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及区域差异分析

2014-03-19姚丽谷国锋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

姚丽+谷国锋(等)

摘 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发展这两个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研究基于两个系统2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法,首先从全国研究尺度上对1991年~2010年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提高。在省域研究尺度上,对1991年、2001年和2010年31个省级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省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水平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是近年来区域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已有许多学者对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了研究,最早由Viner[1]、Makower[2]和Meader[3]等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判断标准;随后美国经济学家Friedman J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演进阶段理论[4];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库兹涅兹提出假设,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些指标会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之后逐步好转,以这一理论为依据,90年代Grossman等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亦成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理论[5];此外William[6]、Lewis[7]、Paul[8]分别研究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结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我国,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演进,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紧迫局面。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经济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等命题也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角,并备受关注。庞效民[9]参考了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和实践,对其基本理论概念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提出“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内涵;陆大道[10]、方创琳[11]等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及问题;安虎森[12]等根据空间经济学中的自由资本模型,讨论了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和主要途径;孟庆民[13]等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了空间经济集聚的机理,提出了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同时并存,空间上以经济集聚为主导;陈祖海[14]、李名升[15]等分别从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动态演化以及建立二者之间的动态反馈机制、中国各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联关系。

当前,尽管国内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理论模型总结及其定量分析上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将在提出“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压力耦合度”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研究两者的耦合关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并将模型应用到空间层面进行区域差异分析。

2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和现象。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论,从协同论的角度出发指出耦合度这一度量,表示系统发展过程中各个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本研究引入新概念“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对其研究首先对各子系统进行评估,之后再进行耦合度的计算和评价[16]。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随着区域内部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带来的区际间联系增加,产业活动布局的变动,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加速以及市场统一度日渐增强,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对于区域的各种生态环境系统演化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包括生态环境系统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反馈和约束作用。

2.1 各子系统功效综合评价

耦合系统由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的若干指标,分别为x1,x2,…,xn。若xij值对于系统的功效贡献为正,该指标为正指标;若xij对于系统的功效贡献为负,该指标为负指标。通过集成方法得到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功效Ui,耦合系统不同指标功效系数dij和综合功效Ui计算公式为:

dij=(xij-xijmin) / (xijmax-xijmin) (xij为正指标)

dij=(xijmax-xij) / (xijmax-xijmin) (xij为负指标)

Ui=?鄱Wij×dij (其中,Wij≥0,?鄱Wij=1, j=1,2,…, n ) (2)

式中,xij为i系统j指标取值;xijmax为i系统j指标的最大值,xijmin为i系统j指标的最小值;dij为i系统j指标的功效值(同时也为标准化值),0≤dij≤1,当dij=0时,功效最小,当dij= 1时,功效最大。Wij为子i系统j指标的权重。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耦合协调度的模型构建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两方面来选取评价指标。指标选取以代表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等为原则,最大化地反映系统的效益和功能。借鉴先前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区域间联系度(REII1~REII4)、基础设施网络(REII5~REII6)、产业活动布局(REII7~REII8)、市场同一度(REII9~REII11)四个方面11个指标来综合反映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从区域资源能源消耗指数(RRECI1~RRECI3)、区域环境污染指数(REPI1~REPI3)、区域环境容量指标(RECI1~RECI3)三个方面9个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实际状况和水平(见表1)。

2.3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

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和耦合系数模型,得到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

C=■■ (3)

本文构建的是关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故n = 2。耦合函数可以表示为:

C={(U1·U2)/[(U1+U2)·(U1+U2)]}1/2 (4)

其中,C为耦合度,Ui为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功效。由公式可以看出耦合度的大小是由各子系统Ui决定的。由数学关系得知,Ui取值区间位于0~1之间,耦合度C取值区间也为0~1之间。当C=0时,两系统之间耦合度最小,系统之间要素处于无关联状态,系统朝无序状态发展。当C=1时,两系统之间耦合度最大。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以生态环境为承载,而生态环境系统反馈并且约束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协调度模型可以很好的评定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T=■ D=■ (5)

其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指数,主要反映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同的贡献和效应:考虑到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同样重要,将α、β两个权重值均设为0.5。由U值计算的分布规律,协调度D的值域区间也为0~1,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划分为3个大类10个亚类(表2)[17-19]。

2.4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中国各省级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国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来表示区域间的空间差异。分析的数据来源于1992年~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对于由于统计口径等问题缺失的部分数据,进行插值补充。研究范围和空间分析的尺度包括全国和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两个层面。其中重庆市1997年以前资料缺失,对其研究时间尺度为1997年~2010年,之前重庆市的数据并入四川省整体考虑。

3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特征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模型的计算,通过模型进一步计算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结果见表3和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1年的0.732不断上升到2010年的0.935,表明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实现了稳定的提高。

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来看,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1991年的0.216提升为2010年的0.997。近20年来, X2值、X4值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整合发展迅速,而X1值、X3值增长相对慢,表明区域间联系水平和产业活动布局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9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总体进程的加快,特别是2000年以来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提升速度的加快,主要贡献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市场整合度水平的提高。也说明了这一阶段实行的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政策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从生态环境系统变化来看,1991年~2010年中国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波动趋势。先由1991年的0.428上升为1999年的0.660,而后又微带波动下降到2009年的0.499,2010年生态环境水平值为0.619,有所提高。具体分析,Y1区域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得分逐年缓慢增长,Y2区域环境污染指数先是增长后又呈下降趋势,Y3区域环境容量指数逐年升高。总体来看,区域资源环境容量水平虽然有明显提高,但是区域资源消耗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成为制约中国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评价表明两系统演化过程中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和谐一致性的提高,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的增强。

4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

4.1 省际差异的总体演变趋势特征

由于各个地区发展速度不同、产业结构相异,进而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故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也呈现出地区差异化(图2)。

如图2(a)所示,1991年~2010年中国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各省值从0.014到0.867分布不等,各个时期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最高的是北京,最低的是西藏。除了极少地区外,各省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都呈逐年上升的状态。其中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最高,这些地区部门产业结构完整,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国际资本流动较大,密集的科技、教育及人才资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西藏、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一体化水平最低,原因在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通讯网络不通达,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市场辽宁、吉林不健全等;从发展速率变化来看,内蒙古、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提高较快,北京、辽宁、黑龙江、云南等地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提升缓慢。

如图2(b)所示,1991年~2010年各省生态环境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除了北京、黑龙江、江西和辽宁等省市的生态环境水平值有较小提高,其余省市的生态环境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宁夏、上海、山西和青海地区生态环境下降程度最大。总体来看,辽宁、重庆、内蒙古、新疆、上海等地生态环境水平较低,这些地区有的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工业不发达,污染物排放少,有些地区则是因为是生态屏障地区,人口密度小,资源能源消耗少;而安徽、江西、湖北、山西等地生态环境水平较高,原因在于地区人口多,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资源能源消耗过多。

如图2(c)所示,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1991年~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的省份有西藏、上海、内蒙古和安徽等地区,上升幅度较小的地区有黑龙江、天津、河北和北京等地区,而宁夏的耦合协调度较最初有略微下降。同时引入相对发展率的概念,1991年~2010年各省耦合协调度的相对发展率(Nich值)差别很大,其中西藏、上海、内蒙古、安徽、辽宁、陕西、江西、海南、山东、广西、贵州、新疆、青海、重庆(2001年~2010年)14个省区的Nich值>1,表明这些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增量大于全国平均增量。其余地区相对发展速率较小,即这些地区耦合协调度增长较为缓慢。

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值大小程度不一,以2010年为例(图3),按照表2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分类体系,可以将31个省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属于优质耦合协调类的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4个省,在全国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中表现最为协调;良好耦合协调类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重庆、陕西等9个省份,说明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能够较好的协调生态系统的发展,相互耦合程度较高;处于中级耦合协调类的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13个省,是数量最多类型;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类的有甘肃、青海、新疆3个省,协调性较弱;勉强耦合协调类有宁夏、西藏两个省,系统协调能力最低,处于全国的后位。从分类结果来看,主要集中在良好耦合协调类和中级耦合协调类,占到协调类型总数的71%。

总体分析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的格局,全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系统总体情况较好,除个别地区,均达到了较为良性的系统协调。另外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梯度变化趋势,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区域,东南沿海地区普遍高于西北地区。

4.2 省际差异的空间分布演变特征

为了分析各地区空间集聚模式,运用GeoDa软件计算出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各指标的全局自相关值(Morans I)并检验其显著性,根据Moran提出的Moran's I的计算方法,全局Morans I值区间为[-1,1],大于0证明空间具有正相关性,值越大空间分布相关性越强;反之小于0时为负相关,空间邻近单元不存在相似属性;接近0则表明分布趋向于随机状态。据此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由表4可知,1991年、2001年、2010年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评价值的Morans I分别为 0.273、0.171、0.255,正态统计量 Z值分别为3.47、2.97、3.32,明显大于正态函数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的临界值(2.58),说明全国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即较高水平地区的周边地区水平也较高,而较低水平地区周边的地区水平也较低。并且Morans I值随时间逐渐增加,证明空间集聚现象日益增强。1991年、2001年、2010年各省生态环境指标评价值的Morans I结果分别为 0.069、-0.017、0.318,说明各省生态环境水平空间分布由随机转为集聚分布模式。1991年、2001年、2010年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值分别为0.092、0.256、0.355。说明各省耦合协调度分布不平衡,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并且各省耦合协调度的不平衡性逐渐增强,差距也在逐渐增大,即东部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

4.2.2 Moran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

通过分析Morans I统计量显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性。为了更好地显示这种空间集聚特征,对于各个研究区域,利用 Local Morans I指数(或称LISA)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的观测值集聚在一起。第i个研究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的分解值Ii=z■wijzj,式中Zi和Zj是标准化之后的观测值,正的Ii表示高值被高值区域包围(HH),或者低值被低值区域包围(LL),值越大表明相似变量值的区域在空间集聚,形成了高高或低低的集聚格局;相反负的Ii表示低值被高值区域所包围(LH),或者是高值被低值区域所包围(HL),值越小表明相异变量值的区域在空间集聚。通过Moran散点图(图4)和LISA集聚图(图5)分析:

以2010年为例,位于H-H型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上海、福建、浙江;位于H-L型地区的有河北、山西、江西;位于L-H型地区的有辽宁、陕西、重庆、广东;位于L-L型地区的有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吉林、湖南、海南、四川。

通过3个时间段的数据结果总结,各个省份的类型具有以下特点:H-H型地区的省份全部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这些省份和周边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都较高,相互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即为热点区;而L-L型地区的省份大都位于西部地区,即各省份以及周边地区耦合协调度都较低,空间差异也较小,为盲点区。从Moran散点图发现位于L-H和 H-L型地区的省份的观测值具有非典型性,而从LISA集聚图统计得出,位于L-H和H-L型地区的省份均不显著,即并非真正的典型地区。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1年、2001年和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实证分析表明:(1)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波动趋势,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也逐年上升,即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实现了稳定的提高;(2)在空间上,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各省耦合协调度的不平衡性逐渐增强,差距也在逐渐增大,表现出东部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

从区域耦合协调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说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及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个系统在空间上并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不同的政策取向作用下,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必然存在着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运用物理学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公式进行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较多的是从数值分布规律上进行二者之间的规模同步性分析,没能从内部真正交互分析二者关系,还需要从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甚至需要各个系统要素指标的分析。这些问题将成为本研究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J 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M]. New York, 1950.

[2] H Makower. “A contribu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J]. Economic Journal, 1953, 63 (249): 33-49.

[3] J EMead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 [M].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55.

[4] J Friedma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5] G Grossman, A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6] 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著,严旭阳,译. 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7] 保罗·切希尔,埃德温·S·米尔斯,著.安虎森,等,译.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8] 阿瑟·刘易斯,著. 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庞效民.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1997,30(6):41-47.

[10]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 地理研究,2002,21(2):135-139.

[11]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59):21-32.

[12]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原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 孟庆民,杨开忠.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 人文地理,2001,30(6):7-11.

[14] 陈祖海.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1-24.

[15] 李名升.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 经济地理,2009,29(10): 1634-1639.

[16] 吴跃明,张子珩,朗东锋. 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 466-473.

[17]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 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8] 陈基纯,陈忠暖. 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 商业研究,2011(04):112 -117.

[19] 张晓东,池天河.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 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Spatial Pattern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logy-Environmental

Stress in China

YAO Li1, GU Guo-feng1, LU Jie2, WANG Jian-Kang1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ollege, Shangqiu Normal Um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developing being researched as a popular topic, how to coordinate the two systems includ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region.Especially the coupling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a key issu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c of 20 indicators of the two systems and through employing models of coordination degrees and method of weighted entropy value,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evel and eco-environment level from 1991 to 2010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ing speeding up in the recent 20 years, the leve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veals a general fluctuation trend of “one up and one down and one up”. Whil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gree has achieved the stabl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provincial research scal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s 31 provinces in 1991, 2000, 2010 at the time-space dimen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systems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exist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ss; coupling; regional disparity

从区域耦合协调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说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及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个系统在空间上并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不同的政策取向作用下,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必然存在着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运用物理学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公式进行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较多的是从数值分布规律上进行二者之间的规模同步性分析,没能从内部真正交互分析二者关系,还需要从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甚至需要各个系统要素指标的分析。这些问题将成为本研究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J 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M]. New York, 1950.

[2] H Makower. “A contribu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J]. Economic Journal, 1953, 63 (249): 33-49.

[3] J EMead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 [M].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55.

[4] J Friedma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5] G Grossman, A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6] 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著,严旭阳,译. 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7] 保罗·切希尔,埃德温·S·米尔斯,著.安虎森,等,译.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8] 阿瑟·刘易斯,著. 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庞效民.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1997,30(6):41-47.

[10]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 地理研究,2002,21(2):135-139.

[11]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59):21-32.

[12]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原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 孟庆民,杨开忠.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 人文地理,2001,30(6):7-11.

[14] 陈祖海.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1-24.

[15] 李名升.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 经济地理,2009,29(10): 1634-1639.

[16] 吴跃明,张子珩,朗东锋. 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 466-473.

[17]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 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8] 陈基纯,陈忠暖. 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 商业研究,2011(04):112 -117.

[19] 张晓东,池天河.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 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Spatial Pattern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logy-Environmental

Stress in China

YAO Li1, GU Guo-feng1, LU Jie2, WANG Jian-Kang1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ollege, Shangqiu Normal Um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developing being researched as a popular topic, how to coordinate the two systems includ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region.Especially the coupling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a key issu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c of 20 indicators of the two systems and through employing models of coordination degrees and method of weighted entropy value,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evel and eco-environment level from 1991 to 2010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ing speeding up in the recent 20 years, the leve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veals a general fluctuation trend of “one up and one down and one up”. Whil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gree has achieved the stabl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provincial research scal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s 31 provinces in 1991, 2000, 2010 at the time-space dimen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systems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exist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ss; coupling; regional disparity

从区域耦合协调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说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及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个系统在空间上并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不同的政策取向作用下,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必然存在着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运用物理学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公式进行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较多的是从数值分布规律上进行二者之间的规模同步性分析,没能从内部真正交互分析二者关系,还需要从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甚至需要各个系统要素指标的分析。这些问题将成为本研究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J 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M]. New York, 1950.

[2] H Makower. “A contribu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J]. Economic Journal, 1953, 63 (249): 33-49.

[3] J EMead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 [M].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55.

[4] J Friedma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5] G Grossman, A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6] 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著,严旭阳,译. 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7] 保罗·切希尔,埃德温·S·米尔斯,著.安虎森,等,译.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8] 阿瑟·刘易斯,著. 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庞效民.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1997,30(6):41-47.

[10]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 地理研究,2002,21(2):135-139.

[11]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59):21-32.

[12]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原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 孟庆民,杨开忠.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 人文地理,2001,30(6):7-11.

[14] 陈祖海.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1-24.

[15] 李名升.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 经济地理,2009,29(10): 1634-1639.

[16] 吴跃明,张子珩,朗东锋. 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 466-473.

[17]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 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8] 陈基纯,陈忠暖. 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 商业研究,2011(04):112 -117.

[19] 张晓东,池天河.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 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Spatial Pattern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logy-Environmental

Stress in China

YAO Li1, GU Guo-feng1, LU Jie2, WANG Jian-Kang1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ollege, Shangqiu Normal Um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developing being researched as a popular topic, how to coordinate the two systems includ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region.Especially the coupling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a key issu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c of 20 indicators of the two systems and through employing models of coordination degrees and method of weighted entropy value,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evel and eco-environment level from 1991 to 2010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ing speeding up in the recent 20 years, the leve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veals a general fluctuation trend of “one up and one down and one up”. Whil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gree has achieved the stabl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provincial research scal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s 31 provinces in 1991, 2000, 2010 at the time-space dimen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systems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exist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ss; coupling; regional disparity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综述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
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协调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