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态旅游的认知度研究—以上海为例

2014-03-19李华刘志国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认知度上海

李华+刘志国

摘 要:在总结和介绍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者的角度,以上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行为相对成熟,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类景观和游憩空间的明显偏好;约76%的被调查者认可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在对不同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容的认可度方面,发现活动的消耗性与认可度成反比,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尽管70.94%的受访者在旅游过程中愿意承担生态责任,但其中51.92%以自身经济效用不受影响为前提,因此,上海居民在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的感知态度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城市生态旅游;认知度;上海;

中图分类号:TM344.1 文献标识码:A

早期的旅游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曾提到“旅游的本质决定了它会避开中心地区,偏爱城市以外的、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都市化和人口的过度拥挤,使得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旅游的远足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状态[1]。近年来,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热点,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代城市的公园、绿地、高尔夫球场、排水泄湖和蓄洪池、垃圾填埋处、特色建筑和遗址,以及动物园和植物园均适于发展生态旅游[2]。在城市中进行的生态旅游具有更加丰富的现实意义,其以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对城市自然和文化资源更多的欣赏机会,鼓励尊重和保存城市中资源和文化的多样性,支持当地经济和社区建设,从而保持资源的生态过程和文化延续,培养大众的生态伦理道德及意识,即城市生态旅游强调了存在于城市中的自然、文化、体育活动,可持续性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生态问题的凸显,恢复城市的宜居性与城市化的理性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议题。因而,伴随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求,融合城市生活与亲近自然的共同诉求的城市生态旅游将种种质疑远远抛在身后,在有效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要的同时,为城市生态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为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上海在拥有巨大国际国内市场的同时,本地市民的游憩需求也非常可观,科学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的产品,而且对于消化本市庞大的周末及假日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和文化产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日趋成熟,城市公园、绿地、动植物园及城郊自然生态保留地以及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基础较好。本研究将以旅游主体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居民为例,着重探索参与者对城市生态旅游的认同、知觉和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为上海及其他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1.1 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城市旅游开发模式。与传统生态旅游概念中强调的“自然区域中实践发展与保护兼具的旅游行为”不同,城市生态旅游的倡导者们认为在城市旅游中注重生态旅游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环境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相对于郊野而言,城市更能吸纳旅游业的影响。与此同时,有效地利用城市中的自然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文化遗产等空间开展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感受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旅游需求;而且,在丰富生态旅游内容的同时促进了旅游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Blackstone Corporation最早正式提出都市地区的生态旅游概念,并将其明确界定为在城市内进行旅游和探索,是游客能欣赏和享受到城市的自然区域和文化资源,同时激发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知识性活动和社交体验的欲望,通过推动步行、骑自行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长远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带动当地的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事业,使所有的人都能公平地了解这些资源[3]。这也是目前对城市生态旅游概念较为一致的表述,这一概念也体现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即生态责任、地方经济活力、文化敏感性和体验丰富性。国际城市生态旅游会议明确提出城市生态旅游的四项目标:修复和保存自然与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与本土居民文化;最大化地方利益,重视地方社区在生态旅游投资和管理中的意见;对旅客与居民的环境、遗产资源与可持续的教育;减少生态足迹损耗。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加拿大绿色旅游协会较早地开展了有关城市生态旅游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相对繁荣期开始于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在国外既有生态旅游研究中,多将研究议题分为理论探讨、对自然环境冲击的研究、参与者知觉态度探讨、效益评估与管理准则建立等等方面[4]。理论方面如Weaver、Karl、Higham和Lück、Fennell和Higham& Carr提出都市地区人为环境可作为生态旅游推广地区的观念及趋势[1,5-8]。对参与者知觉态度探讨的研究有:Dodds和Joppe与Tsipidis通过都市旅游者的认知与态度,归纳都市旅游者对都市生态旅游理念的认同度与参与行为,并指出多数都市旅游者显示环境关怀、具环境教育素养的特质,符合传统对生态旅游者特质之认知,其中,Dodds和Joppe从都市观光者的角度,论证观光产业转向都市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需求;Tsipidis研究了都市生态旅游者的行为模式[9,10]。实证研究比较有限,代表性的有Higham和Lück对纽西兰北岛奥克兰城市的赏鲸活动[8]、Tsipidis以英国爱丁堡绿带中的Corstorphine Hill 地方自然保护区、南岛奥马鲁城市的蓝企鹅保护区与首都威灵顿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等作为都市生态实证效益的个案分析[10]。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有Dodds和Jopp、Gibson等人分析加拿大多伦多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11,12]。另外,Wang和Wu运用新颖模糊数建构方式,初步归纳都市生态旅游特质,为比较新的方法尝试[13]。

国内的城市生态旅游近年来也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概念和基础理论的介绍以及资源和产品开发的实证研究,如张红等对长春[14]、常捷等对濮阳市[15]、杨俐和张晨等对上海市[16,17]、王建华等对深圳[18]、程道品等对桂林[19]、丁华等对澳门[20]以及苏亚瑜对相关理论[21]的研究。其他方面还有生态规划、空间类型和形态特征、旅游系统区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如姬晓娜等[22]、孙萍[23]和吴耀宇[24]等的研究。总之,国内的城市生态旅游研究多在提出城市生态旅游概念后,从规划的角度论析该都市所具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策略等,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而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参与者的认知态度方面的研究几乎鲜有文献。因而,本研究将尝试以上海居民为例,进行城市生态旅游的参与者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期对上海及我国其他城市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和对象特征

2.1 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研究通过面对面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渠道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共完成问卷576份,经过检验筛选,剔除64份不合格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12份。根据样本统计,对被试的属性分别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及家庭状况、年龄和收入等要素进行分析,得到被调查居民的属性结构特征(表1),可以看出,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6.35%和53.65%,较为平衡;其他各个属性特征基本呈正态分布,因而可以认为本研究的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上海居民的行为习惯和旅游偏好的特征

就调查中体现出来的上海居民的旅游行为习惯特征(表2)考虑,可以认为,目前上海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行为已经相对成熟。如在“喜欢的旅游方式”中,自助游和半自助游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8.85%和26.04%,即这两项之和占到80%以上,而选择“旅游社组团”仅占11.98%,这体现出上海居民在旅游方式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获取出游信息的渠道”中,选择网络的占到67.19%,远远超出亲朋好友、电视和报纸等传统渠道的总和,反映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这一渠道成为上海居民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大部分的被试选择了小长假、寒暑假和七天长假等几个相对宽裕的时间段,三者共占到60%以上,同时,可以发现其中小长假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假期,也体现出我国假日改革后,小长假的增加,居民的出游时间安排有更多的选择,有效地分散了旅游的时空过度集中的状况。在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中,选择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景区特色、时间、价格、交通、服务和其他,因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吸引物仍然是旅游者出游的原动力,而时间与价格因素作为出游的必要条件比例相当。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距离逐渐疏远,快速紧张生活节奏与水泥森林的包围,让城市居民对自然生态有更多的渴求和偏爱。在调查中发现,上海居民在旅游景观类型和游憩空间类型的选择上均明显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偏好。在五类景观中喜好程度排序(第一得到5分,第二得4分,其他依次类推),其中“自然生态景观”以4.09的分值遥遥领先于其他景观类型(图1)。同样,居民对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的选择中,“城市绿地”和“郊野公园或农庄”所占比例分别是42.32%和55.21%,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图2)。在加拿大旅游色旅游协会的相关调查中,也有91%的被访者更倾向于走访城市绿地和公园。可见,人们总有欣赏自然美景的要求及亲近自然的愿望。

3 上海居民城市生态旅游的认知度研究

3.1 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旅游的认可度

据《上海市中心城市公共绿地规划》,到2020年,上海中心城市人均绿地为30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为1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为35%,绿化覆盖率为40%。中心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40平方公里。上海的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绿地、街头绿地、广场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均逐步提升,具备较好的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和空间条件。

本研究调查显示76%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而15%则不认可,另外9%不确定。大部分人认为“可以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证明城市生态旅游的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能够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更多亲近自然、参与生态的机会。因而可以认为,大多数人对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形式是比较赞同的。

2001年加拿大的相关调查显示83%的被访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可以在城市里进行的。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旅游的认可度相对加拿大较低,这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正如前述,传统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应该在偏远的自然环境进行,而不是人口集中的城市;同时,生态旅游所倡导的生态中心的理想似乎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和城市本身的特点和环境条件有关。尽管上海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但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并不是很高,其调查结果基本呈现正态分布,选择“一般”的占41.88%,而选择“很好”和“较好”的两者之和仅占25.87%,也低于“较差”和“很差”两者的比例(31.25%)。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随生活宜居性的逐渐关注不断提高;第二,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展和人口密度增加导致的车辆拥堵、尾气排放、生活和游憩空间紧张等问题日趋明显,使得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印象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3.2 上海居民对生态旅游活动内容的认可度

Buckley与Robinson提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展的生态旅游,往往成为消耗自然资源的伪生态旅游[25,26]。消耗性旅游往往被认为要从自然环境中提取实体性的产品,通常与狩猎和捕鱼相联系(除了有争议的“抓获并释放”的钓鱼方式)。与之相反,非消耗性旅游往往与提供无实体“体验”相联系,如提供观鸟活动以及观察其他种类的野生物或自然景观对象。根据这一观点,严格意义上生态旅游应该属于非消耗性形式的旅游。然而,就生态旅游活动本身而言,其所造成的食品、燃料的消耗以及对植被和动物产生的干扰,几乎均难以使之成为非消耗性的旅游。因而,本研究将生态旅游的活动按消耗性程度的高低来分类,如图3所示,观赏自然景观和接受生态教育属于低消耗性活动,生态养生、参与生态文化和商业活动及农业采摘是中消耗性活动,捕鱼狩猎属于高消耗性活动。

研究发现,上海居民对不同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图3),其中观赏自然景观的认可度最高(82.29%),其次是生态养生(70.31%)和农业采摘(54.25%);而对接受生态教育和民俗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基本相当,分别是59.21%和46.35%。同时,捕鱼狩猎的认可度最低,仅仅为29.50%。图3中,居民对生态旅游活动内容的认可度绘成一条波状起伏的曲线,为了更清晰地发现其特征,运用线性拟合法得到图中虚线表示的趋势线,其方程为:y= -0.3777x2-6.0074x+83.739,R2=0.7741;其拟合系数R值大于0.5相对较为理想,基本可以反映出其趋势特征。由于横坐标上由左到右各类活动的消耗性逐渐增加,形成的趋势线恰好体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消耗性越高,认可度越低;反之,消耗性越低,认可度越高。因而,可以认为上海居民已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在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理解和认可上,已经可以将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因素加以考虑和决策。

3.3 上海居民对旅游中生态责任的感知态度

生态旅游大规模发展的同时,由于一些组织者的责任感缺失和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近年来旅游业迎来了负责任旅游的绿色运动,如具有循环利用设备和节约型的生态客房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如徒步、自行车或火车等低碳环保型的旅游出游方式的盛行。这反映了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对自身生态责任的认可和接受。

城市地区人口密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感直接影响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因而,本研究就上海居民对的生态责任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就“是否乐于使用低碳环保的餐饮、住宿、娱乐和交通方式”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94%的被试选择愿意(其中“任何情况下都愿意”为19.02%和“不增加费用和时间、不影响效用的情况下愿意”为51.92%),体现出大多数人在旅游过程中愿意承担生态责任,但是仍有5.21%的人选择“不愿意”和23.85%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图4分别用“是否愿意”,“是否受条件影响”代表横纵坐标,将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是生态责任的认知度分为四个象限区间,分别是:象限I代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即无条件愿意)、象限II代表“不愿意”(即无条件不愿意)、象限III代表“无所谓”(有条件不愿意)、象限IV代表“不增加费用和时间、不影响效用情况下愿意”(有条件愿意)。图中四个象限中的四个点(A、B、C、D)分别是不同选项的支持度。

这项调查结果与此前加拿大绿色协会调查得到的结果相接近,即有71%的北美游客乐于使用那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最小的企业、餐厅和住宿设施[1]。然而,本次调查也显示出上海市居民在表示愿意承担生态责任的同时,对自身经济效用的关注非常明显,如在70.94%选择愿意的被试中,仅有19.02%的人是“任何情况下都愿意”,而大多数的51.92%的人都是有条件的、不影响效用的情况下才愿意,可见上海居民在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的感知和态度方面仍有待提高。

4 结论和讨论

4.1 主要结论

宜居性被列为城市四大功能之首,而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生态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生态化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在推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城市居民是最为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也是选择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目前上海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行为已经相对成熟,主要体现在:旅游方式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方面较高的要求;受新的带薪假期制度的影响,居民的出游时间更为分散和自由;景区特色、时间与价格在是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对旅游景观类型和游憩空间类型的选择均明显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偏好。

第二,研究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可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但相对加拿大较低,这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与城市本身的特点和环境条件有关。同时,由于居民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和交通拥堵和排放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总体不高。

第三,根据上海居民对不同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容的认可度,发现活动的消耗性与认可度成反比。因而,可以认为上海居民已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在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理解和认可上,已经可以将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因素加以考虑和决策。

第四,大多数人在旅游过程中愿意承担生态责任,但其中多数人以自身经济效用的不受影响为前提,因此上海居民在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的感知和态度方面仍有待提高,以此来适应城市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4.2 讨论和展望

生态旅游内涵的日益扩充,由原来的自然生态逐步拓展到人文生态,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古迹和遗产等均包含进生态旅游的适宜发展区域。城市集聚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而相对于纯粹的自然荒野而言,城市生态旅游具有更丰富、更多元化的资源基础。同时城市更能吸纳旅游业的影响[11],加之稳定的市场需求,这些都将为城市生态旅游带来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研究结果在体现出以居民为主要参与者的上海城市生态旅游市场较为成熟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水平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前述,真正的城市生态旅游应当秉承生态旅游在生态责任、环境保护、生态教育、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原则[27],而本研究所揭示的以上海居民为代表的参与者目前对城市生态旅游及其活动本身的认同、知觉和态度,实际上也体现了上海乃至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时可以实现的功能和差距。

因而,城市如何有效地发展生态旅游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根据国外的经验,优化和整合城市中以绿地、公园和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游憩空间,系统性开展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规划和引导参与者低碳化的出游路线和方式等等措施,将有助于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内有约2千英亩的绿地,生活着约370种鸟类;为了配合多伦多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当局专门规划提供了自行车游、划船游和徒步游线路,穿越城市的自助式徒步游线路,还出版了将旅游者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绿色地图[11]。当然,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度、交通压力和人们的生态意识等情况相对更为严峻,健康地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所需解决和探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也给我们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Fennell D A.Ecotourism:An Introduction[M].London New York,NY:outledge,2003,55-57.

[2] Lawton L, Weaver,D.B.Ecotourism in Modified spacesin D.B. Weaver(ed.)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Wallingford[M]. Oxon:CAB Iternational. 2001.

[3] Blackstone Corporation.Developing An Urban Ecotourism StrategyFor Metropolitan Toronto:A Feasi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GreenTourism Partnership[M].Toronto:Toronto Green Tourism Associa-tion,1996: 1-37.

[4] 王小璘,何友锋,吴怡彦.都市生态旅游研究现状与挑战[J].人文地理,2009(5):107-111.

[5] Weaver D B.Embracing and Managing Change in Tourism: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1998:180.

[6] Karl F. Nordstrom Beaches and Dunes of Developed Coas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34.

[7] H igham J,Carr A.Defining Ecotourism in New Zealand: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Defining Parameters within a National/RegionalContext[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2(1):17-32.

[8] Higham J,Lück M.Urban Ecotourism:A Contradiction in Terms?[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2,1(1):36-51.

[9] DoddR,Joppe M. The application of ecotourism to urban environ-ments,Tourism[J]. 2003,51(2): 157-164.

[10] Tsipidis V.Assessing the Urban Ecotourism Potential of a local Na-ture Reserve[J]. ECOCLUB.com E-Paper Series,2004(10):1-8.

[11] Dodds R,Joppe M.Promoting urban green tourism:The develop-ment of the other map of Toronto[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1,7(3):261-267.

[12] Gibson A,Dodd R,Joppe M,Jamieson B. Ecotourism in the city?Toronoto's Green Tourism Associ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3,15(6):324-327.

[13] Wang H.L.,Wu Y.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tourism Indi-cators-Application Of Fuzzy ProcessControl[A].9th World LeisureCongress[C].Hangzhou:World Leisure Organization,2006: 180.

[14] 张红,刘继生.都市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6-89.

[15] 常捷,杨洪全.城市生态旅游及其形象策划和产品设计[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89-93.

[16] 杨俐.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2):99-101.

[17] 张晨,马英俊.上海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20-23.

[18] 王建华,吴健.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6(08):226-228.

[19] 程道品,刘宏盈.桂林城市生态旅游及开发[J].城市问题,2006(1):21-26.

[20] 丁华,高媛.澳门城市生态旅游初探[J].生态经济,2007(1):126-129.

[21] 苏亚瑜.城市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22] 姬晓娜,赵新伟.城市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模式[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5(6):3-4.

[23] 孙萍.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6

[24] 吴耀宇.“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J].南京林业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25] Buckley R.Environmental Inputs and Outputs in Ecotourism:Geo-tourism with a Positive Triple Bottom Line?[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2(1):76-82.

[26] Robinson J. Squaring the circle? Some thoughts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369-384.

[27] 李华,蔡永立.生态旅游:和谐动因,价值及发展取向[J].理论探索,2008(1):99-102

Recognition of Urban Eco-Tourism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LI hua1, LIU Zhi-gu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 East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137,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introducing urban connotation of eco-tourism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jor participants of the urban eco-tourism, Shanghai residents are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awareness and consumer behavior of Shanghai residents are relatively mature and reflect the clear preference for the natural ecology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al space. Approximately 76% of the respondents recognized eco-tourism in the city. In different eco-tourism activities and their recognition it is found that consumptivenes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ctivitie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Although 70.94% are willing to assum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tourism process, among them 51.92% take it as the premise that their economic utility is not affected. So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Shanghai residents i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remain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urban eco-tourism; recognition; Shanghai

[25] Buckley R.Environmental Inputs and Outputs in Ecotourism:Geo-tourism with a Positive Triple Bottom Line?[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2(1):76-82.

[26] Robinson J. Squaring the circle? Some thoughts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369-384.

[27] 李华,蔡永立.生态旅游:和谐动因,价值及发展取向[J].理论探索,2008(1):99-102

Recognition of Urban Eco-Tourism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LI hua1, LIU Zhi-gu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 East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137,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introducing urban connotation of eco-tourism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jor participants of the urban eco-tourism, Shanghai residents are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awareness and consumer behavior of Shanghai residents are relatively mature and reflect the clear preference for the natural ecology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al space. Approximately 76% of the respondents recognized eco-tourism in the city. In different eco-tourism activities and their recognition it is found that consumptivenes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ctivitie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Although 70.94% are willing to assum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tourism process, among them 51.92% take it as the premise that their economic utility is not affected. So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Shanghai residents i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remain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urban eco-tourism; recognition; Shanghai

[25] Buckley R.Environmental Inputs and Outputs in Ecotourism:Geo-tourism with a Positive Triple Bottom Line?[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2(1):76-82.

[26] Robinson J. Squaring the circle? Some thoughts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369-384.

[27] 李华,蔡永立.生态旅游:和谐动因,价值及发展取向[J].理论探索,2008(1):99-102

Recognition of Urban Eco-Tourism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LI hua1, LIU Zhi-gu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 East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137,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introducing urban connotation of eco-tourism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jor participants of the urban eco-tourism, Shanghai residents are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awareness and consumer behavior of Shanghai residents are relatively mature and reflect the clear preference for the natural ecology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al space. Approximately 76% of the respondents recognized eco-tourism in the city. In different eco-tourism activities and their recognition it is found that consumptivenes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ctivitie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Although 70.94% are willing to assum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tourism process, among them 51.92% take it as the premise that their economic utility is not affected. So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Shanghai residents i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remain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urban eco-tourism; recognition; Shanghai

猜你喜欢

认知度上海
护士对卫生经济学评价的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100例初产妇妊娠期保健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分析
欢乐上海迪士尼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