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2014-03-18倪静川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板书

倪静川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爱与信念的力量。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详案)

一、情境导入:几组数据,一段视频

师:(板书:地震)地震,陌生而又熟悉,关于地震,你们知道些什么?

师:近几年来,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地震的消息。请看——(出示近年来有关日本、智利、海地、印尼等地的地震资料)

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请看一段录像。地震造成了6万9千多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

师:有一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然而,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一段生命的奇迹。这个故事就记录在我们的这篇课文里。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两个句子,几个词语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

1.自由读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这是一场(突如其来、严重、破坏性很大)的大地震。

(读)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说明了是什么灾难?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2)检查生词。

师: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老师带来了一组地震后拍下来的图片,请看。

地震引发火光冲天的——(爆炸)

房屋塌陷,遍地是——(瓦砾)

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

废墟 爆炸 瓦砾

洛杉矶 昔日 砸

师:这一课的生字中还有一个,我们要念准平舌音——(砸)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生字词语)

(3)整体感知。

师:两个句子、几个词语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再现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这就是语言的张力。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再读课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触摸“父子之形象”

师:正如大家刚才所说的这样,这对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的。(学生默读课文)

预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能用句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根据学生发言提炼关键词“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四、精读悟情:几个对比,一幅画面——感受“父亲之伟大”

师: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一:几个对比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1.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的表现哪些是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父亲——冲,大喊;其他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痛哭并大喊。

师:可见所有的父母都深深地爱着孩子,所以,当得知孩子被埋的消息后,他们——(读出父母们的悲痛欲绝)

2.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的表现又有什么不一样?

父亲——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其他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同样作为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在痛哭流涕之后别的孩子的父母就离开了,而阿曼达的父亲却向废墟走去呢?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这样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造就了一个父亲有别于他人的选择。读——(学生齐读)

●预设二:一幅画面

1.聚焦“一个场景”——人物动作。

根据学生发言出示语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品读一组数字。

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句话中,作者罗列了一组数字,你从这一组数字中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师:36小时有多长?(2160分钟,两天一夜,整整54节课呀!)

师: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写——请你读读这两句,比较,看看哪一句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与艰难,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出示: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你会怎样去读这一句来凸显时间的漫长与艰难呢?带着各自的体会,反复读读这句话。

交流:你是怎么读的?来试一试!

(2)品悟一个“挖”字。

师: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父亲是怎么挖的?

师:在父亲挖掘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预设:掰、抱、拣、扛、推、掏、搬、刨)

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用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作者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师: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背后,一个平平常常的动作背后(板书:动作),是一位父亲了不起的执着与坚持。一个字,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学生读)

师:36小时不停地挖,您累吗?您为什么不停下来歇一歇?您渴吗?您为什么不停下来喝口水?您饿吗?您为什么不停下来吃点东西?(指名说)

师:在父亲的脑中回旋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父亲的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又会怎么读这段话呢?

2.解读“一句话”——人物语言。

根据学生发言显示语段: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师:都有哪些人劝说过父亲?(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

师: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生读)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显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父亲在说这看似一样的三句话时,心情是一样的吗?请你自己再去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失望、他的崩溃、他的……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一块儿再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请你们读父亲的这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师:透过这简单而重复的语言(板书:语言),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面对众人的劝阻,你为什么不离开?

师:是啊,他一心想的是救儿子,说的是救儿子,做的也是救儿子。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如此的执着呢?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读。)

师:他忍受着别人的误解,承受着身体的极限,坚持做着同一件事情。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又会如何去读这位父亲呢?(指导朗读)

3.定格“一个形象”——人物外貌。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根据发言出示课文片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他为什么会成这样子,在这36个小时里,他可能有哪些遭遇呢?

想象:他挖呀挖呀,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预设:划破了手;被石头砸伤了;余震袭来……)

师:他放弃了吗?他停止了吗?他绝望了吗?

师:是呀,(播放视频)36小时,他也许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36小时,他也许承受了巨大伤痛;36小时,他也许挖到了一只书包……他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一直不停地挖着……

师:36个小时过去了,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位父亲的样子。你读——(生读)

师:在这简洁而深刻的外貌描写中,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板书:形象)齐读——

4.进行“一次体验”——心理补白。

师:挖掘已经进行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如果你就是阿曼达的父亲,此时你会对着埋在地下的儿子,自己深深爱着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配乐)

师:是啊,正是这样的信念,让这位伟大的父亲不眠不休、不离不弃,36个小时坚持做着同一件事。

当他累了,困了,饿了,快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是这句话——

当人们劝他放弃时,回响在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挖到一只书包,一只冰冷的小手时悲痛欲绝,濒临崩溃绝望时,支撑他的还是这句话——

5.吟诵“一首诗篇”——情感升华。

师:此刻,我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段文字了,而是一位父亲用他的爱心、他的信念、他的双手谱写的诗篇。

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感天动地的诗篇。(出示)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五、总结拓展:一个主题,几个片段——感悟“父爱”(机动)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父亲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发现了他深埋心底的父爱。孩子们,父爱还存在于许多不朽的名著、经典中,比如《温暖我一生的冰灯》《背影》等等,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看看。

师:在大灾大难面前不离不弃是一种爱。其实,父爱还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珍惜。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第二课时(简案)

一、简单回顾,直奔主题。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直入教学支撑点:父亲——孩子(了不起)

二、聚焦儿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让”的不简单,寻找力量源泉。

2.想象填空,体会儿子“等”的不容易。

三、紧扣“奇迹”,回应主题。

四、情感升华,渗透感恩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板书
设计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堂板书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如何利用板书突破教学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板书设计的多重解读
巧用板书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近视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浅析如何体现板书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