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词语意义文化探源

2014-03-20闫德胜

文化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探源马帮语素

闫德胜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一、小引

汉民族的马,作为六畜之首[1],远在古代就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装备,也是农民主要的耕畜之一。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中,马文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汉民族马文化的核心就是:勇猛、威武、能力、机智、信义、忠诚、人才、有作为、有成就……这,便是就广义而言的汉民族马文化象征。自古以来,马文化象征一直反映出我们汉民族对待马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情结。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该民族语言词语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又决定着词语意义引申发展的方向,因此,汉民族马文化研究常常是汉语中含有语素“马”和某些无语素“马”这一类词语的意义产生和发展的渊源。本文试从汉民族马文化渊源来探寻这类词语的文化涵义,简称文化义。

二、“马”增新义

马,受到人们的推重,原因当然是马的实用价值,但在社会语言生活中运用由语素“马”构成的词或短语时,则不像人们实际用马那么简单。汉民族马文化象征常常赋予这种“马”词语独具的表义功能,使其增添文化内涵。

出马,原指将士骑马上阵交战。《水浒传》第一一五回:“厉天佑首先出马,和吕方相持。”后该词慢慢衍生文化义,比喻出面、带头做事:“县长亲自出马,问题很快就解决了”[2]。

落马,义为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例如,“骑兵鬼子被砍死一半……神田跟不上覃飞的快刀节奏,躲闪不及,被覃飞劈伤左臂,翻身落马。”[3]后该词渐渐新增文化义。1、比喻作战或竞赛失利:“比赛中名将纷纷落马,新手不断涌现”[4]。2、比喻官员的劣迹败露而遭到惩处。2014年4月25日《燕赵老年报》第三版转载《落马官员通报措辞解读》一文。文中指出:“郭永祥系十八大至今落马的24名各省部级高官中第5个涉及‘道德败坏’的官员。”

千里马,字面上表示日行千里的骏马,快马。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后该词逐渐演变,新增文化义,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

露马脚,字面上是露出马的蹄——马脚,实际它增添了马文化内涵,发挥一语双关的修辞作用。亦即“马”,言在此而意在彼。2014年5月11日中午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放《足底追凶》一案例。面对破案重重困难,一办案民警自言自语:“真想让犯罪嫌疑人再次作案,让他露出马脚,但又怕他继续伤害无辜群众”。这是现时语言生活中一例。曲波《林海雪原》中也有一该语用例:“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有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这两个实例“露出马脚”,实际是指露出犯罪嫌疑人和匪徒们的破绽。这种一语双关,具有“表里”“明暗”的双重语义。对于“露马脚”,《汉语大词典》注释为:“比喻事实真相泄漏出来。元杂剧《陈州粜米》第三折:‘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

以上“出马、落马、千里马、露马脚”这些“马”词语,是通过马文化探源而增添马文化内涵来表达比喻义。马作为文化象征也常常使社会语言生活中的“马”词语增加泛指、概括的文化义。

人马,本义指人和马。曹操《苦寒行》:“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前文援引《战马斯特凡》一书第145页也有一该语用例:“十八岁时,王爷送给他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西洋赛马斯特凡,从此就人马形影不离。”然而,该词常常增加文化内涵,表达泛指的文化义,用来泛指某个集体的人员:“宣传处的人马几乎全换了”[6]。

马鞍,字面上是放在马背上供人骑坐的用具。实际上,该词具有明显的概括义:骡、驴二畜均用这种器具供人骑坐或驮运东西,所以,《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条注释为:固定在骡马等背上的用具。

马鞭,除用来赶马以外,赶骡、赶驴、赶牛等均用马鞭,即:“泛指赶牲口的鞭子”[7]。

马戏,原为古代的一种技艺,唐宋时专指训马和马术表演。根据《现汉》和《汉语大词典》,马戏现已是包括训顺狮、虎、熊、猴、狗等各种训兽乃至杂技表演的统称。

马帮,《现汉》等大多数汉语词典都注释为“驮运货物的马队”。实际上,这一释义是不准确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在《斑羚飞渡·老马威尼》一书中纪实得非常详细:“云南多山,交通不便,边远地区运送货物,全靠畜力,故而马帮盛行。其实,称为马帮,还不如称为骡帮更确切些。因为即使是一支有几十匹脚力的马帮,也只有一两匹马,其余的都是骡子……但一支马帮,无论大小,不能清一色都是骡子,起码要有一两匹马。”[8]可见,“马帮”一词中的“马”,实际上增加了文化内涵,使“马帮”一词拥有了概括的文化义。所以,“骡马帮”,才是“马帮”一词的真正意义。

现代汉语“人马、马鞍、马鞭、马戏、马帮”这些词,获得泛指概括的文化义从而能够成立并站得住,都是基于马文化探源而实现的。

三、“马”被借用

这里所讲的“马”被借用,是指整个“马”词语,其字面上虽有“马”字,但词语所表达的内涵却没有马义,也就是与马无关。实际是借用“马”词语的表层形式来传达深层结构的文化内涵,从中揭示词语的文化义。

马路,原为古代供车马驰行的大路;今泛指城市或近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大路。借用“马路”指称“大路”,是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学者许晖在近著《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第9页援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讲“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而断言:古代“‘马’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大’。因此,‘马路’即‘大路’”。

马上,是个常用副词,仅在《汉语大词典》和《辞海》第五版里列出三个义项。1、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2、比喻在职作官;3、即时、立刻。然在《现汉》等大多数汉语词典中,却仅仅注释为“立刻、立即”。这说明,现今一般借用“马上”来表示即将发生或者紧接着某件事很快就发生的意思。当然,之所以普通汉语词典只将“马上”注释为“立即、立刻”,还与下面几个历史文化典故有关。1、元杂剧《陈州粜米》:“爷,有的就马上说了吧!”2、古代一大将骑马赶路,突然听到消息,说皇帝病危。他听后没有下马就直奔京城。后来,人们就用“马上”指称“立即”。3、古代认为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一个人骑上马而坐到马上,就意味着很快到达目的地。后来就用“马上”表示“很快、立刻”。

汉民族马文化内涵丰富、宽泛、深邃。有的词语在古代广泛使用,可在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甚至各版本的《辞海》中都难觅踪迹。然而在现今的社会语言生活中还在运用。例如,当代厂矿为提高生产效率,常实行昼夜三班制生产,谓之“歇人不歇马”,不说“歇人不歇机器”。原因就是“歇马”一词另有文化探源。目前,该词仅在《汉语大词典》中能够查到,而且列出4个义项。其中之一就是“停止活动”。并援引文献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来年一定歇马。”可见,本例“歇人不歇马”是借“歇马”来指称“停止生产”。

当然,有些词语古今文献中都能轻易查到,但古今文化内涵各不相同。试看以下二例。人们外出考察、调研、讲学,一般乘火车、坐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跟马毫无关系,可仍然时有报道:1、“离休三年,他马不停蹄地考察、研究、著述”。①北京晚报,1985-12-31,头版。“马不停蹄”,原指马不停地向前奔跑。今借指“人的行动不间断地进行[9]” “一刻不停地前进或进行工作[10]”。再如,2014年4月27日央视戏曲频道报道:辽宁朝阳艺术服务中心一演员说,他们每年下乡演出二百多场。主持人董艺讲:“那你们是马不停蹄地下乡演出呀!”2、“宗谱付印,大功告成,不胜欣喜。族人为此鞍马劳顿,不辞辛苦,亦历历在目”②抚顺《阎氏家族族谱·后记》。。“鞍马劳顿”,原指人长途骑马跋涉,劳累疲倦。今借指人“长途跋涉或长时间工作,非常辛苦”[11]。

本节“马”被借用,使整个“马”词语舍弃原字面义而借指文化义,乃同样基于汉民族马文化探源而完成的。

四、“马”被取代

从理论上讲,语言交际中的每个词语能够造出来都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汉语造词总能体现一定的造词心理,反映词语的能指 (语素组合)与所指 (指称对象)之间的文化渊源和逻辑联系。例如,西周王朝建立后,地位低下的原商代遗民以做买卖为职业,西周人将这些买卖人称为“商人”,沿用至今。该例中,句前部“商代遗民做买卖”就是句后部“商人”造词的理据。

然而有一种词语,就是本节所讨论的“马”词语。现代汉语中虽然仍在广泛使用,但由于字面上缺失语素“马”字,故已经难以顺藤摸瓜而找到造词理据从而明确词语的意义。这是因为数千年来“马”词语的形体不断演变,社会文化不断变迁,词语创造之初的形体和意义之间的直接联系,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完全无法看出。就是说,这种“马”词语经过漫长的演化变迁,原造词的理据业已脱落而丢失,因而词语的意义难以捉摸。通过一定的文化探源和逻辑推断从而加以文化解读,有些词语是能够找到丢失的理据而明确其意义的。本节《“马”被取代》这项研究内容,就是通过马文化研究追根溯源,进行合乎逻辑的查证和推断,从而取代原词语而推定现代通用词语,进而明确现代汉语词语的规范意义。

蚂蚁,原写作“马蚁”。本文前面提到,“马”有“大”的意思。马蚁,指的就是体型大的蚂蚁。《汉语大词典》:马蚁,“本指大蚁。后亦为蚁的通称。”就是说,马蚁逐渐演变为泛指义——蚂蚁:“马”受其后面“蚁”虫字偏旁的同化作用,便演化成蚂蚁。同样,“玛瑙”一词也是如此。该词原作“马瑙”。见汉末文学家王粲《马瑙勒赋》:“总众材而课美兮,信莫藏於马瑙。”“马”受“瑙”王字偏旁的同化作用而演化成“玛瑙”。码头,船只停泊处,原写作“马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编撰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又於黎阳筑马头,为度河之势[12]。”后改写为“码头”。逻辑推断:可能与建码头须用砖石等建筑材料有关而与马毫无瓜葛,所以,“马头”便演化成“码头”了。近查学者杨立新所著《错字的尖叫》一书,恰好印证了此点。该书第194页明文写道:后来因为马头多用石头砌成,人们才写成“码头”。

上面“蚂蚁、玛瑙、码头”三词,构成中都没有“马”字。寻找其造词理据,也只是从语表字面上捕风捉影寻找一点蛛丝马迹关联线索,而在语里深层结构上则不易探寻。下面“毛病、高足”二词,无论从语表或语里都难以探寻词义的缘由。非考据有关的历史和文化的文献资料而探析其马文化渊源不可。

先看与马毛的成色有关的“毛病”一词。该词起初为相马术语。古代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马身上的毛旋儿有优劣、多寡之分。明代徐咸《相马书》:“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可见,毛病,原指马毛的缺陷,后引申指称人或物的缺点、失误、疾病、坏习惯、缺陷、损伤、故障等等。再看与马足有关的“高足”一词。汉代驿站提供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古人以此寓指高足弟子,得意门生。南朝《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后作为敬词,指称对方或他人的学生。

本节所研讨的“蚂蚁、玛瑙、码头、毛病、高足”这些词,都不含语素“马”,但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又确确实实都属于“马”词语,因为只有对这种词语探析其马文化渊源,才能探得词语的马文化涵义。只不过这种无语素“马”的词语,乃是整体“马”词语的另类而已。

五、小结

马,是人类最早训化的动物之一。我国古代学者对马的研究已卓有建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马的习性和特点便有高度的概括:“马,怒也,武也。”本文开篇所讲马文化的象征,就是对许慎于马这一精辟概括的细化和发展,寓意深刻,内涵精邃。拙作据此对含有语素“马”和某些无语素“马”的词语,给予了初步的马文化研究。我们以有关的历史、文化、文学、文字的广博知识作基础,旁征博引,考察论证,逻辑推断,对上述“马”词语的意义进行了文化探源,从而探得词语的马文化涵义,以充分体现“马”词语动态灵活、发展变化的交际功能。

笔者撰写拙作,与学界专家同商共议、互相切磋,以促进中国文化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完善和发展。

猜你喜欢

探源马帮语素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马帮“驮起”脱贫路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因果复合词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草马”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