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原则及其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4-03-20景高娃
一、引言
针对汉语“怎么教”,是重语法还是重词汇,一直是教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传统的汉语课堂以语法为中心,重视语法规则的讲授,词汇教学被放在次要地位。近些年,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深入,词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吴勇毅(2002)主张“语法词汇化”[1],高燕(2005)认为“词汇是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2],杨惠元(2007)提出在汉语教学中要“强化词法教学,淡化句法教学”[3]。
事实上,在教学中语法与词汇是通过词语之间的搭配结合在一起的。语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通过具体的词语搭配体现出来,而语言并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词汇的使用往往受到语法的制约。从教学语法的角度看,尤其是在初级汉语的口语课上,严格地把语法与词汇分离开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搭配”在教学语法中的分类
我们讲的“搭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一起,并具有一定的句法结构关系的语法单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搭配”分为自由搭配、固定搭配、框架式搭配以及离合词。
(一)自由搭配
自由搭配指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自由组合。这样的搭配虽然不是固定的,但是共现率较高,包括动词和形容词的肯定式、否定式和疑问式,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以及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等等。比如,“很漂亮”、“不好看”、“参加舞会”、“一条裙子”、“两碗面条”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由搭配具有任意性,在初级口语课堂上的任意搭配指的是具有较高共现率的搭配。
(二)固定搭配
固定搭配包括成语、俗语和惯用语。这些固定搭配经过代代相传形式上已经凝固下来,意义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比如“一路顺风”、“炒鱿鱼”、“看起来”、“可不是”、“哪里哪里”等。由于这些特点,在初级口语教学中,可以将固定搭配作为一个整体讲解和练习。
(三)框架式搭配
框架式搭配指的是缺少某些具体成分的一类搭配,既有固定部分,又有可变部分,固定部分只有格式和格式义,可变部分的嵌入给该结构完整的语义,嵌入成分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搭配。根据教学语法,本文将框架式搭配分为以下几类:
1.关联语
即虚词性的框架结构,所起的作用是语法性的,起连接的作用,如:
“因为……所以……”、“既……又……”、“只有……才……”、“只要……就……”等等。
2.习惯搭配
与关联词语不同,习惯搭配至少有一个是实词。如:
当……的时候 跟……交朋友 ……跟……差不多 跟……谈恋爱跟……过不去 给……打电话 给……发短信 向……学习
对……来说 对……生气 对……有兴趣 与……相比
3.框架语
框架语与习惯搭配不同,习惯搭配嵌入合适的成分后形成的单位是短语性的,而框架语更接近词汇。框架语多为四字格,在语义上没有成语的凝固性强。
爱……不……:爱信不信 爱看不看 爱吃不吃
没……没……:没大没小 没心没肺 没完没了
忽……忽……:忽冷忽热 忽高忽低 忽好忽坏
无……无……:无时无刻 无忧无虑 无儿无女
不……不……:不冷不热 不男不女 不干不净
七……八……:七手八脚 七上八下 七大姑八大姨
连……带……:连吃带拿 连哄带骗 连蹦带跳
4.句型框架
严格来讲,上述的关联语应放在句型框架之下,但此处为了突出特殊句型格式的,故将其分开。从表达意义的抽象度来看,分为抽象的句型和形象的句型两类。抽象的句型如:
“还是……吧”、“从……到……”、“V.+着”“先……,然后……”、“A和B一起+V.”等等。上述的句型框架几乎都有虚词构成,语义上较为抽象,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判断。然而还有一些句型框架,并不像上述例子这么抽象,比如:
“sb.叫……”、“sb.的爱好是……”、“给sb留下……的印象”、“……要多长时间?”、“去……怎么走?”、“……多少钱+一+m.w.?”、“已经……了”等等,这些结构虽然不是固化的,但是其意义具有整体性,词语的共现频率很高,具有一定的模式,能产性也极高,因此可以将其归为句型框架中。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说的“句型框架”的格式一定要清晰,这就要求尽量减少可变项的数目。比如“把”字句有多种语用功能,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主语+把+宾语+谓语+在+处所”的一类归纳为“sb.把……V在+里/上/外”。
(四)离合词
在理论语法上,有的学者将离合词看为词,有的将其看做短语,也有学者认为合则为词,分则为短语。从教学法的角度看,我们认同第三种观点。
离合词后面不可以带宾语,如果加宾语,有的要补上介词,有的则可以把涉及对象插入离合词中间,也有的两个都可以。如:
毕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毕业北京师范大学
吃亏——吃他的亏——*吃亏他
见面——跟朋友见面/见朋友面——*见面朋友
除了与宾语的搭配,离合词还可以跟动量成分和时量成分搭配。动量成分往往放在离合词中间,而时量成分有时放中间,有时需放在离合词之后。如:
洗澡——洗两回澡——*洗澡两回
毕业——毕业一年——*毕一年业
生气——生一上午气——*生气一上午
离合词的扩展形式是有限的,在教学上,应当向学生展示其搭配情况,尤其是在生词讲解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新词语的用法,这在后文我们将详述。
三、“搭配”原则指导下的初级汉语口语教学
近年来,受英语教学的影响,“词块”(也有人称为“语块”或者“预制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逐渐受到重视,高燕(2008)等认为“词块”在汉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卢华岩(2011)提倡课堂上进行“语言点格式化教学”[4]。
“词块”是“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短语的词语组合形式”[5]。而“格式”指“汉语在语义逻辑作用下形成的词与词搭配的固定表达框架”[6]。它从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形式的框架性以及组合的凝固性,包括我们所说的框架式搭配和需要补足介宾短语的离合词。无论是从“格式”还是“词块”,我们都能看出“词汇语法结合的教学模式”[7]以及词语搭配的意识。根据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初级阶段的汉语口语课堂应以“搭配”为原则,精讲多练,通过大量交际性的练习促进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搭配原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在生词处理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教材的生词表中,每个生词后都有翻译,教师没有必要再对词本身的意义进行讲解,只需要对生词的搭配进行展示。简单的(如自由搭配)可以通过领读的方式进行展示,并且要配上句调。比如:
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吗?——我知道——他不知道
漂亮——很漂亮——不漂亮——漂亮不漂亮?——漂亮吗?
复杂的搭配(如有介词参与的框架式搭配)可以放在语言点的讲解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与生词组成自由搭配的词一定不能是生词,否则会使教师陷入无限地解释之中。在展示生词搭配时,为了教学方便,应只展示本课出现的义项。
在语言点的处理环节,应当板书框架结构,突出固定成分,替换可变成分,将复杂的搭配明晰化。卢福波(2010)[8]将“公式化”作为精讲环节的教学模式之一,即“把要点和规则抽象成一目了然的公式或表格”。卢华岩(2011)也提出“格式化”的概念。
比如“打电话”“请假”这两个词的用法较为复杂,可以板书如下:
给sb.打电话 打+Number+个+电话——给sb.打+Number+个+电话
跟sb.请假 请+time duration+假 ——跟sb.请+time duration+假
并且领读,同时教师用手指着板书上相应的格式,例如:
打电话——给我打电话——给他打电话——打一个电话——给他打一个电话
请假——跟老师请假——请三天假——请一个星期假——跟老师请一个星期假
再比如,动态助词“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点,对于学习汉语不到3个星期的学习者而言,讲解时可将句型式框架一一列出,并附上英文翻译:
S+v.过(+O) (have done)
S+没(有)+V.过(+O)(have not done)
S+V.过(+O)+吗/没有?(have /has sb. done……?)
S+V.过+Number+次(+O)(did sth ……times)
S+V.过+几+次(+O)?(how many times……)
虽然很多人批判语法翻译法,然而本文以为不同的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贯穿教学始终,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课也不多见。初级口语课上应当最大限度地进行目的语的输入与输出。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过多的母语解释,我们可以用语法翻译法,通过视觉解决生词和语言点的认知问题。
之后,教师代领学生领读,同时用手指相应的语法格式:
吃中餐 吃过中餐 没吃过中餐 没有吃过中餐 吃过中餐吗 吃过两次中餐
打网球 打过网球 没打过网球 没有打过网球 打过网球吗 打过三次网球
去长城 去过长城 没去过长城 没有去过长城 去过长城吗 去过三次长城
这些文字材料学生是看不到的,因此要求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搭配帮助完成动态助词“过”的认知处理过程。
词语搭配的确认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教师平时有具有搭配的意识。词语之间的搭配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卢先生认为在语言点的讲解过程中有时需要将格式化进行补足还原,即在格式中补出省略的成分。本文认为除了对框架进行补足还原外,有时还应当进行拆分,比如:“等雨停了再去公园吧”这句话,有的书中将格式提炼为“等……再……吧”,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两个结构“等……(以后)再……”以及“(还是)……吧”的结合。补足语拆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也应当始终贯穿“搭配”原则。朗读也是理解行为,课文的领读和点读除了能起到纠正学生发音的作用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按照词语之间的搭配,将较长的语言单位进行划分为较小的语言单元进行领读。比如《走近汉语——初级听说》第37课中的这句话:
“这儿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搭配”原则,我们认定的框架式搭配为:“……给sb.留下……的印象”,因此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拆分,分别领读:
印象
深刻的印象
留下深刻的印象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儿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提问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因此无论是课文问题还是交际问题,都应围绕着“搭配”来进行,以完成从语言知识向交际能力的过渡。再以“V.+过”为例,课文问题可以设计为:
——他吃过中餐吗?
——他吃过几次中餐?
交际问题可以设计为:
——你吃过中餐吗?
——你吃过几次中餐?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获得主要通过实践和应用,初级汉语口语课应当具备真实性和交际性,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多练。只有具备真实性的课堂练习,才能保证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得体性。因此,初级汉语口语课应吸收口语情景法的一些方法,使课堂交际更加真实。比如,针对“不大+adj”这个搭配的交际问题可以设计如下:
1、你们觉得学校外面的小饭馆干净吗?
2、老师的宿舍10点以后不能洗澡,你觉得方便吗?
3、你们喜欢吃麦当劳吗?
4、中国人吃饭常常用筷子,你们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习惯用筷子吗?你觉得方便吗?
要达成语言的自动化需要大量有效的练习,练习也应以搭配原则为指导,初级水平的留学生词汇量较少,可变成分的替换可以扩大其口语交际话题范围,使得训练更加具有交际性。比如,
A:你吃过中餐吗?
B:我吃过中餐。
A:你吃过几次中餐?
B:我吃过两次中餐。
例子中的“吃中餐”可以用“去长城”“喝酒”等进行替换,这也决定了听说法在初级口语课中的重要性。
四、结语
词语搭配连接着语法和词汇,结合着语义和语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词汇搭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然而目前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真正以词汇搭配为原则的并不多。综上分析,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运用“搭配”理论十分必要。教师应当树立“搭配”的观念,在“搭配”原则的指导下,以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注释:
[1]吴勇毅.汉语座位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的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4).
[2][5]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6]卢华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1).
[8]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景高娃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