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念的惯性

2014-03-19陈富祥

甘肃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名师舆论

陈富祥

前些天,与几位老师朋友聊天,其中一位感叹道,现在老师真不好当,一方面要面对上级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考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家长的意见。有时,上级部门的要求与家长的愿望不一致或不协调,令人左右为难,结果往往使得教育的本真扭曲。他举例说,去年学校举办了一次文体艺术节,班上几个学生得了奖,深受鼓舞,再加上近年来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班上学生又是组建乐队,又是排演节目,搞得不亦乐乎。但放假前有几位家长联名给校长写信,说他管不住学生,将来考不上好高中谁来负责,要求换班主任。

在这位老师看来,学生有点兴趣爱好,有利于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但现实是,家长不这么认为,孩子能考高分、上好学、考上大学,这才是上学的目的,才艺和艺术素养都不实际,是虚的,分数才是王道。

仔细想想,家长的想法也不无道理,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大学,升学竞争日益激烈,压力日益增加,每个阶段都是一场输不起的比赛,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教育理想不得不屈服于社会现实。在家长看来,能带领学生在奥赛、中考、高考等竞争中胜出者就是名师。现实也是如此,看看身边的名师们,哪一个不是这样炼成的呢?成为名师,领导倚重,家长尊重,在职务晋升、职称提升、评优选先中处处优先,可谓名利两收。

这位老师的“遭遇”令人同情,但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些年来,教育评价机制和教育理念在不断改进,但似乎这种改进显然还敌不过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就像在未庄生活惯了的阿Q,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当前社会中功利教育观依然主导着社会大众,人们对分数、成绩的崇拜在社会现实的洗礼下愈演愈烈。

更为可怕的是,近些年来,社会大众的这种观念有倒逼和逆袭学校教育的趋势,一些教育改革之所以难以进行或失败,与此不无关系。比如新课改,人人都清楚是好事,但考虑到升学、家长的反应和评价等因素,不少校长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搞。

显然,这是对社会大众的所谓“民意”的遵从。然而,这种所谓民意在信息时代具有更大的力量,一些声音和观念经过微博、微信等媒体被放大,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普通人对教育规律及教育过程不甚了解,但他们广泛地讨论各种教育问题,并急切地希望教育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在价值观念混乱、舆论生态还不健全的时代,每个人自然而然地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达意见,意见成为个人利益诉求的外在表现,舆论呈现出个体性而不是公共性的特征。因此,他们更容易指责一切不利于个人利益达成的教育行为,并强烈希望教育向着能达成个人利益的方向发展,而丝毫不考虑教育规律和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面对社会大众强大的舆论力量,面对家长的压力,学校无不小心翼翼,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作出一些让步和妥协。比如,近年来推行的减负令,某地要取消周末补课,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家长的反应,三番五次地召开家长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去年北京推行了史上最严减负令,一所学校宣布把每天一节的英语课缩减为一周两节,结果遭到家长的联合抵制,在家长再三要求下每周又增加了两节课。

这样的事例并不在少数,近年来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步维艰,除了各方利益交织、难以调和外,传统的观念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教育作为一个极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行业,有其本身的规律,让教育家办教育,让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这些都是教育规律的体现。但在现实中,这些最基本的底线都无法保住。我常常想,当教育行业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并被品头论足,且人人都把个人的利益寄托于教育并用舆论来左右其发展时,教育的独立性和理想性何存呢?是教育承载的太多还是教育失去了底气呢?

在即将进行的深化教育改革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传统观念的惯性力量,因为,一些措施容易推行,但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名师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