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角新颖的跨学科研究
——《翻译、幽默与媒体》评介

2014-03-20上海外国语大学董海雅

外文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董海雅

一、引言

幽默是一个古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在随后两千多年里不断发展。幽默现象引起了古今中外诸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关于幽默的学术探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多建树。近二十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幽默逐渐引起了译界学者的关注,除零星见于学术期刊的相关论文之外,1989年加拿大国际翻译期刊Meta(第34期)出版的“幽默与翻译”特辑,标志着翻译学界对这一话题关注的开端。2002年和2005年,《译者: 跨文化交际研究》(TheTranslator:Studi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和《国际幽默研究》(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这两个重要国际期刊相继出版了《幽默与翻译研究》特辑,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翻译研究与幽默研究有了更多的交叉。过去十年间,幽默与翻译这一话题已慢慢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国际会议的一个重要子议题,相关论文数量逐渐呈上升趋势,研究视角开始呈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两个显著的变化: 1)研究者不再仅仅运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对幽默翻译进行探讨,而是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电影学、接受美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学科的成果, 呈现跨学科的态势。2)对视听幽默(audio-visual humor)的跨文化传播开始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当今这个媒体时代,幽默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图画形式以及人们的日常会话中,而是随着很多新兴媒体的盛行大量出现在电影、戏剧舞台和互联网络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由英国持续出版社出版的《翻译、幽默与媒体》(Translation,HumourandtheMedia)应运而生了。主编迪莉娅·奇里奥(Delia Chiaro)教授在序言里明确指出: “本书旨在研究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新颖同时也是学界关注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主要探讨电影、电视、漫画书等媒介中幽默的翻译”。(Chiaro 2010: 1)该书是首部专门研究以视听媒介为载体的幽默与翻译的著作,反映了幽默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二、主编简介及主要内容

该书是由英国利兹大学杰里米·芒迪(Jeremy Munday)教授担任总编的《翻译研究新进展》系列丛书之一,作为《幽默与翻译》的下卷,与上卷《翻译、幽默与文学》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两卷均由奇里奥教授担任主编并作序,共收录24篇论文,是迄今为止首部从跨学科视角分别对不同传播媒介中的幽默进行探讨的翻译研究论著。

迪莉娅·奇里奥是长期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现代口笔译高级学院任教的英籍教授,近二十年来,一直活跃在幽默翻译研究的学术舞台上,尤其在视听幽默的翻译研究领域卓有成就,著述丰厚,曾担任过多部学术论丛的主编。

《翻译、幽默与媒体》一书共收录论文13篇,作者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典、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大多数都是在幽默与翻译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成果颇丰的知名学者。限于篇幅,本文将主要对其中的11篇论文展开评介,期待能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

意大利学者费德瑞克·扎内廷(Federico Zanettin)对单幅漫画与连环漫画中幽默的翻译进行区分和比较,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他认为阿塔多和拉斯金(Attardo & Raskin 1991)的“言语幽默一般理论”(GTVH)并不能充分解释漫画中的幽默。当连环漫画在其他国家出版时,不仅语言层面会发生一些改动,甚至一些非言语符号,如绘图、颜色、版面等也可能会根据译语文化的视觉传统进行调整、改编或重新诠释。以往研究通常会将其置于“受限型翻译”的大框架下探讨,将漫画的视觉因素作为言语幽默翻译的制约。然而,作者认为,视觉因素其实也可以对翻译起到促进作用。

意大利学者瑞切尔·安东尼尼(Rachele Antonini)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中的幽默话语如何在意大利语同声传译中得以展现。作者开篇指出: 幽默一般被公认为翻译中最难处理的因素,一旦需要在同声传译过程中传递,则难上加难。她之所以选择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颁奖典礼的插科打诨中,以双关、玩笑和反讽等形式为主的幽默使用频繁,通常建立在美国人所熟知的文化典故之上。这成为意大利同传译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作者从2000、2001和2002年连续三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意大利语同传版本中截选了18段视频,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分为三大板块,共包含87个问题),考察四位不同的口译员翻译幽默话语时的策略,以及意大利观众对于译文的感受。基于问卷结果,作者最后对意大利语同声传译在翻译幽默话语时的质量给予了评估。

西班牙学者卡门·曼吉容(Carmen Mangiron)把幽默和电子游戏的本地化巧妙结合起来,以全球畅销的日本角色扮演游戏《最终幻想》(FinalFantasy) 系列为案例,对该游戏的日语原版、美国版和西班牙版中幽默因素的处理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剖析。作者首先简要概述了幽默的特点、幽默在电子游戏中的五种主要功能以及电子游戏的本地化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她认为,该游戏的幽默比较微妙,主要通过自我指称、性格化塑造、个性语言与方言使用、性暗示、文字游戏以及双关等几种手段表现出来。游戏本地化的目的在于产生一个与原作感觉相当的本土版本,为目标游戏者提供相似的游戏体验。作者在比较中发现,该游戏的美国版相当于再创作,不仅改编了原来的游戏,还增加了剧中的幽默含量,增添了文化典故,在有些方面远胜于原作。相比之下,从美国版翻译而成的西班牙语版本,并没有提及太多游戏场景外的文化因素。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否与各国的翻译规范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中国香港学者邱伟平(Yau Waiping)研究香港这个双语社会的语境下电影中的幽默如何翻译,关注的焦点是双语环境中语言、身份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他先以2007年美国动画影片《辛普森一家》(TheSimpsonsMovie)的粤语配音版为案例,认为粤语配音版生动地将文字游戏、言语幽默和视觉笑话交织在一起,跨越了语言障碍,重新创造了喜剧情景。作者随后又以其他几部喜剧电影的港译字幕片为例,重点讨论了字幕中用粤语白话文来翻译影片中的口语和性笑话所引起的种种问题,批判了香港字幕片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呈现的一种翻译趋势,即采用粤语白话文来对应外国娱乐片中的俚语、脏话和含有性暗示的话语,而采用标准国语翻译其他内容。由于配音译制片和字幕片中的对白不仅传递原片的幽默,还会从侧面传达译语观众的文化身份以及权力关系等信息,他主张字幕译者应把语言中的标准和非标准要素都善加利用,避免仅仅把当地方言局限在俚语和粗俗语的使用上,否则可能导致进一步强化两种语言之间权力关系的不对称。

意大利学者罗塞托和奇里奥(Rossato & Chiaro)从观众接受这一视角展开实证研究,挖掘译作如何影响观众对于幽默的感受。作者首先提出了四个假设,然后以德国喜剧片《再见,列宁》(GoodByeLenin!)(2003)的意大利配音版为样本对44名观众展开问卷调查。由于该影片以柏林墙倒塌为主题,展现的是1989年至1990年间发生在一个东德家庭的故事,两位作者在设计问卷之前,特邀两位德国友人一同观看电影并帮忙对视频材料进行筛选,分别确认了文字游戏类幽默、文化背景类幽默和纯粹的视觉幽默。问卷对象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的44名观众,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各占一半,而在这22个德国人中,有一半曾在前东德生活。问卷分为三大板块,主要考察观众对于德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对德语原版影片以及意大利语配音版本中幽默片断的反应以及对于笑点的评估。结果表明,意大利观众在观看意大利配音版的反应与前东德观众观看影片时的反应更为相像,而与一直住在西德的观众的反应相差甚远。作者认为,前东德观众较强的幽默体验建立在熟悉影片中文化背景上,而意大利观众的相似反应或许可以说明,译制片较高的质量以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有效增强了观众的幽默体验。这一研究凸显了以下两点: 1)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经验对于欣赏幽默的重要性;2)情感的疏离以及不带偏见的态度对于产生心理冲击的重要性。

瑞典学者托霍斯坦·施罗特(Throsten Schroter)重点探讨语言游戏在配音和字幕译制片中的翻译以及质量评估等问题。作者首先回顾了语言游戏的不同类型,简要概述了语言游戏的9种主要功能与效果,比如制造幽默效果,规避审查等,然后批判了“文字游戏不可译”这样的常见论调,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对翻译实践毫无帮助,又有失准确。作者认为,如果不可译的定义稍放宽松,就会发现语言游戏并不是全都“不可译”,因为即使完全将语言游戏删去不译,也会对译作产生影响,应被视为一个翻译解决方案。作者最后探讨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如何在评估时做到客观,二是语言游戏的翻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影片的整体翻译质量。

西班牙学者帕特里克·扎巴比斯科(Patrick Zalbalbeascoa)研究了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主题及其西班牙语译制片对这些主题的展现。他认为,伍迪·艾伦的喜剧作品独具风格,为翻译研究和幽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针对其作品翻译中最常遇到的两大难点——专有名词和幽默的翻译,作者主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迎合其知识分子影迷与一般观众的需要。由于伍迪·艾伦早期的一些电影是在西班牙弗朗哥统治时期的压制氛围中译制的,片中涉及性、宗教和政治性的因素被大量扭曲,影响了西班牙观众对其电影作品风格的评价。西班牙观众往往将其电影视作闹剧类喜剧,而不是美国观众心中充满智性幽默的喜剧。作者最后呼吁,伍迪·艾伦的所有电影最好能发行新版西班牙语DVD版本,既收录最早的配音版本和质量更新的新配音版本,又能收录不止一种字幕的翻译版本,分别满足普通大众以及专业影迷的不同欣赏需求。

西班牙学者阿德里安·鲁克(Adrian F. Luque)的个案研究围绕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多部电影作品中的幽默展开,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着重探讨了马氏幽默在西班牙译制片中的误译、过载翻译与欠额翻译。作者首先简单介绍了这个美国20世纪30—40年代的喜剧团体及其影响力,随后分析了影片中几种主要幽默来源(黑色幽默、政治讽刺、视觉幽默等),阐述了影片语言和文化上的致笑机制。片中双关语的言语内容有时与文化典故交融在一起,有时与突然出现的视觉噱头紧密相关,是翻译中的难点。针对西班牙观众对马克斯兄弟影片接受的实证研究表明: 诸多因素影响影片在西班牙的传播以及对马氏幽默的解读。尽管政治审查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对其幽默造成更严重“污染”的因素在于译制片中极度生硬、不够口语化、缺乏文体变化的语言,导致西班牙观众对马氏电影及其幽默有着“石化”的解读,对于英语观众眼中“机智”、“有才气”且“复杂”的马氏幽默,西班牙观众贴在其上的却是“荒谬”、“超现实主义”且“无厘头”的标签(Chiaro 2010: 190)。

比利时学者德克· 德拉巴斯提塔(Dirk Delabastita)的研究以BBC英国情景喜剧《法国小馆儿》(‘Allo’Allo!)(1982—1992)为个案展开,剖析了原剧中多种口音与语言变体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荷兰语字幕版和法语配音版对这些语言变体的处理。在这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喜剧中,人物形形色色,至少讲4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而这4种语言所构建的现实世界乃是通过5种英语的语音变体得以呈现: 带有法语口音的英语,德语口音的英语,意大利口音的英语,纯正英式英语以及蹩脚的英语,这些语音变体之间的鲜明对比彰显了该剧的喜剧性。作者认为,剧作家用来构建多语社会现实的多语文本对译者来说将是一个巨大挑战,译者必须清楚原片对白中多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如何展现或重构真实世界中的社会现实,并找到处理这些关系的恰当方式。作者详细剖析了荷兰语字幕版和法语配音版在应对这一问题时的优劣得失。

意大利学者奇娅拉·布卡瑞拉(Chiara Bucaria)认为,在视听翻译研究中,针对观众对视听产品译制片的接受状况展开的研究尽管相对较少,却非常重要。她的个案研究以美国电视连续剧《殡葬风云》(SixFeetUnder)中的黑色幽默为例,通过比较该剧的意大利语字幕版和配音版,探讨这两种译制方式在处理潜在翻译难点时的差异,挖掘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作者总结了意大利语配音版对剧中幽默元素的3种主要处理方式,指出其显著特点就是对文本的操纵,尤其表现在对脏话以及某些禁忌话题的处理。而该剧的字幕版紧贴英语对白,使用了相同的脏话,语言总体更加准确。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阐明意大利电视台审查制度对配音翻译的干预、字幕市场上严格的翻译时间要求等因素对于翻译质量的影响。

西班牙学者罗伯托·瓦德昂(Roberto A. Valdeon)探究了美国情景喜剧《威尔和格蕾丝》(Will&Grace)及其西班牙配音版在表现同性恋题材、模式化人物以及幽默方面的主要差异。文字游戏、文化典故以及其他副语言特征是该剧围绕同性恋男主角展开的多种幽默构建方式。西班牙语译制片在处理挖苦和讽刺类对白时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语义和幽默效果,但对双关语的处理并不成功。作者认为,原作和译作在展现同性恋特征时分别呈动态和静态的差异,导致观众产生不同的解读。

三、简评

本书反映了当今媒体幽默与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跨学科的研究手段是本书最突出的特色。正如本书封底的介绍文字所言: “翻译学和幽默学都是已经建立多年、成果颇丰的学科,但鲜有人将两者相结合。本书着眼于电视、电影以及报刊等媒介中两个学科的交集。”本书是第一部将翻译、幽默与媒体集为一体的专门论丛,作者大多为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在研究中巧妙借鉴了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影视学、接受美学、符号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学科的成果,扩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2)研究视角新颖,选题涵盖面广。从研究内容上看,除了涵盖传统上关注较多的影视喜剧片的翻译之外,还涉及电视节目中幽默的语内字幕翻译、幽默广告的全球传播、漫画的翻译、电子游戏以及现场直播节目幽默因素的口译等,涵盖了媒体的诸多方面。不少选题以往研究均未关注过,视角独特新颖,例如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幽默话语的同声传译研究,知名导演或喜剧演员作品的译介研究与受众审美接受分析等。主编之所以把漫画的翻译收录到本卷中,是因为漫画的翻译与影视翻译有许多共通之处,画面与言语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而在叙事结构上,连环漫画又跟电影作品有不少相像之处。(Chiaro 2010: 7-8)

从研究视角来看,本书突破了以往过多对幽默可译性的探讨以及翻译策略的逐一列举,而是开始关注幽默文本之外的、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译制作品的影响,将目光更多投射到原作与译作的操纵者及接受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上,尤其是受众对幽默的感知与接受上,毕竟“笑者在幽默实现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谭达人 1997: 134)。译语受众对幽默的反馈更有助于研究者更好把握影响幽默跨文化之旅的诸多因素。13篇文章中,有5篇以受众的接受性为视角进行分析。

3)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例证涉及多种语言的转换。论文绝大多数为个案研究,除理论演绎和例证分析之外,还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方式以及定量分析,力求论证更加科学客观,摆脱以往对幽默翻译随感似的研究或对译作较为主观的评判。实证研究尽管耗时耗力(Rossato & Chiaro的研究历经一年之久),却更有说服力,是当今幽默与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此外,本书作者大多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比利时等双语或多语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在研究中善于利用多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例如,有的研究涉及对日语版、美语版和西班牙语版的平行比较,有的例证来自欧美电影的德语配音片和丹麦语字幕片,还有的研究涉及多种英语口音、荷兰语与法语版本的比较等。

本书新颖的选题、跨学科的视角以及扎实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对目前国际幽默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部分学者的个案研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媒体幽默的翻译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开垦的领域,期待本书为感兴趣的国内学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

Chiaro, D. 1992.TheLanguageofJokes—AnalyzingVerbalPla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iaro,D. 2005. Verbally expressed humour and translation: An overview of a neglected field [J].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2):135-145.

Chiaro, D. (ed.). 2010.Translation,HumourandtheMedia(TranslationandHumour,Volumn2)[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Nilsen, D. L. F. 1989.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Humorous translations that succeed[J].Meta34(1): 112-124.

范晓慧. 2009. 影视幽默的可译性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1): 92-97.

毛荣贵. 1992. 英语幽默语言汉译漫谈[J]. 外国语 (1): 48-52.

谭达人. 1997. 幽默与言语幽默[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