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19刘广志高旭光
刘广志,何 洋,刘 扬,姜 红,高旭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广志,何 洋,刘 扬,姜 红,高旭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
根据教学评估反馈意见,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施PBL和多媒体教学,并灵活运用循证医学和分专题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开展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教学方法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缩短医学教育时间,培养出高学历、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业尖端人才,因而其对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我们在对2008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教学评估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就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革对策并尝试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及实践时间不足
目前,尽管多数医学院校把神经病学作为必修课程,但通常课时少于40学时。与之类似,Jozefowicz[1]所做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美国数所医学院亦仅设置3~4周的神经病学教学。要将复杂的神经病学基础及临床知识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理解并熟记,对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学生而言困难颇大。此外,医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后进入临床见习阶段,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飞跃。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尽管神经病学有见习安排,但时间较短,以我院神经内科为例,见习时间仅为21学时,要在这期间掌握神经病学理论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确实不易。
1.2 教学内容过于分散
现有八年制神经病学教材内容较普通本科教材明显增多,除保留以往的脑血管病、癫痫等传统教学内容外,相应地增加了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如阿尔茨海默病),知识难度亦显著加大,涉及从基础到临床研究的内容。
1.3 专业基础课与临床实践脱节
传统教学中,医学生在临床教学前学习神经病学专业基础课(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具有结构的精细性、功能的对应性、解剖的抽象性和图片的复杂性等特征,而神经病学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同时涉及其他众多相关学科,且其定位诊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关注细节而不注意与常见临床疾病的联系,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若无全面的神经解剖学知识就无法应对神经科疾病。
2 对策
2.1 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教师上课前应反复钻研教材和参考资料,掌握教材结构,确定重点与难点,重点内容一般是临床上常见和常用的关键知识点,难点内容是课程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其次,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法已被证实是一种较好的开放式教学方法[2,3]。我们主要实施步骤如下:设定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如脑血管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解答问题,教师运用多媒体对问题进行总结,举一反三,对临床类似病例进行分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达到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鉴于八年制医学生基础好,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强,故我们在见习内容安排上借鉴以往经验[4],减少了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在每堂见习课上先进行简单的多媒体示范教学,然后利用1.5个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查看典型病例、归纳病史特点、拟诊分析及制订诊疗方案,最后留出0.5个学时进行提问和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了较好的见习效果。
2.2 运用循证医学和分专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优化知识结构
神经病学传统教学方式是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讲述,目前按教学大纲要求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后,往往会觉得神经病学内容抽象复杂,不能达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专题形式,包括神经病学基本理论、脑血管病、脊髓疾病、发作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脱髓鞘性疾病、神经变性病、肌肉疾病等。如在脱髓鞘性疾病中既讲述多发性硬化症,也讲述吉兰-巴雷综合征,这样通过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对同一病理或发病机制类似的神经系统疾病有了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5]。
此外,将循证医学引入八年制医学生神经病学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找出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可使其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6]。
2.3 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系统的思维能力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流程与其他内科疾病不同,须先进行定位诊断,而后再进行定性诊断。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基础是神经解剖学,故在讲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在复习有关的解剖学知识过程中,由于神经核团为数众多、神经系统空间结构和相应神经传导通路比较复杂,因而学生常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的直接展示,便于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对神经系统的解剖关系进行清晰准确地讲解,使学生更易建立起各种结构的空间概念。然后,把临床症状与神经解剖学知识联系起来。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常常感到难懂,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解剖学知识与症状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从不同侧面展示各种传导束在脊髓内的位置关系,应用三维动画演示传导通路,并应用影像学剪辑链接来显示各部位损伤的临床表现。藉此启发学生从解剖结构出发,推测不同部位损害可能会产生的症状特点、分布以及伴随症状,再反过来根据症状的特点、分布及伴随症状推测其病变损害的部位,把症状和神经解剖学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学习,既易于学生系统掌握临床症状,又能把临床症状与神经解剖学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定位诊断的临床思维与分析问题能力。此外,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平时临床中见到的一些疾病(如癫痫)典型发作时的表现记录下来,编制成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素材,使学生对疾病的表现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再辅以教师的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见习之初,每次分析病例都要求学生先定位,再定性,以培养其系统分析病例的思维能力。如运动系统的定位应遵循大脑皮层—内囊(三偏征)—脑干(交叉瘫)—脊髓(横贯、半切损害)—周围神经(肢体远端受损为主)—神经肌肉接头(神经与肌肉损害并存)—肌肉(肢体近端受损为主)等的思路;定性诊断则虑及血管、感染、变性、自身免疫等九大类疾病,每类疾病中包含数种常见病。关键在于要训练学生形成“圣诞树形”的发散式思维模式,不致于踏入“盲人摸象”的学习误区,从而避免对神经病学产生畏学、厌学情绪。
总之,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临床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Jozefowicz R F,Anderson D,Cannard K.Results of the survey of neurology clerkship directors[J].Neurology,1997(48):69.
[2]闫振文,朱凤英,彭英,等.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58-59.
[3]汪锡金,干静,叶民,等.神经病学PBL教学模式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13):125-126.
[4]尹又,黄流清,赵忠新.八年制神经病学临床见习中思维模式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58-959.
[5]王云甫,刘光建,罗国君,等.分专题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98-99,121.
[6]尚宏,王鹏军,付锦,等.七年制临床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10(12):1483-1485.
G420
A
1671-1246(2014)03-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