业内遵纪守法的典范。同时,医务工作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关注、信任,需要媒体坚持行业道德规范,多报道医疗行业的先进事迹、正面事件;避免有损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负面哗众言论,激化本已不和谐的医患关系。还需要社会各界深入医院,了解医疗现状,认识医学的客观规律及不可及性,倾听医务人员的真切感受和声音,努力把医患关系调整到围绕共同目标实现的正确轨道上来。
2.5 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爱岗敬业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行业素养,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把作生命的守护神作为崇高的行业目标和精神,乐于进取、奉献,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作为。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首先要表现为对专业技术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在服务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卓越,实现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高度统一。医务人员面对的是高强度、高负荷、高风险的工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没有了职业精神,人文关怀就难以具体体现。
总之,新形势下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已不再是优秀医生的标准,已经变成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条件。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共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职业环境具有较强的迫切性,营造心态平和、团结协作、稳定幸福的医患大家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2] 蒋 斌,陈金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J].求是,2012,(2):24-25.
[3] 王 岳.制度与文化是推动医改的两轮[J].中国卫生,2012,(2):56-57.
(本文编辑:杨红梅)
R192
A
1003-2800(2014)06-0410-03
2014-05-08
江晓云(1963-),女,云南楚雄人,硕士,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医院管理、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李 伟(1966-),男,云南昭通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泌尿外科、医院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