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加强中职劳动教育的新探索

2014-03-19李高宇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子女劳动中职

李高宇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409)

社会转型期加强中职劳动教育的新探索

李高宇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409)

社会转型期,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中职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社会转型期;中职;劳动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如何把劳动教育纳入中职德育范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笔者对我校1 0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口头调查,分析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 中职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自理能力不强

如今的学生自理能力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低龄、独生子女和城镇学生,他们多数不会洗衣服、鞋子、被子。每年有新生入学后,无所适从,甚至有的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

1.2 学生的劳动观念薄弱,劳动态度差,缺乏劳动习惯

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比较差。有73%的学生讨厌劳动,不愿意参加劳动;有63%的学生认为体力劳动又累又脏,是最低贱的工作;有10%的学生从来不参与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有15%的学生偶尔劳动一下;只有18%的学生经常做家务。

1.3 学生对劳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劳动人民缺乏感情

多数学生把劳动看作苦差事。德育课讲到时传祥、徐虎的事迹时,不少学生嗤之以鼻。在回答“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一项时,只有3%的学生回答为“工人、农民”。部分学生对劳动人民没有感情,鄙视劳动人民;有的农村学生不敢承认父母是农民,怕其他同学耻笑;有个别农村学生父母来学校探望,其竟然躲起来,不愿见父母。

1.4 有的学生好逸恶劳,生活奢侈,浪费劳动果实

有些学生轮到值日不打扫清洁区和教室,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或公益劳动,放假回家的农忙时节不愿帮父母干活者也不少见。相反,不少学生生活奢侈,花钱大手大脚。对学生的生活消费调查结果显示:20%的学生每月消费1 200元以上,35%的学生每月消费1 001~1 200元,31%的学生每月消费800~1 000元,只有14%的学生每月消费800元以下。有的学生甚至过生日会花去1 000多块钱而毫不心疼。另外,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部分学生随便倒饭菜,全校学生每天浪费的饭菜价值达几百元。

1.5 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个别学生承受不了较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主要表现在: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坚持不了便退学;到医院实习,由于实习工作较忙较累,个别学生不能坚持到底,中途离开实习医院;个别学生毕业到用人单位工作,由于用人单位劳动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最后放弃工作而成为“啃老族”。

2 中职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 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都只重视智育,其他教育长期被弱化,特别是劳动教育。而职业教育阶段,学校只重视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的培养。其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劳动教育无师自通,可有可无。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或没有按照规定开设。再次,学校没有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与各育的关系。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息息相关的。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另外,参加生产劳动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体会到:没有相关的学科知识就不可能完成劳动任务,懂得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总之,由于学生长期没有得到全面的劳动教育,造成他们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态度较差,缺乏劳动习惯,自理能力不强等后果。

2.2 家庭因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对劳动教育存在误区。首先,把劳动和学习对立起来。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干家务会妨碍学习,只求孩子念好书,考上大学,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事实上,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只要引导得好,不但不会妨碍学习,还能促进学习。其次,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有些家长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犯错误的手段,孩子不听话、做错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罚他们扫地、洗碗或做其他家务。这种所谓的“劳动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把劳动视为“改造”,对劳动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鄙视劳动,厌恶劳动。再次,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不让子女从事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子女忽略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教育,导致子女独立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2.3 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已发生变化,个人收入途径呈现多样化特征,同时,由于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有些人钻法律空子或利用手中权力暴富起来。社会上出现了“勤劳不致富,致富不勤劳”的乱象,使学生对“劳动光荣、勤劳致富”产生怀疑,动摇了劳动光荣的信念,同时也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另外,近年来,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渗透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使得部分学生分不清良莠、善恶和美丑。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思想以及鄙视劳动的现象和风气在危害着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

3 加强中职劳动教育的措施

3.1 学校高度重视

(1)学校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把劳动教育纳入德育体系,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机制,定期对学生在家庭参与家务劳动情况进行追踪检查,由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管出成果。

(2)按照教学大纲开设劳动课,安排劳动周,除了对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技术和生产劳动教育以外,特别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八荣八耻”以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的教育,把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素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3)注重“劳动风气”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利用广播、宣传栏、墙报等宣传手段,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精神。让学生受到感染,乐于劳动,勤于劳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要认识到,仅仅依靠口头的几次说教、几次劳动或几节劳动课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所以学校的教职工要发挥表率作用,每周进行一两次校园劳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以感化学生。

(4)创建“人人爱劳动”的班风。班主任要利用班会、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比如教唱劳动歌曲,组织学生观看劳动题材的电影,请劳动模范到班级讲课,经常开展班级劳动竞赛、宿舍文明卫生比赛以及每天严格检查教室卫生情况等,并评选每周的劳动之星,加以奖励和表扬。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光荣,增强对劳动的感情,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另外,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把劳动和学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5)建立长效的劳动教育考评制度,把劳动成绩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体系,作为学生评优的硬性指标,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比如打扫校园、美化校园,参加爱国卫生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学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其贯穿于三年中职教育全过程。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和中职生的具体情况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教育课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规范劳动教育评比,评出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与奖励,对落后班级和个人通报批评。

3.2 家庭积极配合

(1)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子女良好的劳动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父母的责任。父母要有意识地教育子女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树立劳动致富、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培养子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

(2)父母要改变重学习轻劳动的错误思想,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劳动教育工作。父母不能代替子女的日常生活劳动,放假期间每天要安排1~2小时让子女做家务和力所能及的劳动,必要时还要安排子女参加农忙生产劳动,使他们养成“眼中有活,见活就干”的习惯,培养他们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纠正把劳动当作惩罚子女的错误做法,让子女知道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引导子女把劳动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感悟劳动创造的喜悦心情,让劳动成为自身快乐的源泉。子女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好,父母要给以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让其真正感受到劳动最光荣。

3.3 社会舆论给力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育人的大环境。社会舆论作为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上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态度差,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无不与社会舆论、社会宣传的错误导向有关。所以,新闻媒体要有意识地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全面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一个奋发向上、弘扬正气,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

总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记得日本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素质。劳动教育并不过时,也不会过时,让我们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3]。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曾銮英.培养学生的劳动观[J].中学课程辅导,2010(12):107-108.

G416

A

1671-1246(2014)03-0026-02

猜你喜欢

子女劳动中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