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014-03-19沈健
沈健
一、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重视心理健康,改进美育教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促进教育公平。把受教育机会公平作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作为重点环节,更加重视规则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帮扶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成才。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要素都能有效服务教育质量提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要求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挑战
当前,我省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同时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迁移流动的教育人口将大幅增加;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学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受到全方位的冲击,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改革创新,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之引领、强省之根基。
(三)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成为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是江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鲜明旗帜。去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至202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正式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在实施步骤上,规划到2015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为70%、2018年为80%、2020年为90%左右。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更高,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注重内涵水平,更加突出时代特征。今年将首次开展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对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努力实现实实在在、老百姓感受得到、公益普惠的教育现代化。
(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呈现新趋势
公平而卓越,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追求。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全面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延长学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育标准等。法国启动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确立“更好定向、更好辅导、学好外语”三大改革目标。2010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教学的重要性》的教育白皮书,就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进行了详细规划。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二是侧重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和更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三是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从培养、入职、培训、奖励等环节入手,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调整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形成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美国2012年提出在未来3年投资80亿美元,促进校企合作培训2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到2020年增加500万职业教育毕业生。韩国在《2020目标:全民职业教育》中提出,要“构筑面向所有人的、‘从学校向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向学校灵活转换的、贯穿终身的、职业能力开发导向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必须放眼世界,立足实际,进一步明确思路,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一)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业发展规模保持稳定。在初中毕业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中职学校招生和在校生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2013年全省中职招生33.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99.8%,完成率位居全国第四。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盐城、扬州、镇江等8个市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中职招生计划,部分地区中职学校招生超过了普通高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率先在全国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积极推进215个试点项目。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贯通衔接,试行“3+2”“3+3”“3+4”“5+2”四种形式的分段联合培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制度,推进对口单招改革,开展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高职院校试点,积极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全省中职毕业生约有30%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
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加强优质资源建设。目前全省教育系统内公办中职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标准(三星),现有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四星)134所,58所学校立项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学校比重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建成118个国家级和317个省级中职实训基地。2013年立项建设113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277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在2009~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代表团中职组、高职组金牌数连续5年双双获全国第一,实现“五连冠”。在2011~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中职组实现金牌总数和总分“三连冠”。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每年“订单培养”规模占招生总量的20%左右。推进“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等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协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22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建立1200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专业统筹推进职教课程改革,建成264个课改实验点和133所课改实验学校。58所国家示范中职校协作开发了102门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推进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分段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5%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实行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单独评审,开展职业学校特级教师和正高级讲师评审。率先在全国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首次评出150项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至此,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覆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各类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体系。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中职教师培训,安排500万元用于特聘兼职教师补助。目前,全省职业学校教师本科达标率达到94%,“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5%。
总体上看,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有目共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职业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职普比例失衡,部分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差,各项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校企合作有待深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尚未受到普遍重视,一些试点地区、学校对改革持观望和应付态度,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采取有力措施,下大力气研究解决。
(二)认真做好下一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
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战略任务,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关键举措,以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努力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继续稳定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14年,我省初中应届毕业生数下降至不足65万人,中职学校招生面临严峻形势。要坚持调整教育结构不动摇,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继续保持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各市要认真执行省核准的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并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安排中职招生计划;要统筹含技工学校在内的中职招生工作,切实加强高中阶段招生管理;要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确保完成职业教育招生计划。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各市要将试点的重点转向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认真总结前两年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对试点院校的指导和检查,着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到2015年,所有试点项目都要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职教课程体系。各市要指导、支持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集团,针对本地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尽快建立中高职贯通衔接的课程体系,并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同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完善中职毕业生考试招生制度。深化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制度改革,扩大本科招生规模;进一步完善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扩大注册入学规模。三是科学发展五年制高职。严格五年制高职学校及专业设置审批,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支持优质学校和紧缺专业加快发展。加强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评估,对办学条件不好、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和专业实行“黄牌警告”直至停止招生处理。完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渗透各学科,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强化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推动优秀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标准》,今年继续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视导。二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省人大常委会已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列入2013~2017年立法规划。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工学交替”等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行订单式培养,促进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到2015年,实现全省一半以上的百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评选200个左右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建设10个左右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三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各市要认真组织督查职业学校调整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重点加强对中职“2.5+0.5”、高职 “4.5+0.5”分段培养工作的检查指导,切实加强校内文化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识实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质量考核工作,扩大中职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测试融通。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职学校学业水平统一测试。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广泛和有效运用,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一是建设一批智慧校园。省教育厅将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苏南地区和有条件的学校要率先启动,实现网络融合、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建成一批面向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方面智能服务的智慧校园。二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视频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开发新机制。三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抓好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全面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保障能力。一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支出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例,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所有市、县(市、区)都应制订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并按标准和规范拨付学校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教育助学政策,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积极争取用于深化校企合作的财政资金,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专项经费。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中职学校师资配置标准,科学确定教师编制,努力解决师资短缺矛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打造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全面推行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确保每位专业教师有一次连续6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三是完善行业参与和社会评价机制。大力推动骨干企业与骨干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发挥行业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职业院校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鼓励引入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三、着力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一)勇于担当责任,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我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已经清晰,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部署,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抓好贯彻落实、抓好工作推进。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尊重规律、统筹谋划,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对一批正在推进和方向明确、立即可行的教育改革,要加大推进力度、抓紧付诸实施;对一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和省里决策的教育改革,要主动加强对接、有序推进;对一批认识还不够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教育改革,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对一批需要创新的制度性建设,要深入研究、适时启动。
(二)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群众
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和学校,了解群众师生想法,发现问题症结,寻求解决办法。注重改革实效,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制约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最突出问题改起,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创造的新鲜经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把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实际行动。
(三)改进治理方式,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治理方式,形成政府宏观治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推进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放掉,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重视社会监督,提升教育治理能力。要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办学,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家长委员会制度,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要建立社会介入的体制机制,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建立公平开放、规范有序的政策框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规范发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四)加强舆论引导,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宣传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各地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提高信息即时研判和应对能力,做到及时预测、实时处理、主动回应。要在扩大新闻宣传覆盖面上下功夫,建立涵盖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在内的教育新闻宣传大格局。要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尽早发布权威信息,争取工作主动。要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准确解读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改革焦点难点,提高宣传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本文系作者2014年2月10日在江苏省教育局局长专题学习会上的部分讲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