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在现代悲剧电影中的解读:以《勇敢的心》与《圣女贞德》为例
2014-03-18徐静涵
徐静涵,任 磊
电影《勇敢的心》海报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中对于悲剧的研究主要是以希腊悲剧作为基础。亚氏在《诗学》中对悲剧是这样定义的:“悲剧是对一个高贵的、完整的和一定规模的动作的一种模拟;在语言中使用各种艺术的装饰加以修饰,数种分别见于剧本不同的部份;由人物表演而非叙述形式;通过哀怜与恐惧的事件使这些情绪得到适当的净化。”[1]对于悲剧的讨论,除定义外,针对悲剧的六要素:情节、人物、思想、歌曲、措辞、场面的讨论也是较为详尽的。在现代电影中亚氏的悲剧观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然而在运用和表现上却也存有些许偏差。
一、仿真的对象的现代解读
在悲剧的六要素中,情节、人物与思想,被看作是仿真的对象,而在现代电影中,针对仿真的对象的表现,可以说是对亚氏悲剧观的一种现代解读。
(一)诗化的情节描述
情节是一部悲剧的灵魂,但情节不等于故事,而是对于一个完整动作的模拟,因此,情节必定要完整,有开始、中间与结束。[2]
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勇敢的心》交代了一个完整的动作,从华莱士儿时面对父亲和哥哥为战而死开始,到青年时带领族人抗争,最终为自由而战献出生命,动作的模拟有始有终。片中时代背景与英雄不幸遭遇间的因果关系环环紧扣,使全片情节完整、节奏紧凑、矛盾冲突激烈。
(二)宽泛的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是对性格的描绘,悲剧描写的是比普通人好的、高贵的、勇敢的人,而在亚里士多德眼中,女性角色即使睿智、有谋略、勇敢,却仍旧是喜剧人物。这一看法在当代看来,具有一定的狭隘性。
性格是指个人的思想,行动上的特点。[3]法国高蒙电影公司出品的《圣女贞德》作为一部歌颂女性英雄形象,反映英法百年战争的伟大作品,其主人翁贞德具备亚里士多德在悲剧描绘人物性格时所提出的三大原则:第一,性格要善良。贞德儿时亲眼目睹凯瑟琳为救她而死,发誓要为其报仇;第二,性格要符合人物身份,人物的所作所为要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相一致[4]。贞德幼年曾遇见神迹,告诉她要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储加冕,从逻辑上为贞德后期的壮举奠定基础;第三,人物性格要首尾一致。贞德自小便受到战争和侵略的影响,造就了她坚毅的性格,以及为民族而战的决心。贞德具备亚氏笔下英雄人物的特质,若是只因其是女性就排除于悲剧人物之外,自然是说不通的。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思想作为模仿对象之一,高于作为模仿的媒介和方式的言辞与形象,“思想”即是一种思考力,一种使人说出某种话的能力。[5]展现思想的通常是人物的行为以及语言。但在现代悲剧电影中,所指的“思想”并不单纯是戏剧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还涵盖了电影背后创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思想与情感。透过《勇敢的心》,藉助华莱士的故事,传达出创作者想要更多地与观众分享对于“自由”的信仰。
二、仿真的媒介的多元表达
仿真的媒介包含歌曲、措辞两大要素,而这两大要素古今之间的地位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变化。“歌曲”由主宰走向了辅助,“措辞”从可有可无走向了不可或缺,改变不仅由于时代变迁,也与古希腊戏剧是舞台剧,而悲剧电影与多媒体影视艺术息息相关,二者在本质上就有一定区别,《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自然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当代悲剧电影。
(一)多义性的歌曲使用
现代电影中,除首尾主题曲外,“歌曲”主要以插曲形式来呈现,而插曲多为只有曲调,没有唱词的乐曲,以免削弱影片的故事内容。但古希腊悲剧原本就是由酒神颂发展而来,由一队演员歌唱或加以舞蹈的颂诗形式表达其故事内容。古今之间,歌曲从原本最为重要的表达媒介,演变为如今用来渲染气氛,提升审美品格的“附属品”。
在影片《勇敢的心》中,苏格兰风笛作为一种叙事符号,贯穿全片。反复出现的风笛声蕴含着象征意义,每当情节点出现,风笛声总会或低沉,或高昂地伴随剧情发展,例如:影片一开始,先出现风笛声,逐步出现画面,不用多言,便可知故事发生在苏格兰;又如片中儿时的华莱士看着父亲和哥哥的尸体被掩埋,小女孩儿送他一支花,风笛声随之响起,渲染悲伤情绪的同时也预示着二人之间会产生一段有关生死的故事。
(二)影视化的措辞修饰
在措辞上,无论是《勇敢的心》还是《圣女贞德》都充分展现出现代电影技术的多元化,景别、色调、音乐等手段的运用,与仅能通过韵文或散文等文词形式进行修饰的古希腊戏剧相比,足以突显现代悲剧电影在品质与审美上的提升。
《勇敢的心》采用绿色作为主色调,蕴含着希望、重获新生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带给观众些许凉意,为全片奠定了阴冷的基调。《圣女贞德》呈现出冷暖色调交替,每当贞德情绪压抑时采用阴暗色调,情绪愤怒时采用暖色调,用色彩暗示情绪与情节的发展变化。
三、仿真的样式的全新呈现
仿真的样式是指场面以及相关设备,亚氏提出:悲剧力量,即令脱离呈现和演员也可以感觉到。[6]而现代悲剧电影,一旦失去了场景的衬托和演员的表现,也就只能称之为——剧本,而非电影了。
由于是描写战争的悲剧电影,《勇敢的心》与《圣女贞德》中都有大量的战争场景,通过演员,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仅靠文字描述,读者或许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但通过具象化的场面表现,却可以让观众得到视觉、听觉乃至心灵上的震撼。
结语
任何一部伟大的理论、巨著,由于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其理论本身在适用范围等方面都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最大的魅力在于,众多现代悲剧包括悲剧电影,都不是完全依照亚氏的悲剧理论来创作的,但究其最后呈现出的内容及思想,又都与亚氏的悲剧观有很大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用辨证的思路解读经典论著,让经典论著更好、更长久地为作品服务,这是探究古典理论对现代作品影响的目的。
[1][2][6]亚里士多德.诗学[M].刘效鹏,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73,84,77.
[3][4]成娟,刘善堂.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J].艺术百家,2005(1):89.
[5]薛俊芳.关于亚里士多德悲剧概念的梳理[J].文学教育,201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