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触摸干预的研究进展
2014-03-19吴晓霞许雅婷黄红娟张秀伟
吴晓霞,许雅婷,王 玲,黄红娟,张秀伟
(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早产儿触摸干预的研究进展
吴晓霞,许雅婷,王 玲,黄红娟,张秀伟
(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早产儿;触摸干预;干预模式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体重不足2 500 g的婴儿。目前我国早产儿占新生儿总数的5%~10%。早产儿免疫力低下、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病死率为12.7%~20.8%,是足月产儿的10倍[1]。其中体重不足1 500 g的早产儿,国内病死率高达70%~80%,而国外相对较低,为33%~70%[2]。因此,对于早产儿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极为重要,干预得当可以直接降低早产儿死亡率。例如,对有重度窒息危险,呼吸脆弱、极易发生呼吸暂停,出现呼吸暂停,体温过低或过高的早产儿,尽管医护人员及时、有效地采取安排复苏人员在场,进行产前随时监护,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于吸氧等措施[3],可以使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是,后遗症却再所难免,例如:智力低下、反应迟钝等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触摸干预,作为一种简单的自然疗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促进大脑神经中枢的发育,从而促进患儿的生长及智力发育[4],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同时触摸可直接传递爱和关怀,加强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6],有利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可视为一种预防早产儿产后并发症的有效干预措施。现对国内外触摸干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护理工作者采取有效的触摸干预方式、降低早产儿后遗症发生率提供参考。
1 早产儿触摸干预的起源
1970年,美国护理学教授Dolores Krieger将触摸治疗引入护理领域,他发现触摸能够让患者感到舒服,提升护理质量[7]。 1986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美国触摸研究所Tiffany Field博士等对早产儿进行连续抚触干预后,发现触摸对早产儿体重增加有一定的影响,对早产儿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1991年,美国强生公司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按摩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专门机构——抚触科研中心(TRI)。1995年婴儿触摸这一概念被引入国内[8]。1997年,中华护理学会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举办了全国婴儿抚触培训班、抚触师上岗培训班、“强生杯”全国婴儿抚触大奖赛、强生婴儿抚触室认证及优秀抚触室评选、全国婴儿抚触优秀论文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将婴儿抚触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9]。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 600所医院建立了专门的婴儿抚触中心[9]。1998年,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开展了早产儿触摸研究。
2 早产儿触摸干预的模式及作用
2.1 国外早产儿触摸干预的模式及作用
2.1.1 袋鼠式触摸干预 这种模式是由一名哥伦比亚中年男子发明的,他将早产儿用布带绑在胸前,再用宽大外衣加以保护,无意中发现羸弱的早产儿竟然茁壮成长。后来该模式作为一种非药物早产儿护理方式加以改进并得以推广,称为袋鼠式护理[10],也称为母—婴皮肤接触式育婴模式。具体做法是:由母亲抱着早产儿,两者皮肤相接触,将早产儿以30°~40°角直立着举起,其背部3/4被接收毯覆盖,折叠放在母亲衣物下摆,以确保早产儿处于一个温度恒定的热区,然后,母亲和早产儿坐在早产儿孵化器中休息或轻声交谈,当早产儿进入睡眠状态后,母亲将双手交叉放在早产儿背部。从早产儿脚跟变暖开始,母亲和早产儿不受干扰的触摸时间为60分钟[11]。袋鼠式触摸干预中,母亲对早产儿提供了许多感官的刺激,包括情绪、触觉、本体觉、嗅觉、听觉、视觉和独特的互动刺激,这些刺激通过感官系统输入早产儿大脑,激活其神经化学递质、压力感受器及其调节系统。据研究,足月儿疼痛阈值比成年人低30%~35%,耐受疼痛的能力比年长儿童要低,早产儿比足月出生的婴儿对疼痛更敏感[11]。运用此种干预模式可有效缓解早产儿的疼痛,减少不良生理反应,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因此,袋鼠式触摸干预模式又可作为一种程序性疼痛的镇痛护理方式。
2.1.2 治疗性触摸干预 纽约大学的护理学教授Dolores Krieger于1973年5月在《美国护理杂志》上提出了“治疗性触摸”这一概念[7]。事实上,治疗性触摸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身体接触。该理论认为身体被一个能量场包围着,当该能量场平衡被打破时,身体便会出现不适症状。该治疗性触摸过程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治疗者使患者处于一个放松的冥想状态。第二步,治疗者将手放在离患者2~4英尺的地方,用手对患者整个身体进行疼痛等不适症状的感知。第三步,治疗者的手在患者身体周围做画圆圈的动作,旨在让患者身体周围的能量场趋向平衡。第四步,将手重点停留在患者某个不适的地方,治疗者作为一个通道,将自身的微能量定向转移到患者身上,使患者身体周围的能量场趋向平衡。循环做这4个步骤,直到治疗者认为患者身体周围的能量场趋向平衡再停止[12]。后来,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儿童医院的Karen Livingston等[13]将此技术进行完善,于2007年提出触摸干预模式的3个步骤,即按摩+拍打+按摩,共20分钟。第一步,按摩5分钟,治疗者的手用纱布包扎起来,隔着纱布用一只手对早产儿的头部进行触摸,另一只手对脚进行触摸。由于纱布覆盖面积较大,会对早产儿的皮肤有一定的摩擦,因此按摩时需要注意力度。第二步,轻轻拍打10分钟。治疗者使用标准的早产儿按摩技术,配合制药等级洁净、安全的杏仁油轻轻拍打早产儿皮肤,包括手、腿、胃、胸、背、脸和头,然后用手顺滑地与早产儿的皮肤接触,轻轻拍打皮肤直至杏仁油完全吸收。第三步,按摩5分钟,当杏仁油被吸收后,治疗者继续轻抚早产儿,按摩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需要注意力度适当,否则早产儿会出现哭叫等刺激反应。该治疗性触摸干预模式能使早产儿的呼吸、心跳、脉搏及血氧饱和度达到正常值,而且体重也有所增加,身体各器官机能得到一定的巩固。
2.1.3 家庭抚育性干预模式 该模式是美国纽约神经科医生Martha G Welch等在对一系列动物和人类的行为进行实验性研究后总结[14],并经过实践于2012年提出的。该模式主要针对胎龄26~34周的早产儿及其家人,是专门为早产儿自身和母亲感官体验能力、生物活动和行为能力而设计的。其过程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母亲将自己用过的干净衣物留在早产儿身旁。刚出生的早产儿,最初几天是在人工抚育器中抚养,母亲和早产儿的接触受到限制,而母亲的气味对早产儿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对早产儿起到安慰作用。该过程可使早产儿嗅觉等感觉系统得到发展。在早产儿对周围环境适应,生理状况稳定,可以脱离人工抚育器时,进行第二部分干预,即歌声安抚和眼神交流并与早产儿进行手指相互交错的逗引,该部分的干预可以使早产儿知觉系统得到发展。第三部分是早产儿出院后在家喂养时进行袋鼠式触摸干预[11],可以使早产儿的生理稳定状态及其行为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另外,在整个触摸过程中,母亲还需要和早产儿说话,对其表达自己的感情。
2.2 国内早产儿触摸干预的模式及作用
国内触摸干预普遍在暖箱或红外线抢救台进行全身穴位按摩式触摸干预,温度33℃~34℃,湿度55%~66%,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操作分5步进行:第一步,头面部。操作者用温水洗净双手并涂以婴儿润肤油,用轻快、温柔、细腻、适度的手法,以两手拇指指腹从早产儿前额正中向两侧滑推至太阳穴处,顺时针揉5次,再用两手掌从前额发际推按至枕后及耳后乳突处。第二步,胸部。操作者两手分别从早产儿胸前外下方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在胸部划交叉。第三步,腹部。操作者两手从早产儿的左下腹抚摸至右下腹,交替进行,脐窝神厥穴用手掌根部环形按摩,先顺时针5次,再逆时针5次,用力适中,手掌紧贴皮肤。第四步,四肢。操作者以揉捏、推按的手法,两手交替按摩自早产儿的上臂、前臂至手,大腿、小腿至足,轻轻捏拉手指及足趾,每处5次,手掌心的劳宫穴及足心涌泉穴用拇指指腹揉按10次。第五步,背部。早产儿俯卧,操作者两手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揉推并交替提捏,对脊柱两侧的腰俞、脾俞、肺俞、风门等穴位用指腹揉按。按摩时,操作者面带微笑,双目直视早产儿,边按摩边与早产儿交流。同时注意将早产儿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按摩时间共15分钟,每天2次。
白玉明等[15】[16]对实验组14例早产儿实施抚触按摩排便法,而对照组12例用传统的灌肠排便法。结果发现,早产儿大便重量、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变化、哭闹、粪潜血试验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研究表明,抚触按摩法可使胃肠活动增强,有利于早产儿消化吸收。
杜瑞玲[17]通过对实验组50例早产儿连续10天、3次/天、15分钟/次的抚触按摩,与进行常规护理的早产儿相比,实验组早产儿10天摄奶量、头围、身长、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两组24天哭闹情况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3.214,P<0.05),实验组早产儿哭闹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触摸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周广玲等[18]对23例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抚触并观察治疗效果发现,抚触组发生呼吸暂停的次数、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对早产儿实施抚触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张晓红等[19]对实验组30例早产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3次/天、15~20分钟/次,吃奶后1 h给予一定顺序的抚触(抚触顺序: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早产儿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实验组在第4天、第7天、第10天的微量血胆红素浓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婴儿抚触能促进早产儿胎便转黄,降低胆红素浓度,从而有效降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3 总结
通过对早产儿触摸干预的研究综述我们得知,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触摸干预模式有4种,即家庭抚育性、治疗性、袋鼠式与全身穴位按摩式触摸干预。并且,不同的触摸干预模式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家庭抚育性干预可提高早产儿感官体验能力、生物活动和行为能力;治疗性触摸干预可促使早产儿呼吸、心跳、脉搏及血氧饱和度达到正常值;袋鼠式触摸干预可减少早产儿不良生理反应,缓解早产儿的疼痛,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全身穴位按摩式触摸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活动及生长发育,利于早产儿消化吸收,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这些干预模式为护理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早产儿触摸干预提供了参考、借鉴与技术上的指导。但是,对于早产儿容易出现智力低下、反应迟钝等后遗症的问题,如何有效进行触摸干预,尚未见有针对性的报道。因此,这也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和进一步探讨的方向,以有效降低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率。
[1]王雅晶.早产儿护理方法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441.
[2]李新连.早产低体重儿护理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24(8):5588.
[3]卓志民,孔昭莲.早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2):1441-1442.
[4]欧美荣,戴梓宁,苏琳娜,等.发育性全程照护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54-56.
[5]魏瑞琴.谈新时期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250-251.
[6]周晓娜.婴儿抚触在早产儿疾病恢复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249-250.
[7]Zahra Zare,Hooman Shahsavari,Mahin Moeini.Effects of therapeutic touch on the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befor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Iran J Nurs Midwifery Res,2010,15(1):37-42.
[8]于黎.婴儿抚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20):1787-1788.
[9]兰晓娥.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10):105-107.
[10]刘知荣.触摸,早产儿的“良药”[J].求医问药,1998(8):23.
[11]Xiaomei Cong,Gail McCain,Sasan M.Ludington-Hoe,et al.Kangaroo Care Modifies Preterm Infact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Response to Heel Stick Pain:Pilot Study Early Hum Dev[J].Early Hum Dev,2009,85(9):561-567.
[12]Dora Kunz,Dolores Krieger,Psychic heale.Therapeutic Touch[J].Watchman Fellowship Profiles,1997,14(1):77-79.
[13]Karen Livingston,Shay Beider,Alexis J Kant,et al.Touch and Massage for Medically Fragile Infant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09,6(4):473-482.
[14]Martha G Welch,Myron A Hofer,Susan A Brunelli,et al.Family nurture intervention(FNI):methods and treatment protocol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the NICU[J].BMC Pediatr,2012,12(14):151-157.
[15]白玉明,李江涛.非营养性吸吮配合新生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0):7361-7362.
[16]马美芳,李建萍.抚触按摩对早产儿排便的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084.
[17]杜瑞玲.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5813-5814.
[18]周广玲,渠慎英.改良抚触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9,8(3):31-32.
[19]张晓红,张小蓉.婴儿抚触在早产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109.
R714.7
A
1671-1246(2014)03-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