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地方院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以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2014-03-20董明辉彭保发陈端吕

武陵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洞庭湖特色

董明辉,彭保发,陈端吕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促进地方院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以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董明辉,彭保发,陈端吕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结合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发挥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贴近性与针对性优势,对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平台、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能更有效地促进地方院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地方院校

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证明,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根本任务。而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高校与社会结合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毕业生在未来发展中的竞争能力[1]。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拓宽专业内涵,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这已经成为地方院校立足和发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问题。

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程,其前身原常德师专地理教育专业,自1999年升为地理科学本科专业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成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对象,现为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依托专业之一。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发展,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必须寻求特色办学的新途径。多年来我们在建设该专业的过程中,认真结合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本单位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发挥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贴近性与针对性优势,探索以有机融合洞庭湖区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为本专业特色办学建设和发展思路,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平台、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改革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办学的突破。

(一)以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充实和整合专业教学内容,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课程是专业组成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2]。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在特色办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环洞庭湖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乡土课程”的特色课程群,将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洞庭湖区域资源环境的实际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充实和整合专业的教学内容,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不仅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目前已建2项省级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以及数门优质乡土、特色课程。如《洞庭湖专题研究》《湖南乡土地理》《微格教学与教学技能》《地理教学“三板”基本功教程》《计量地理学方法与应用》《可持续发展概论》等课程均列为专业限选课或选修课;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将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植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别列为《经济地理学野外实习》《气象学与水文学野外实习》《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植物地理学与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等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与洞庭湖区域中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平台,通过来自于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来锻炼学生,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

该专业升本以来,在积累丰富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坚持融合环洞庭湖研究于教学之中,取得了一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发表了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4部。基于教师的环洞庭湖研究课题,针对环洞庭湖区域资源、环境、旅游、产业等,跟踪地理学学科前沿,把对环洞庭湖的学术成果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以“探究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洞庭湖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乡土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开发探究智能,学生有机会涉足洞庭湖区域研究的地理学前沿领域。在历届毕业生中,撰写研究洞庭湖区的毕业论文达148篇,发表期刊论文与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1篇。获得省级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得湖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湖南文理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主持相关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5项。

(二)以研究项目、研究机构为平台,融环洞庭湖区研究于教学之中,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科研工作所具有的前沿性、探索性、实践性对于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3]。利用好科研活动这一资源,发展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学对于专业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大有裨益,而实现这种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就是教改科研项目。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地理科学专业办学中,坚持将洞庭湖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实际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走地方特色发展道路。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该专业先后创立教学、科研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10个、校级平台4个、市级平台1个。先后立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10项,国家级与省级科研课题22项,承担服务地方横向项目18项。专业教学从中吸了大量的教改科研成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专业建设。

(三)以增强市场适应性、强化为经济社会实践服务的功能为支撑,打造地方特色,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使各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显而易见,地方院校的办学,必须增强专业市场适应性,强化为经济社会实践服务的功能,达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学校专业的声誉的目标。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在特色办学的过程中,在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基地、洞庭湖经济研究所、地理科学省级重点专业等平台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培育专业的“洞庭湖”特色。围绕人才培育目标,先后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增强专业的市场适应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近些年,每年为地方输送了近百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9%,主要分布在中学地理教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旅游管理等行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同时,立足环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增强了地理科学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功能。针对环洞庭湖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乡土文化等方面,解决区域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实际问题,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增强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与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师主持完成了“常德市城镇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常德市生态建设与湿地保护研究”“常德市城区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价”“常德市林业用地数据库”“鼎城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研究”等地方政府、部门委托的横向项目10多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许多数据与建议被地方政府决策部门或领导直接采用。为地方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以提升教学团队学历、职称为抓手,形成一支有“洞庭湖”特色的师资队伍,为促进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特色专业的建设者是教师,创新型师资是地方院校实施教学为主兼顾研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4]。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围绕环洞庭湖研究主题,利用环洞庭湖研究平台,大力支持专业教师深造与进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后备骨干人才群体,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和协调发展。自1999年升本以来,地理科学专业有6位教师晋升为教授,4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其代表作均为对环洞庭湖研究的成果,4位教师的博士论文选题也是将洞庭湖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地理科学专业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的3人,学士学位的1人。目前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师是一支职称与学历提升快、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其快速发展受益于对洞庭湖区的研究及其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这样一支职称与学历层次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学缘构成合理的师资队伍,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师资人才保障。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4.

[2]李俊龙,林江辉,等.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38-42.

[3]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58-62.

[4]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23-125.

(责任编辑:刘英玲)

G648.4

A

1674-9014(2014)06-0129-02

2014-09-17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合洞庭湖区研究于教学之中,推进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办学”(湘教通[2013]223号)。

董明辉,男,湖南桃源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区域开发。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洞庭湖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洞庭湖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黑夜的献诗
中医的特色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完美的特色党建
洞庭湖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