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及成效评估研究进展

2014-03-20奚旭枫王欣国李建刚

卫生软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师承中医药院校

奚旭枫,王欣国,李建刚

(1.上海市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129;2.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上海 201399;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 医学教育 ●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及成效评估研究进展

奚旭枫1,王欣国2,李建刚3

(1.上海市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129;2.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上海 201399;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成效评估的有关研究进行回顾,发现目前研究有以下特点:针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研究较多,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包括院校培养(高等教育)、跟师学习(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模式;目前的国内学者对中医人才培养的研究多集中于院校培养方面,但是涉及中医院校培养以外的研究较少;较少有学者对中医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定性的或定量的深入研究。

中医;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成效评估

中医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中医药,但目前我国中医人才十分匮乏。中医人才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得以继承和创新的载体,加速中医人才培养、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刻不容缓。2006年,卫生部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系统地提出了中医药创新发展 6大体系建设,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创新性中医人才队伍。笔者从中医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对以往中医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总结,主要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成效评估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一点看法,以期为我国中医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一定意义的理论指导。

1 中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日益增长的对中医服务的外部需求

2011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首次全国中医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各类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年中医门诊服务总量占门诊服务总量的19.2%;各类医疗机构当中,中药处方和中成药处方占处方总量的比例已超过四分之一;而全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3人,村卫生室中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仅占5%;未来五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51.76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我国中医资源的匮乏和人民群众对中医需求的不断增加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矛盾。要解决上述矛盾,除了要加大对中医产业的财政投入之外,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应建立有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国情的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服务需求。

1.2 中医发展本身的内在需求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充分、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更是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同时人们也面临着各种新型疾病的侵害,这对中医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是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基础,2006年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的目标。

2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其培养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师承制学习、继续教育等三种形式[1]。中医人才培养主要由全日制高等教育来完成[2]。现在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创新、改革,在实际应用中,三种教育模式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湛、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强的临床“实用型”人才[3],以满足社会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

2.1 高等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中医学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育体系。随着中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证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是各个中医院校都面临的巨大问题。为此,许多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改革试验班,来探索并解决这一难题。

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省级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岗位引领强化技能”系统的教学改革,这包括系统性临床技能的训练与考核、连贯性的病案教学、台阶式病历书写训练、强化式的辩证论治教学、反复式的临床实践、开展特色的专科培养和带教式优生优教等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此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4]。陕西省也设立了中医改革试验班创新项目。该项目提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在全国中医院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双阶导师制”,并率先实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正在探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5]。黄秀云[3]等在构建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构建了一种“基础宽厚、具有中医底蕴”的高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综合素质教育来提供人才临床能力,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医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和复合性,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招生制度、学制设定、学科细分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中医理论的创新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和核心,目前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创新性研究型人才较少,中医需要培养实践型中医人才,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2.2 师承教育模式

中医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临床实践医学,大量宝贵的学术经验需要总结和传承,而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健康发展、培养育人的有效手段[6]。各代中医名家大多沿袭这样的学习和成才之路。张新仲[7]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和自学成才,提出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的密切关系,教师不仅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应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上海曙光医院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建立了完整序列的传承型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8]。这一模式的第一大特征在于,中医教师、医师、技师“三师分离”的现象被逐渐消除,中医的“原始基因”得以保留,有“中医思维方式”、有“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传承型人才得到重视;第二大特征在于系统设计,建立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把传承型中医的培养方法和现代型医生的培养方法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承型中医培养管理办法。

目前对师承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注重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遵循了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的现实,而不是照搬西医的模式,充分释放出文化上的自信。

2.3 继续教育模式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中医临床人才继续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硕士教育、博士教育、在职进修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函授、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各种培训班、学术交流会和在职自学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体系。目前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设置方面。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的叶飞龙[9]根据管理学上的态势分析(SWOT),制定出了符合中医医疗行业特点和趋势,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使医院继续教育工作有了较强的组织保证。姜真等人[10]认为成人教育中的中医硕士、博士教育存在严重的重视科研和学位论文,轻视临床实践现象;远程教育方式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也不严格;各种非学历教育(培训班、学术交流会等)培养效果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和实施形式不能满足广大中医临床人员的学习要求,且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浦东新区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积极发挥自身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推动中医继续教育与培训,先后开展了多期“西学中”、“中医治未病”、“社区医师中医药知识与中医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班”、“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常态化的模式,培训效果得到了市卫生局、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11]。

3 中医人才培养成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经过检索文献,尚未发现关于中医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研究,研究多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及其他专门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指标,如温东琰[12]等人竞争情报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研究,张佩[13]的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方向阳[14]等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

另外,有个别学者对医学人才建设的成效进行了研究。张勘[15]通过研究,评估了上海医学学科人才建设计划的工作绩效,探索了学科人才建设工作模式创新途径,并分析了工作绩效的成因,认为上海市医学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徐春余[16]等人对上海青浦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成效做了分析,主要分析指标有培养前后学科带头人科研立项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开展诊疗情况、患者满意度、学术交流等,认为通过3年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成果明显增加,项目经费持续性增加,医疗质量与工作数量稳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对学科带头人培养远景提出了政策建议。

不同类型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虽各不相同,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大体包括医院的运行管理、培养对象研究水平、个人提升、医疗工作、交流学习、成果奖项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借鉴其他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成果,研制出符合不同类型中医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4 小结

中医人才培养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院校培养(高等教育)、跟师学习(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模式,目前的国内学者对中医人才培养的研究多集中于院校培养方面,包括中医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招生制度、学制设定和学科细分等研究;但是涉及中医院校培养以外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如何使中医从业人员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提高其中医药技术能力的研究很少。

针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研究较多,较少有学者对中医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定性的或定量的深入研究,仅有极个别学者对医学人才建设的成效进行了分析,无研究者针对中医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分析,更无研究者对中医人才培养成效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的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是关键。而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如何基于我国国情,研制出高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中医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1] 翟双庆,石 琳,李蔓荻.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9.

[2] 王 丽.基于SCM理论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理论研究[D].山东:青岛科技大学,2009.

[3] 黄秀云.构建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5-6.

[4] 陈建章,刘建国,邓棋卫,等.对专科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50-651.

[5] 宋 健,董正华,史传道,等.高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45-247.

[6] 王 彤.师承教育作为中医继续教育平台的探讨[C].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2011:2.

[7] 张新仲.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中国中医药,2005,4(4):52-53.

[8] 龚 鹏.曙光医院大力构建传承型中医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20(003).

[9] 叶飞龙.对中医医院继续教育管理中的SWOT分析[J].新西部,2012,(20):32-34.

[10] 姜 真,蒋丽娜.基于培养效果的中医临床人才成才途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72-75.

[11] 孙晓明,顾建钧,娄继权,等.2011浦东新区卫生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2] 温东琰,李春海.竞争情报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7,(8):36-39.

[13] 张 佩.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9.

[14] 方向阳,孙学文,甘昭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一[J].现代教育管理,2009,(2):77-80.

[15] 张 勘.上海卫生系统学科人才建设成效分析与展望[J].中国卫生资源,2008,11(5):236-238.

[16] 徐春余,谢建芳,金贵元,等.上海青浦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成效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162-164.

(本文编辑:何庆节)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efficiency evaluation

Xi Xu-feng1, WANG Xin-guo2, LI Jian-gang3
(1. Shanghai Pudong Health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129, China; 2. Shanghai Pudong Health School, Shanghai 201399, China;3.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Reviews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efficiency evaluation. Finds out tha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pathway.Mo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main training mode and way include cultiva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with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Most scholars’ resear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focus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except the higher education are less. Few scholars do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o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efficiency evaluation, research progress

R-05

A

1003-2800(2014)06-0372-03

2013-11-27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局卫生科技发展专项基金资助(PW2012A-56)

奚旭枫(1972-),女,上海人,本科,讲师,主要从事卫生科研管理和卫生培训管理方面的工作。

李建刚(1985-),男,河南洛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医院服务管理和医院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师承中医药院校
师承授受经验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