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哈姆莱特的性格

2014-03-18张紫薇

戏剧之家 2014年21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理想

张紫薇

(邵阳学院 中文系,湖南 邵阳 422000)

哈姆莱特是丹麦地位颇高的王子,出身于贵族具有高贵的血统,受到人民的爱戴,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大学里读书时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这些对他后来的选择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他们拥有理性和智慧,可以主宰万物。他渴望真诚的友谊、芬芳的爱情。作为王子,他享有无比优越的待遇和富裕的生活。也正是由于王子的身份,面临着王权的争夺、爱情的毁灭、友谊的背叛,他无法逃脱家族的囚室,摆脱不了权利相拥的束缚,“它像一个漩涡一样,凡是在它近旁的东西,都要被它卷去同归于尽。”以至他最后走向死亡。

一、斗争中,哈姆莱特的性格表现得踌躇不决

哈姆莱特的踌躇不决,其障碍来自内心,并且意志被奴役得更厉害。他被身份的枷锁囚禁着,他被事先的思考束缚着,他被人文主义影响着。那是犹豫不决者的永恒锁链。“他有这样高的地位,他的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也要被他的血统所支配,他不能像庶民一样为自己选择,因为他的决定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危,他是全身的首脑,他的选择必须得到各部分肢体的同意。”他的身份便是死结!内心的奴役才是真正的奴役,哈姆莱特必须打破自己的枷锁进而战胜自己,然而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即便是在哈姆莱特见到了鬼魂,并且和他说了话后,他被说服了吗?没有。他摇了摇头。他将怎么办?一点也不知道。他的双手抽搐着,然后重新放下。在他的内心深处,是猜测、是整套的思想,是骇人听闻的表面现象,是血淋淋的回忆,是对幽灵的崇敬、是仇恨、温情,是行动还是不行动的焦虑;他脑子里浮现的是犹豫,犹豫又表现为铁青的脸色。在复仇的道路上,哈姆莱特有很容易的机会就可以除掉克劳狄斯,当克劳狄斯背对着他正在祈祷的时候,哈姆莱特除了始终牢记父王的嘱咐:“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以外,关键在于哈姆莱特天性中的仁慈和善良又使他产生了犹豫,他的宗教观和道德观逼迫他思前想后。这几乎是好人的通病,好人原则太多,道德框没有那么多,而小人和恶人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下手时从不管道德约束。所以,从短暂的时空来说,往往是小人、恶人战胜好人、战胜君子。克劳狄斯在祈祷时--“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这一系列的描写,既表现了他按照人文主义思想改革社会,又表现出他的犹豫。这也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正如国王所说:“爱像一盏油灯,灯芯烧枯之后,它的火焰也会微暗,而至于消灭,一切事物都不能永远保持良好。因为过度的善反会摧毁它的本身,正像一个人因充血而死去一样。”当然除了没有好机会使他犹豫以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他看清楚了理想和冷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进一步的看清了生活中人与物的伪善,在受到践踏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庇护下,“真相”的藻饰下,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事实上却是如此的艰难,复仇之路一无进展、甚至于无从下手,理想的破灭状态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安定,简单的快乐转为无休止的思索,在思考的过程中,内心又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谴责。他要时时寻找机会,采取行动杀死自己的敌人,但又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他一方面在思考自己的计划,另一方面又懊恼自己行动不果断,过分怯懦,犹豫不决。形势的步步紧逼,让他的内心得不到一点的平静。他愤怒地喊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他清楚地意识到,“重整乾坤”的重任使他深感力不从心,以至他绝望地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清晰地反映了他的困惑与痛苦。面对邪恶势力,他已想到了以死抗争的手段。他视死亡如“睡眠”,无所畏惧。他以生命为代价,“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清扫”。即使是“死了,睡着了”也无怨无悔。“我宁愿在天上遇见我的最痛恨的仇人”,他面对死亡:“我把我的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却不想看见那令人愤怒的场景。“他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做。”这就使他错过一次又一次复仇的机会。

二、复仇中、交替的决心和怀疑

当理想忽然受到了现实的沉重打击。哈姆莱特的理想父王忽然死了,还不出一个月的时候,她的理想母后忽然就改嫁了丈夫的弟弟,而且这位人所不齿的叔父居然还得到了大臣们一致的拥护。理想幻灭,造成了忧郁的哈姆莱特开始怀疑到“人”,怀疑到“女人”,怀疑到“社会”,怀疑到“人生”。在重压下痛苦的内心斗争,没有使他完全丧失理智,复仇的计划时刻在提醒他,重整乾坤的理想不容他丧失斗争的激情。在见到鬼魂时,下定决心为父亲报仇。从一开始哈姆莱特产生了这样的思想:怀疑叔父杀死了父王,但这只是猜测而已,即便是见到鬼魂也不能断定那个鬼魂是自己父亲派来说清真相的还是恶鬼,一切并没有可靠的证据。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同时又不能打草惊蛇,哈姆莱特采取了一种新的独特的策略。首先是装疯。于是,他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今后也许有时候要故意装出一幅疯疯癫癫的样子。”这是哈姆莱特采取抗争行动的开始。其后,伴随着心理矛盾,哈姆莱特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当戏班子到来的时候,他富有寓意地导演了一出“戏中戏”。他想以戏探敌,取得更切实的证据,他曾在第二幕第二场中就说道:“凭着这一本戏,我可以挖掘国王的隐秘。”另外,为了保证证据的可信性和不偏离性,他还找了好友霍拉旭在旁边观察,然后将两个人所观察到的现象相比较,从而得出哈姆莱特需要的真的证据。这出戏的演出,完全证实了哈姆莱特的怀疑,哈姆莱特激动不已的背后却迟迟没有动手。哈姆莱特用“掉包”计来证实事情的真实性。这一次的试探坚定了哈姆莱特的信心,推动他采取最后的行动。哈姆莱特此时心理上并不是非常平静,也进行了一段激烈的斗争,怀疑的导引下,使他找母亲谈一番话。当他没能及时复仇时,他自我谴责道:“我不知道这是因为象鹿家一般的健忘呢,还是因为三分儒怯,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只是当哈姆莱特看到福丁布拉斯的士兵为争夺一块弹丸之地而不惜牺牲生命时,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啊!从这一刻起,让我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我的脑际!”就这样在决心和怀疑反复交替中一步一步朝着复仇的方向走去。

三、挫折性反应——忧郁

在复仇的路上,无论他做什么样的选择,都难以摆脱丑闻带来的压力,不能离开丹麦这所牢狱,更无法实现扭转乾坤的理想。“那些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他扮鬼脸的人,现在都愿意拿出二十、四十、五十、一百块金洋来买他的一幅小照。”哈姆莱特不得不思考人性的伪善和计划的完美。哈姆莱特那么的崇拜他的父王。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际上是一厢情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将老国王的善强加于自己的身上便显得那么沉重。另外可以认为忧郁是他复仇路上挫折性的反应。追根溯源,都与他生长的环境有关,在大学中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却在自己的国家面临着一场社会悲剧,理想和现实之间强烈的对比使他精神出现危机,陷入了忧郁的状态。

通过经典的独白,生动而形象化的语言,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畏惧,面对斗争时的形象。哈姆莱特的形象反映现实社会与人文主义思想之间的思想矛盾,他的理想和社会现实发生最强烈冲突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塑造了他忧郁、怀疑和犹豫的性格特征。

[1]莎士比亚全集(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施威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M].北京出版社.1981.

[3]骆爽.莎翁智慧:权力世界的真实人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7.

[4]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北京.三联书店.1988.12.

[5]雨果.丁世忠译.威廉·莎士比亚(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