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视域下黄梅大鼓的发展路径探析

2014-03-18李晓星

戏剧之家 2014年21期
关键词:黄梅大鼓黄梅戏

李晓星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52)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各国的综合国力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世界各国纷纷加强本国的文化保护和建设。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了保护各具特色的世界民族文化,尤其是濒危的传统民族文化,世界各国都在寻找保护传统文化的路径。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最为世人称道。

地处吴头楚尾的安庆,以皖河为界,以山水文化完美地融合而著称。再加上元末明初,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大碰撞,使它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和浓厚。它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众家之长,揉和自己的特色,形成一派风格;另一方面是在凭借自己的独特风格,发扬、发展、拓宽新的艺术形式,最终确立自己在艺术领域的特殊地位,如京剧,黄梅戏,包括现在的黄梅大鼓。黄梅大鼓是在安庆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黄梅戏音乐、唱腔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新曲种。其主要特点是简明扼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典型人物和现象,具有极其灵活的可操作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其中又大量的使用了现在的时尚元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在视听上给喜欢现代艺术的观众和喜欢传统艺术的观众都以强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安庆是个大码头,所有的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生存方式。既然黄梅大鼓能在此存在并长足发展,就有它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

黄梅大鼓不是长篇制作,演唱的曲目大多都是短小精炼的唱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唱腔音乐以黄梅戏音乐调式作为主调,语言具有浓郁安庆地方特色,运腔的过程中注意与普通话发音结合,安庆大鼓从《程老汉不要补助金》(1958年)到宿松大鼓《一根银针一把草》(1970);从太湖大鼓《农机嫂》(1972)到黄梅戏大鼓《主人公精神天长地久》(1989);从黄梅大鼓《梦圆金堤》(2001)到黄梅大鼓《父子情》、《六尺巷》、《一江春水向东流》、《数风流》等(2005-2008)精彩曲目脱颖而出,完成了“黄梅大鼓”的成型之路,使黄梅大鼓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综艺曲目。

一、黄梅大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黄梅大鼓抓住这有利的时机逐渐得到了飞跃发展,这几年我院的范卫红老师在黄梅大鼓的创作和教学研究上颇有建树,先后获得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奖,同时还拿到了省级教学教研课题,这为黄梅大鼓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我们也不难看到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充斥着整个文化市场,传统文化的生存状况十分艰难。据调查:对传统文化之一—地方剧种,竟然有51.2%的人表示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看看,2.1%的人表示深恶痛绝,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这些数字不能不让人深思,探讨黄梅大鼓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今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十分必要:

(一)黄梅大鼓目前没有统一的正规教材。教材对教学至关重要,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没有统一的系统的黄梅大鼓教材这对黄梅大鼓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有可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对黄梅大鼓实现数量化的教学管理,不利于黄梅大鼓教学的进行,目前黄梅大鼓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将一些鼓曲和节目编排放在综艺专业的教学大纲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手中只是一张张讲义性质的材料,这势必给许多学生产生错觉,在这个学校学习专业连本书都没有,太不正规,这对黄梅大鼓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对学院来说都会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黄梅大鼓的教材整编势在必行。

(二)黄梅大鼓的师资力量薄弱。黄梅大鼓的教学需要在黄梅大鼓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学人才,纵观整个安徽黄梅艺术职业学院我们看到真正精通黄梅大鼓的教师少之又少,黄梅大鼓的整个教学团队包括后勤人员总共不过6、7个人,这使得黄梅大鼓方面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无法满足更多学生对黄梅大鼓的学习需求,加强黄梅大鼓的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黄梅大鼓的教学人才,是眼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事,这对增加学校综艺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专业影响度,乃至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长远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黄梅大鼓的后生优秀资源缺乏。我们看到黄梅大鼓作为传统文化之一,不得不面临着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样的窘境,我们已看到现在喜欢戏剧的人比例十分稀少,年轻的学生喜欢戏剧的更少,在有限的学生资源中实行普及化的黄梅大鼓的整体教学,从中去发现优秀的黄梅大鼓人才本是难事,再加上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大不如以前,大量的来自各个学校成绩很差的学生,甚至许多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因行为不端才来到我们学校,如何纠正他们的不端行为,引导他们走上艺术之路,并在这些学生中去挑选黄梅大鼓的优秀人才,确实是可遇而不可求。

(四)黄梅大鼓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薄弱。黄梅大鼓作为安徽省安庆市继“黄梅戏”以后的第二张名片,自然有它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对它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它的发展,由于在黄梅大鼓方面师资的缺乏,再加上其他老师对黄梅大鼓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使得黄梅大鼓的科研工作无法大规模的开展,目前黄梅大鼓的科研主要限于个别老师的省级课题研究。加强黄梅大鼓课题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有研究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加入到研究的队伍中来,从不同的视野角度阐述对黄梅大鼓的认识和探析,才能使黄梅大鼓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促进黄梅大鼓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五)黄梅大鼓的发展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任何艺术形式的宣传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黄梅大鼓目前从对它的宣传力度上看还是相当欠缺,我们只在某些特殊的文艺表演和文艺比赛中看到它,这使得它的知名度不够高,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又是戏曲专业院校,在招生上本来就比其他院校存在更大的难度,自然资金在本校的正常运转中就存在着很大的缺口,更谈不上支持本校某个专业的某个课题发展,学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黄梅大鼓作为安庆地方特色艺术是安庆这个地方最为环保的旅游资源,安庆地方政府应该对它保持高度的重视,对这些特色资源的有效保护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样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安庆市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黄梅大鼓的发展,一旦有一天黄梅大鼓真的成为黄梅县大鼓,一切将后悔莫及。

二、黄梅大鼓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可以探索的发展路径

黄梅大鼓的发展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如缺乏市场竞争力等诸多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我们发现了问题,如何能及时解决问题。我在了解当代许多戏曲艺术实现华丽转身的过程中,谈谈自己对黄梅大鼓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可以探索的发展路径的理解:

(一)黄梅大鼓在形式和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适时的开发适合现代观众的新艺术作品,并加紧黄梅大鼓的教材编写工作。我们从众多戏曲的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传统的文化艺术有它经典的传承,但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旧有的形式和内容不合时代,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风采,这就要求致力于发展黄梅大鼓的专家学者们,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实力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载体,有的放矢的整理、搜集、开发黄梅大鼓,在演出实践中,按照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欣赏水平,一方面对旧有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局部的更新,同时还要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符合时代的新作品博得观众的欣赏,获得观众的喜爱,迎合新时期文化转型的客观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更多的黄梅大鼓新作品进入即将编写的黄梅大鼓的统一教材中,使黄梅大鼓统一教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精品教材。

(二)黄梅大鼓在观众源上,既要抓住喜爱传统文化的观众不流失,还要不断地发展隐性观众。任何艺术的成功离不开喜欢它的观众,因为只要观众有了,资金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戏曲理论家洛地曾说过:“我国的戏剧是以观众是戏剧的上帝为最高标准,我国戏剧的‘传统’和‘继承’‘发展’和‘改革’与其说是戏剧本身的事,倒不如说是决定于你的观众”。法国十九世纪理论学家萨塞也曾说过:“谈到戏剧就一定谈到看戏的观众,不能设想没有观众的戏剧,有助于演戏的任何东西,你都可以取消和替换,但观众,办不到”。一个艺术节目的成功关键是观众的上座率高不高,由此可见观众在戏剧艺术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必须营造起学黄梅大鼓、欣赏黄梅大鼓的群众氛围,黄梅大鼓的振兴才会有真正的希望,黄梅大鼓才能有辉煌的未来。

(三)黄梅大鼓的传承上,我们必须加大对后继人才的关注和现有的黄梅大鼓人才的支持。一门艺术的发展,需要有传承性即后继要有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从1949年196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宣传和文化方面负责人发布的针对戏曲方面的各种指示、文件、社论等就达120多件,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殊荣。

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戏曲艺术优秀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看到从古至今,大凡戏曲大家如梅兰芳等无不是从幼小时学起的,戏曲艺术的学习是需要“童子功”的。我们发现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培训班在教授戏曲艺术,在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也开始教授戏曲艺术,但我们看到还有许多喜爱戏曲艺术的适龄儿童找不到正规的戏曲启蒙机构接受戏剧启蒙教育,这对培养潜在的戏曲艺术的奇才,保证戏曲艺术的传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加强联合,建立正规的戏剧启蒙机构。现在作为培养黄梅大鼓后继人才的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资金短缺是真实的现实,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学实践无法展开,不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政府应建立戏曲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以缓解戏曲学校教育经费紧张问题,让戏曲学校能够在生源大战日益残酷的今天能够有生存的机会。另外要给黄梅大鼓的专家学者必要的荣誉和经济上的特殊待遇,保护好黄梅大鼓的现有的专家,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钻研黄梅大鼓的传承和创新任务,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黄梅大鼓的艺术精品。

(四)加大对黄梅大鼓的宣传力度打响它的知名度,这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黄梅大鼓作为安庆的第二张名片,自2001年首次以“黄梅大鼓”命名的《梦圆金堤》问世以来,到如今已有18个黄梅大鼓曲目,作为我市的地方曲种,去参加各种调演和比赛,并频频获奖。有的如《过大年》还参加2005年安徽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同时还有《六尺巷》、《红色班会》走进央视曲苑杂坛等等,黄梅大鼓逐渐为人知晓,戏曲界逐渐了解并开始研讨黄梅大鼓,但总的看来黄梅大鼓的知名度还很低,对许多人来说它还很陌生,很大原因就是资金缺乏,政府应加大对黄梅大鼓宣传的投资力度,同时我们还要寻求更多致力于扶持民族文化的企业家、艺术家等的资助,让黄梅大鼓这个传统艺术在大家共同的关爱下,谋求更大规模的发展。

(五)加大黄梅大鼓走向市场化的步伐,走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我们要促进黄梅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引导黄梅大鼓适应市场经济,开发黄梅大鼓,实现黄梅大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还要不断地丰富黄梅大鼓的内涵,使其内容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我们看到美国和日本是世界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国家,它们文化产业之所以如此发达和它们国家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民众的参与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有长期效果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自觉地了解黄梅大鼓,积极的宣传黄梅大鼓,提高黄梅大鼓的认可度,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地消费黄梅大鼓相关的产品,提升黄梅大鼓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黄梅大鼓走产业化的道路,这不仅能促进黄梅大鼓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宣传了黄梅大鼓,使黄梅大鼓有可能通过这一渠道,走出安庆,走出国门,乃至走向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黄梅大鼓,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走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在这过程中,有它的繁华期,也有他的落寞期,正如戏曲专家所说的:“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黄梅大鼓,要以积极的心态发展黄梅大鼓,以科学的心态完善黄梅大鼓。”黄梅大鼓这一独特的曲艺奇葩在各届政府、学者、和文艺工作者等的关心和呵护下,一定能焕发出奇异色彩。

[1] 江皓,刘红霞.嬗变与发展----黄梅大鼓出人才、出作品才会有前途[J].黄梅戏艺术,2007(1).

[2] 范卫红.对黄梅大鼓走向成功的分析[J].黄梅戏艺术,2008(2).

[3] 洛地.观众是戏剧的上帝[J].福建艺术,2009(5).

[4] 王夔. 谈黄梅戏的观众群[J]. 黄梅戏艺术,2004(1).

[5] 杜长胜.关于当前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的若干建议[N].中国文化报,2012.

[6]齐云. 黄梅承古韵 大鼓展新生 记安庆黄梅大鼓研讨会[J].曲艺,2009(12).

猜你喜欢

黄梅大鼓黄梅戏
黄梅之星 谢军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鼓声声
大鼓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简述乐亭大鼓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