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吟且诵学诗文

2014-03-18陈琴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平声字旁琼瑶

陈琴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陈老师要带大家学一首诗歌。这首诗你们已经预习过了,对吧?

生:对。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举手的人太棒了。

生:木瓜。

师:木瓜,整个题目有几个字啊?看到了吗?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你的普通话真标准,比我好,读得好。你再读一下。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诗经——预备,起。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平时有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题目的诗歌或者是文章?你们是三年级学生了,在你们的课本里面有没有出现过这么怪的题目?

生:没有。

师:两个字点一个点,两个字点一个点,然后再加一个词,没有,是吧?那么预习的时候,有谁理解过这六个字吗?有没有?没有。没有读过这六个字,我们一个词一个词地来看一下。有谁知道关于《诗经》的任何信息?有没有?以前有没有读过《诗经》里面的诗?

生:读过。

师:哪些?

生:第一首。

师:你能读第一首,太了不起了。第一首是什么?《诗经》里面的诗,第一首是所有老师都会的,你的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叫做《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生:君子好逑。

师:那看来是读过,所以呢,关于《诗经》里的一点点信息,你肯定说得出来,对不对?我想问一下,《诗经》为什么要加一个“经”啊,直接是“诗”不就行了吗?有没有想过?看看这个“经”,是什么部首?

生:绞丝旁。

师:对,常跟“经”搭配的一个字叫“纬”,纬线的“纬”,是一个绞丝旁加一个“伟大”的“伟”去掉单人旁,知道这个字吧?经和纬,在古代是跟我们穿的衣服有关系。我们用织布机织布的时候,一条纵的线,要统筹整匹布,那条线叫作经,如果那条线断掉的话,一整匹布都织不了了。纬是什么,我们现在在地球仪上面也能看到,地球仪上面有什么?竖的线就是经线,横的线就是什么?

生:纬线。

师:如果在一匹布上面,经线和纬线出现问题的话,这匹布是不能织下去的,也就是说,“经”可以把一匹布串起来,而且是最重要的,其位置不可替代。那么可见这本《诗经》在所有的诗歌里面,它的位置怎么样?

生:不可替代。

师:对了,是不可替代的!你说得太好了。因为这本书从古到今都被列为四书五经之一,后来围绕这九本书,又发展到十三经。以前,刚刚学说话的孩子就要学《诗经》,学生更要熟读《诗经》。有的人皓首穷经一辈子在研究《诗经》,都没有研究透。如果我们用一点点时间来讲完整本《诗经》的含义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有些常识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比如,你们看刚才这六个字里面,中间那个词是什么?卫风,对吧?有没有同学对它有疑问,什么叫作“卫风”,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那么陈老师给大家看个资料,《诗经》分为三大部分,风、雅、颂三部分。这三部分谁找到了?卫风在第几部分?

生:第一部分。

师:对,第一部分就是这个“卫”字,它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喜欢去民间收集一些民歌,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呈给天子看。尤其是在周朝,每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有这种民歌收集官员,专门去收集民歌。你唱一首歌,有可能就会被民歌收集官员带回去给周天子听。“卫风”就是指卫国这个地方的一些风俗习惯,总共有十五国风。“风”就是指国风,整个国民的风气,都在诗歌里面反映出来,你说多有意思!我们今天就专门学卫风里的一首诗。你们之前有没有读过?

生:读熟了。

师:陈老师想问一下,如果平时你要学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你一般分几个环节来学?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啊!有没有总结过自己的方法?很简单,陈老师告诉你,你只要掌握三个环节,第一,预习。第二,上正课的时候专心,跟老师交流。第三个呢?

生:复习。

师:你看这就叫举一反三了,我一说你们就知道了,预习、听课、复习,这三个环节是所有学习优秀的人都离不开的学习方法。那谁来展示一下预习情况,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木瓜。投我以木瓜。

师:把整个题目读出来。“诗经·卫风·木瓜”。

生: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我觉得他读得很流畅,而且声音好,尤其是普通话比我标准,太感谢你啦!还有没有同学想读?举手的同学全部读,来,诗经——预备,起。

生: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非常好,看来你们已经读得很熟练了,如果按照一般的情况,陈老师已经可以不教了,只是今天我有一个新的内容要教给大家。你们看我板书的题目下面的副标题是“吟诵教学”,对不对?你有没有在脑子里面打个问号,什么是吟诵啊?哦,也没有!好,那么我们今天往下学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么读了,而要把每一个字读饱满。我们先来看,刚才大家读这个字读什么?(板书:匪)

生:匪。

师:匪,对,读慢一点,“匪——报——也”,读。

生:匪报也。

师:匪的意思就是——看注解,是什么意思?

生:非。

师:就是“不是”,记住这个字的意思了,那么整首诗,看起来它的节奏都是——你看,有没有发现,总共有几节?

生:三节。

师:格式几乎都是怎么样的?

生:一样的。

师:好,现在陈老师让大家看一下,这一组词,读出来。

生:琼琚,琼瑶,琼玖。

师: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这三个词中第一个字都是“琼”。

师:都是“琼”,对,你的眼睛是火眼金睛,好眼力。

生:这六个字都是王字旁的字。

师:都是王字旁的字,对吧?来看一下,你看它们都有一个“琼”字,“琼”能组个词吗,以前学过这个字没有?

生:没有。

师:“王京琼”,现在我们这样说,对不对?“琼”是什么意思呢?“琼”就是美玉的意思,非常美的玉就叫“琼”。那么陈老师给大家看,这个王字旁,现在我们都称它为王字旁,六个字都是王字旁,然而,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错了,它真正的部首不是王字旁,是什么?

生:是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

师:太棒了,你们老师太厉害了,我在全国好多地方上课,都没有多少老师告诉过学生,王字旁在古代很多时候就是斜玉旁。那说明你们都明白了,我们来看一下“王”“玉”二字之间的渊源,(课件出示“王”“玉”字形的变化过程)你能分清“王”和“玉”吗,看一下我们的汉字由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再到篆书,大篆、小篆,然后再到什么书,这个字认识吗?隶书。接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楷书。那么看一下这个字它是怎么变化来的,上面这一行字,看看,有没有发现这两行字很相像?哪个是“玉”,哪个是“王”?能猜出来吗?

生:第一个是“王”,第二个是“玉”。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是根据最后一行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下面都有很光滑的圆。

师:噢,你是这样猜的呀!你觉得它像“王”了,是吧?这位同学猜对了没有呢?好,看一下,这个甲骨文字形,一二三,都是三横,这一竖把它串起来。这在古代是一把大斧头,大斧头上面横了一横,然后它发展到后来,中间这一横就变短了,再往上发展,这一横和这一横往上提,这一横放在中间,对不对?看,恰恰相反,第一个是“玉”,第二个才是“王”。

师:这就是我们汉字的变化,每一个汉字穿越千年来跟我们相见,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每个同学都要对我们的汉字有一点点研究的兴趣。而且你这样子再去看,它用在这首诗歌里面是有特殊含义的。我们现在来看,从斜玉旁的字一般都是这些,这两个字认识吧?(课件出示)

生:玫瑰。

师:然后呢?(生:琳琅。)还有呢?(生:珠玑。)从王字旁的字是——这个字认识吗?(生:闰。)这个呢?(生:皇。)

师:对,你看上面这一行字都是色彩非常鲜明的,所以是跟玉字旁有关的字,色彩都是很鲜亮的,而且基本上都是褒义词,一千多个跟玉字旁相关的字,现在很多在《新华字典》里面都被当作了王字旁,以后不要再误会它们的含义了。

师: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金银有价玉无价”。理解它的意思吗?你来说。

生:就是金银可以用钱来买,玉用钱也买不到。

师:对了,用钱也买不到的就叫——

生:无价之宝。

师:是的,无价之宝,所以是买不到的。汉朝有一个最令陈老师敬佩的文字学家,叫许慎。他写了一本书叫《说文解字》。在这本书里,许慎这样解释玉——玉是石头里面最美的东西,它有五种品德:可以把它比作有仁德的人,可以把它比作有义德的人,可以把它比作有智德的人,可以把它比作有勇德的人,还可以把它比作有廉德的人。所以在《诗经》里面有很多篇章,只要是“君子”一出场就会有玉出场。在《诗经》里面就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一些词语,叫作君子如玉。《诗经》是孔子在3000多首诗里甄选出来305首,还有6首是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总共是311首诗歌。在311首诗歌里面,陈老师发现,有193首都跟玉有关。所以你看,《诗经》里面对玉的赞扬有多么重,是不是?我们来看一下,既然琼琚、琼瑶、琼玖都跟玉有关,可见这六个字实际上都是指什么东西?

生:美玉。

师:琼琚是什么呢?就是你手腕上戴的玉,我们现在把它叫作什么?对,“玉镯”。琼瑶是什么呢?就是你戴在脖子上的玉,我们现在把它叫作“玉佩”。琼玖是什么呢?古代的人喜欢在腰间坠一块大大的玉环,这个叫什么,“琼玖”。所以三样玉都是戴在身上的。好,再来看右边这一组词,读。

生:木瓜,木桃,木李。

师:都跟什么有关,都有什么?

生:木。

师:都有一个“木”字,“木”字一般都是跟瓜果花草有关系,对不对?好,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两组词语,你觉得哪一组词里面包含的东西更值钱?

生:琼琚、琼瑶、琼玖。

师:因为它们是什么?

生:玉。

师:玉,是无价之宝!可是我给你一个木瓜,你就回报一个琼琚给我;我给你一个木桃,你就回赠一块琼瑶给我;我给你一个木李,你就回报一个琼玖给我。你想想这样子的交换、这样子的回报,投和报之间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那是不是这个回报的人很傻呀?那么贵的东西他都回报给别人。不是的,所以现在陈老师告诉你们,我为什么要让一年级的同学在第一个学期第一个月就读这首诗,我们中国有一句话,我给你一个这么小的木桃子或这么大的一个木瓜,但是你回报给我的竟然是价值连城的玉,用一句成语来说这叫作滴水之恩——

生:涌泉相报。

师:太聪明了。好,我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来读诗的原文。她读一句译文——这是我翻译的白话文,你们就读一句诗的原文。明白吗?原文和译文对照读,开始。

生:您赠送我木瓜,我以玉佩回赠您。

师:我以玉佩回赠您,读。

生:(齐读)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师:往下读。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齐读)匪报也。

师:聪明,太好了,紧跟上,再往下读。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齐读)永以为好也。

师:往下读。

生:您赠送我木桃,我以玉佩回赠您。

生:(齐读)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齐读)匪报也。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齐读)永以为好也。

生:您赠送我木李子,我以玉佩回赠您。

生:(齐读)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齐读)匪报也。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齐读)永以为好也。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读得好感动,把他的真情义带进去了。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这里面含的情义实在是太重太重了,现在理解了吗?所以读懂一首诗的意思是很简单的,对照译文你就可以把它读懂了。再难的诗歌,现在都有人帮你读懂他,而且都已经被翻译了,所以你对照它就可以把字面意思理解了,非常简单。

师:读诗有两种境界,第一种要把它的韵味读出来。韵味是什么呢?等一下我会讲到,讲到哪里会有韵味。第二,要读出金石相撞的声音,这不是我说的话,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曾国藩说的,他说读书要读到金石相撞丁丁当当,像琴声一样这么美妙的声音,才叫真正的会读诗。所以你看孔子,他把三百多首诗歌都教给他的学生,他是怎么带学生读的呢?司马迁对他的教学方法这样概括:“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谁理解这句话?《诗经》里面有。

生:像歌一样……

师:你大胆地说。

生:像歌一样读了出来。

师:像歌一样读了出来。还有一个“弦”呢,“弦”是指什么?

生:琴弦。

师:对了,弦就是琴弦的意思。这个琴不是现在的二胡或者钢琴,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古琴。孔子把三百首诗都用古琴弹奏出来,还唱出来。怎么唱呢?现在大家拿起笔,把“投我以木瓜”里面的声调给标出来。不是注音,是把一二三四声标出来,第一声就在那个字的前面画一条横线——还记得汉语拼音的声调吗?你们三年级了,可能一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都忘了,还记得吗?“投”是几声?

生:二声。

师:“我”。

生:三声。

师:很好。“以”。

生:三声。

师:“木”。

生:四声。

师:“瓜”。

生:一声。

师:你们的反应特别灵敏!标好了没有?古代,我们的汉语是没有四声标示的,四声是现代汉语拼音说的。我们古代的人怎么给汉字分声调呢?叫平仄声——平声和仄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把“平仄”这两个字写在旁边。“仄”是一个“厂”字加一个“人”字,“人”在里面不能出来就是“仄”。好,把这两个字读一遍,“平”“仄”。陈老师现在讲了一个概念,现在普通话的一二声在古代归在什么声里?

生:平声。

师:现在普通话的三四声归在古汉语的什么声里?

生:仄声。

师:古代汉语还有一个声调叫入声,是属于仄声调里的。入声在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字群都有,只不过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没有,所以陈老师今天不讲入声,就讲平仄声,那么现在怎么读它呢?

生:投我以木瓜。

师:你想这样子读,是吗?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拼音……

师:你就感觉到应该往上走的,对不对?很聪明!来,看到这些符号没有?你看我给它们标的线,有没有发现,红色的线怎么样?

生:长。

师:黑色的线——

生:短。

师:长线标在什么声调上?

生:平声。

师:短的线呢?

生:仄声。

师:好眼力!那怎么读呢,每一个字你都读得很饱满!我给你一个规则,平声读长,仄声读短;短,我们通常用“—”来表示,用一个短横来表示,平声我们把它读长,用“——”来表示。但每一个字都要读得很饱满,什么叫饱满,不能“投我以木瓜”这样就滚过去,《弟子规》教我们“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把每个字都读完整。我们来试一下,平声读长,可以举起手——(对一生)你现在脚可以放开了,把脚打开了,不要紧紧缩着,放开来。好,举起右手来,我们试一下,凡是平声我们打“——”,凡是仄声我们打“—”,当然你也可以按照声调来读,平声的一声平平走,二声往上走,仄声的三声转个弯,四声打下来。来,试一下。

师:“投——”还不够长,这样就不够长,再长一点,“投——”你既然要长,就要气沉丹田,要把气压多一点在这里,“投我以木瓜”,声音打开来,来——预备起,“投我以木瓜”。“瓜”,读出来。

生:瓜。

师:把它拉长。

生:瓜——

师:再拉长一点。

生:瓜——

师:瓜——

生:瓜——

师:好,我们一起来,预备,起。“投我以木瓜”,会了吗?你练一下。第二声尤其这个手要上去,把手举上去,预备,起。

生:投我以木瓜。

师:好,气不断掉,行不行?连起气来。

生:投我以木瓜。

师:看,老师们都表扬你了,太棒了。那我们现在这一节主要记住平仄声,下面“报之以琼琚”,会区分平仄吗?“报”,平还是仄?“之”,平。“以”,仄。“琼琚”——

生:平平。

师:两个都是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声在一起,那怎么办呢,每一个都要读长吗?不行,注意逻辑重音要读长,什么叫逻辑重音?比如,我说“开门”,两个都是平声。如果我说“开门”,哪一个是重音?“门”。“写字”,哪个是重音?

生:字。

师:对。“读书”?

生:书。

师:我们汉字里面的双音词,第二个字是逻辑重音。一个词两个字都是平声的话,第二个字要读得长一点。比如说矿泉水,要读成“矿泉——水”,就这样读,如果是“矿泉水”就变调了,一定要读完整。“报之以琼琚”,你读一下。

生:报之以琼琚。

师:很好,就是这个调式。

生:报之以琼琚。

师:好,两句连起来你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投我以木瓜”,听一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跟你平时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像是唱的。

师:像是唱的,弦而歌之,本身就是唱的,只不过这个唱是有规则的,跟一般的唱歌不一样。一般的唱歌呢,不讲究平仄,不讲究平长仄短,也不讲究每一个字要读它的原音,叫依字行腔。我们的吟诵就不是这样,吟诵就是要把每一个字读它的原音,如果你唱歌的话,我们会唱的一首歌叫“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如果读的时候就不应该这样读,因为古代的人写完诗以后,他要读给别人听,如果你把字读倒了,人家都听不懂,不像现在我要看着你的字我才知道。古人写下诗来后,他没有这么多印刷品,那怎么办?读给别人听,所以白居易读给他的邻居听,邻居说这个字我都不懂你用的什么字,他回去要改,要读懂,如果把“春眠不觉晓”读成“春miān bū juē晓”,“处处闻啼鸟”就变成了“出出问题鸟”——出了不少有问题的鸟。是不是?如果读应该怎么读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对了,你都跟住了,就是这个意思,要按照每一个字读它本来的音。

师:“读”是入声字,要读得很急促,你们今天没有学到入声字。文具盒怎么读?

生:文——具盒。

师:对了。喝水怎么读啊?

生:喝——水。

师:聪明!你看平声就出来了,仄声也出来了,把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押韵的字要拖音,就是把气吐完,这就是韵字的味道,形成跌宕感、回环感。我们常讲诗歌要有韵味,其实就是押韵的那个字的味道。知道什么叫押韵吗?

生:就是两句话里,每句话里面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

师:诗歌里面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平仄声也相同的字就叫作押韵的字。平仄不同,韵母相同也不叫押韵,知道吧?我们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哪些字是押韵的?

生:晓。

师:还有呢?

生:鸟。

师:还有呢?

生:声。

师:声是押韵的吗?

生:少。

师:少,对了。那么,看看《木瓜》这首诗里: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有韵字吗?“也”。对,这里是同韵字。这种同韵字在《诗经》里面很多,同一个字押韵,它不变字,不仅仅是韵母相同,整个字都相同。

师:好,那为什么要把韵字的音拖长呢?在古诗文的吟诵中,所有的叹词,比如说“啊、呃”这些叹词,还有“之乎者也”,以及押韵的字全都要拖音。拖音是为了强调,为了增强它的感情色彩,有时是为了换气,把上一句的气读完,下一句再来读。这种读书法一直到一百年前才慢慢少了。我们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看他写自己的老师是这样读书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后面跟着一个如此奇怪的符号,看到没有?你们平时写作文有没有用过这种符号?

生:(笑)没有。

师: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符号。后面的“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中也有。我的中学老师告诉我,这是个省略号。结果呢,我们都理解错了。因为实际上不是,那是什么呢?实际上,鲁迅先生的老师在这里拖音了,他强调“嗬,呢”这些字,就拖长音读,鲁迅不知道怎么表达他的那个拖腔的音,就用这么一个符号来表示,实际上这就是拖音的符号。现在看来,这个“也”字也是一个押韵的字,我们怎么样来把它读好呢?“匪”实际上是几声?

生:三声。

师:所以它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报”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也”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也”是仄声,可这个仄声不能读短,要读长。为什么?因为它是押韵的字,韵字要拖音。“永以为”的“为”是什么声?(生:平声。)“好”呢?(生:仄声。)两个“也”字,形成一个韵,最后一个字怎么读?你看在韵字下面多了一条波浪线吧?就是要把韵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感觉。听陈老师怎么读这一句,两个仄声,三个仄声在一起还加一个韵字,听:“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气吐完了吧?你的气吐完了没有?好不好玩?好玩就再来。把手举起来,我们一起来,预备,起。“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如果你读到“永以为好也”时把气突然闭合,断掉了,你的气就还在肚子里面,是不是?你要对人家表达深刻的感情,一定要把你的气息舒展出来。现在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一次,就最后这一句,预备,起。“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永以为好也”跟你的读音是一样的,不能读成“庸衣危耗也”,那就变成倒字了。唱歌可以倒字,但读书不行,要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好,整句连起来试一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谁来试一下?

生: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太棒了,对,你不用按照陈老师的调,可以按照你的调。我们一起来一次,像他一样,把手举起来,按照声调读,第二声往上走,第三声拐着读,第四声打下读,第一声平着读,来,预备,起——

生: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真好!下一段试一下。你怎么读呢,举起手来试一下。

生:投我以木桃。

师:太聪明了,桃是什么声啊?

生:平声。

师:对了,要拉长。“报之以琼瑶”怎么读?

生:报之以琼瑶。

师:很好。“匪报也”。

生: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好,我们掌声鼓励他,太棒了,请坐下。第三段,有第三声啊,看看,“木李,琼玖”,来了个第三声,前面都是第二声,怎么突然来了个第三声?你读读就会知道了。来,我们试一下,“投我以木李”,拖音吗?“李”字要拖音吗?(生:不拖。)为什么?因为它是什么声?(生:仄声。)“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对,聪明。“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最后一句再来一次。(生读)你们的气还吊在上面,要把它滑下来,因为要收音了呀!我现在想问一下,为什么第一句“投我以木瓜”是平声,第二句“投我以木桃”是平声,突然第三句“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来了个仄声呢?仄声是要短的啊,为什么呢?你看你读短的时候,你的心会怎么样?会很紧张,不能舒缓,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用这么厚重的回报回赠给我,我心里怎么样啊?心里会很忐忑,很不安。所以,有推辞的感觉,是不是?我们一起来,两段连起来好不好,能不能从第一段连起来?

生:能。

师:可以,太好了,喜欢你们。“投我以木瓜”,预备,起。

生:(吟诵)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最后一句,跟我来一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好,孩子们,你们表现得太棒了。现在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读?根据是什么?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这样读书的呢?我们在故宫博物院里面找不到一张像现在这样朗读的图画,全是某某行吟图、某某吟诗图——(课件出示“吟诵的历史”图谱)看,屈原写《离骚》的时候是一边走一边吟的,他不是拿个本子一边走一边写,他是把全部吟诵出来的诗句记在脑子里面,回家后再来写的,所以《红楼梦》在写到贾宝玉跟林黛玉等人一起作诗的时候写道:“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看,是先吟后写呐!屈原也是这样的,他写《离骚》的时候,也是全部把它们吟诵出来,然后回去写的,所以叫“行吟”呀。看《诸葛亮行吟图》《贾岛行吟图》《李清照行吟图》……你看这一张,李清照在写诗,我们现在以为她铺开纸就在那里写,不是的,她是先吟诵好了,然后再写下来,所有的诗歌、所有的诗人都是这样的,一直到柳亚子,也是用吟诵的方式读书的。你有没有听过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说话的时候,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一字一顿地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是怎么读的,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你看后面三个字很快收回来,就是用了他的私塾先生教给他的调,他一辈子都改不了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课吧。

生:啊?这么快!

师:还快呀?大家应该累了,下课吧。

生:不累!

师:那还上什么呢?再把这首《木瓜》吟诵一遍吧。

生:(配动作吟诵)投我以木瓜……

师:来,面向全体老师,“匪报也——”

生: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师:下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平声字旁琼瑶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开开心心来闯关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乔”字娃娃变戏法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
“少”字歌
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