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及成效

2014-03-20王晋林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陕甘宁边区边区

王晋林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是边区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培养了大批卫生医务人员,初步建立了边区卫生防疫体系,使流行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为新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经验。

1 边区疾病流行的状况及原因

1.1 边区疾病流行的状况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卫生医疗条件差,传染疾病和流行疾病十分盛行,疫情严重,主要的传染疾病和流行疾病有伤寒、天花、猩红热、痢疾等,许多边区军民受到感染,有的甚至死亡。牲畜发病及死亡率更高。如在1941年春,边区发生传染疾病,以甘泉、富县、志丹3县最为严重,仅在甘泉县的3个区就感染876人,死亡168人。在疫病死亡人口中,婴幼儿所占比例较大,一些地区婴儿死亡率高达60%以上。

1.2 边区疾病流行的原因

(1)社会经济文化落后。陕甘宁边区以前是十分落后的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遭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经济上的盘剥和政治上的压迫,生活艰难困苦,终日辛劳,难得温饱。由于封建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这里本来就十分落后的农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文化教育异常落后,缺医少药,卫生环境与状况极差,成为疫病流行的社会原因。

(2)群众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边区疫病滋生和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缺乏卫生常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居住、生活条件及卫生状况差。边区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好的卫生习惯,饮用水源周边遍布畜粪或污水,污染严重,有的地方甚至人畜同室。妇幼卫生意识更是落后,产妇生产由农村接生婆接生,剪脐带不用消毒的剪刀,而是用碎瓦片割断,产后用黄土或草木灰消毒,导致了新生儿感染而大量死亡。

(3)封建迷信盛行。边区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的影响,文化落后,缺医少药,群众缺乏基本的医药卫生常识,遇到疾病大多数人不是请医问药,而是烧香拜佛、请巫婆神汉,导致了封建迷信盛行。“全边区巫神高达2000余人,招摇撞骗,危害甚烈”[1]。封建迷信盛行,巫神猖獗,不仅没有使疫病得到控制,反而使病人延误治疗,疫情蔓延。

(4)抗战初期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遭到日本侵略者对边区河防的军事进攻,国民党地方政府庇护下的土匪反共势力不断袭扰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和武装摩擦,使边区政府面临着残酷而复杂的军事环境,为了保卫和巩固边区,坚持抗战,边区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而对卫生防疫工作不够重视,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来林伯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承认:“关于民众医药卫生工作,我们曾经犯了疏忽的错误,至今未予以重视。”[2]

2 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

2.1 制定卫生防疫工作的方针政策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疫情严重,极不利于边区的巩固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1939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关于“建立边区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的提案,作为大会的12项重要提案之一获得通过。1941年5月,在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提出“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疗设备,欢迎医务人才,以达减轻人民疾苦的目的”的卫生政策。边区卫生防疫工作政策的制定,说明了边区政府不仅对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高度重视,而且提出了卫生防疫工作的方针。

2.2 建立边区卫生防疫工作领导机构

为了推动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对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更好地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卫生防疫工作会议,5月26日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员会,由中央组织部、边区政府、延安市政府、留守兵团等边区党政军和群众团体代表33人组成,负责延安境内的卫生防疫工作。1941年4月,在边区卫生厅的组织下,成立了边区家畜防疫委员会,负责边区家畜防疫工作。1942年4月28日,边区正式成立了防疫总委员会,下设防疫统计、宣传教育、环境卫生、医药治疗、总务5个工作机构。边区各分区、县也先后建立了卫生防疫委员会。边区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控制疾病的流行和蔓延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制定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政策法规

随着边区卫生防疫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边区防疫委员会和各地防疫委员会相应制定了一些卫生政策和法规,以保障和促进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如1942年5月13日,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1944年11月,边区文教大会通过了《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强牲畜保健工作的决议》等。这些政策、法规、条例、决议等,都对边区卫生防疫和管理进行了规范,而且针对性强,简单易行,广大群众也易于接受,在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建立三大系统的医疗机构

为了防治疾病,在边区先后建立了中央系统、军队系统、边区系统三大系统的医疗机构,中央医疗系统和军队医疗系统的医疗单位,除了为本系统的工作人员和指战员医治疾病外,还积极为地方群众医治疾病,帮助建设地方医疗机构。据1944年的统计,全边区共有医院11家,卫生所75个,保健所7个,西医医生270人,药铺930家,保健药社26个,医疗合作社51个,民间中医医生1074人等。这些医疗机构及医生形成了遍布边区的医疗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边区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也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5 积极实施各种卫生防疫措施

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采取各种卫生防疫措施。第一,开展各种形式卫生防疫宣传教育,如组织卫生知识宣传队、举办卫生知识展览会、开展反巫神活动等,以提高群众讲究卫生的意识,逐步改变不良的卫生陋习。第二,开展卫生防疫活动。边区各地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了改建厕所、畜圈,改良水井和水源等卫生防疫活动,净化了卫生环境。第三,培训卫生医务人员。为有效开展卫生防疫工作,边区各级政府进行了培养和培训卫生医务人员的工作。如1941年,陇东分区在庆阳开办医疗培训班,为陇东分区各县培训卫生医疗人员120多名。第四,积极开展防治流行疾病的工作。边区卫生处从1941年7月开始,组织医疗队在边区各地巡回开展防疫工作,在3年中,群众防疫接种人数达11万人,预防注射人数达7723人。1944年,边区在3/4以上的地区实行了新法接生。

3 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

3.1 群众卫生防疫观念普遍增强

通过开展卫生防疫宣传教育以及各项卫生防疫工作,群众的卫生防疫观念有了明显提高,开始讲究环境卫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使边区的卫生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同时,通过开展反巫神运动,使许多群众逐步认识到巫婆神汉骗钱害人的严重危害,有病也不再烧香拜佛请巫神,而是主动到医院或保健社求医治病。边区各地还结合大生产运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卫生运动,评比卫生先进和模范,建立卫生模范点,促进了群众性卫生防疫活动的开展。

3.2 卫生防疫体系初步建立

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为巩固和扩大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果,经过边区各级党政军单位的努力,到1940年,边区卫生防疫体系初步建立。在边区以中央系统、地方系统、军队系统为主的三大卫生医疗机构逐步建立的同时,各行业也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医院、医疗站等,边区各分区都有较大的医院和卫生医疗点,边区各县都设立了卫生所、保健药社,一些区乡也设有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覆盖全边区的医疗网络,不仅使伤病员能够得到及时医治,而且也提高了预防突发流行疾病的能力。

3.3 流行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随着边区广大群众卫生防疫意识的增强、边区卫生防疫体系的初步建立,边区突发性流行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据1942年的统计,边区卫生处所属各医院、医务所共接诊医治病人43000余人,治愈率达到99.8%,1943年接诊医治病人35370人,比去年减少病人近1万人,发病率明显降低,而且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到1945年,边区人口的平均死亡率由原来的60%以上降到了30%以下。特别是在1942年之后,天花、霍乱、鼠疫、伤寒等烈性传染疾病在边区基本上得到了遏制[3]。

3.4 培养了大批卫生医务人员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先后建立了西北医药专科学校、边区医药学校、延安医科学校、白求恩护士学校等一批卫生职业学校,除此之外,边区各地也开办了各种医药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卫生医务人员,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边区的防疫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打下了基础。

[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2]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八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3]刘景范.边区防疫工作报告[N].解放日报,1941-10-29.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陕甘宁边区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