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2014-03-17陈娟
陈娟
摘 要 本文从课前、课上、课后三大环节,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了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人才培养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mbined with Seismic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On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CHEN Juan
(City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1)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front of class, in the class, after school three aspects, combined with seismic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summed up the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especially self-learning method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independent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Seismic Design courses
在从教之前,笔者曾在设计院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长达十多年之久,并且是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因为有这一段与目前教学密切相关的从业经历,再结合这些年的教学,使得我教学时能较清楚地知道学生到底该着重学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学,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由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而对于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我的体会是关键要抓住课前、课上、课后这三大环节。
1 课前的准备及与课上的密切结合
从教中,我发现,由于汶川、玉树等多次地震,国家很快相应总结这些近期发生的地震的震害经验,对规范作了调整、修订,相继在2008年、2010年接连出了两版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使很多教材的内容没有及时与现行规范同步更新。而规范在建筑行业是必须严格依照执行的,是所有抗震教材的编写依据。于是我利用自己对规范较为熟悉的优势,编写了一部新教材。教材编写中为了避免以往教材容易出现的编书人根据自己对规范的理解去撰写教材,结果往往出现对规范原文有曲解的问题,我尽量在教材中引用规范原文和规范的条文说明。这样省去了学生复查规范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尽量减少了对规范原文的曲解,同时也让这些很快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将来工作,再接触规范时,不那么陌生,而是更容易上手、乃至执行;(日后规范再次修订,这样的教材内容的相应调整更容易操作;对于借助这本教材去理解新规范的,也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向学生介绍这本教材的优势,学生在使用中发现它的好,会更乐于去接受它。教师选择一本对学生适合的、高质量的、最好能深入浅出的教材,是为学生能实现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的很重要的一步。所谓自主,很大程度上是要脱离教师,让好的教材及参考书帮助到学生。而这个做法很像放风筝,看似“放”,实质是一种受“控”的“放”,是一种在教师无微不至的“隐形”的帮助、指引下的“放”。
我所编教材的每章习题中的思考题、简答题、选择题和计算题等多种题型覆盖了授课的主要及重点内容。每次课前,我交待了预习的范围,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自行找出并完成与预习内容相关的课后习题。光这样布置是不够的,要与课上密切结合。授课时,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与学生探讨为主。既然习题覆盖了授课的主要及重点内容,就让学生用预习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走近学生、替学生放慢语速、放大音量地重复学生的回答,并及时予以补充、纠正,对重点加重语气地强调。这样学生印象很深,也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课时有限,回答问题的学生尽量选择成绩偏差的。那么第二次授课时,教师一定要再次检查这种上次没有预习的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否完成,而且对完成质量(如正确率)当众作出评判,注意要多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持教师的亲和性。这样的工作,不要只做一次,最好是重复两三次。如此一来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执着,自然不敢怠慢,会被动地去做预习工作,从而变被动为某种意义上的主动学习了。而其他同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也日益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总之,教师达到了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都被带动起来,去做预习工作的目的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的不断重复。只要教师坚持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会在被动中,慢慢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逐渐养成一种主动的学习习惯、最终锻炼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繁重的记课堂笔记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使学生能更专注于老师的引导、更专注于对知识的理解、能腾出“手”来去更多、更主动地思考。
教师也要注重传授预习的方法。让学生脑子里带着课后的思考题去预习,让学习更有目的性,能更好地把握主要和重点内容,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方法得当,效果好,课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自然会更乐于去做预习工作。
教材的例题,一要注意能够很好地诠释规范的条文,二要注意,让学生在预习时有与例题相近的习题去练手。规范的条文往往是晦涩难懂的,即使是有了条文说明,对于学生,如何在实际中去操作、运用,往往仍然颇有难度。所以,例题的选择要有助于理解规范;而且习题要与例题内容配套,既让学生动手去练习,又让学生有“法”(方法)可依。学生通过参考例题自行解出习题,会有成就感,会加强他们做预习工作的兴致。最重要的是,习题要比例题稍作提高,或涉及到更多的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更综合地掌握所学知识。endprint
学生学习效果好、学习能力、自信心得到不断地锻炼和加强,良性循环后,会越来越乐于主动地去预习。
2 课上环节的把握
上课时,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上课习惯不好(主要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坐前排。因为这样的学生,恰好是最爱躲在教室的后面“混点”的。这样一来,在教师的眼皮子底下,他们的学习要主动得多。如果差生对于问题的答复不理想,再找成绩好的同学补充,可以让更多的(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覆盖面更广,而且把对问题的理解层层深入下去了。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课上就把问题搞懂。学生懂了,才能在课堂上主动、活跃起来。教师尽量做到情感饱满、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在适当的兴奋中思考、学习。
课堂上不断将讲课时涉及的一些讲过的重点内容重复复习、综合运用。熟能生巧,学生对知识越熟练,越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去主动解决问题。
数学家马知恩曾经说过,“那些‘火热的思考的积累,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学生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就是他们将来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展示思维方法的过程。讲授学生学习时不容易获得的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用粉笔板书推导、演算过程,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的途径。教师的教学重心应注意倾斜到揭示问题本质,发掘、传授渗透于知识点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研究、应用等的相关能力。
多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问题最好能综合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贴近生活,把知识引入深处。如在讲述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的验算时,请学生讨论如果该验算不通过,作为设计人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很踊跃地献计献策,最常见的错误是往往通过公式的表面, ≤[],会认为是提高楼层层高h,当然也有的凭直觉会认为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教师就启发、引导学生从弹性层间位移的计算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从初学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想到这个解决方法的,层层深入分析,在引入侧移刚度D、线刚度、截面惯性矩的复习内容后,最终推导得出:
而这最终的结果,恰恰清晰地表明,提高层高h是绝对不可取的;可取的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增加构件截面宽度b,而效果最好的应该是提高截面高度H。这样的教学,变听课、记笔记为主动思考、分析,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能唤起他们作为未来工程师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表现欲,既传授知识,又借机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主动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我教学的PPT素材多是汶川地震等的最新震害资料,(有些是我参加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资料)。资料比较新、比较专业和权威,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更有兴趣,会更关注。
3 课后与课上的紧密衔接
课后给出习题的标准答案和详尽的解题过程,如选择题给出解题思路、计算题给出每一步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标准答案自行用红笔详细批改作业,在批阅中学生自行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标准答案和学生的批阅,总结学生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自主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却更有效率,有助于教师授课时重点突出地讲授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关于答疑,学生有疑问,是他主动、独立思考的表现,老师尤其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保护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是预习问题,授课前我不作解答,只教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后落实学生解决情况;如果是课后问题,我开始时往往只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答疑的第一步,然后鼓励他们多琢磨、多领悟、多讨论,等他们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落实他们的讨论结果,给予指导。
注重让学生作各种形式的总结,如每次授课后的课堂总结,章总结,上课时,变总结的主角原是老师换为由学生挑大梁、老师在场边指导、当陪衬红花的绿叶。如第三章建筑抗震计算原理的章总结,在平时我就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这一章的所有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其中注意重力荷载代表值在每种计算方法中如何取值,以及每种计算方法几乎都要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周期的计算方法的总结,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就能考虑得比较全面了,教师再把学生自行总结的内容予以完善。大道至简至易,最后我引导学生把所有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一个计算核心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清晰明了地掌握整章内容。
布置大的设计作业,类似简化的毕业设计,为日后学生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授课时,注意同时结合学生学过的混凝土结构课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学生正在同步学习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展开新知识的传授。这样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是温故知新的,是在滚雪球,有效地减轻了他们的畏难情绪。通过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串联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个作业中融入了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这一门课的运用,要求他们不光要有手算过程,同时要做电算工作去核实手算结果,并要求学生去分析两种结果的误差。如此一来,实现了单点深入加纵横联系。这种综合性的练习,建立在课上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搞清每一个设计步骤的基础上。课上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教师一边检查;课下,学生再做综合设计作业去巩固,教师同步检查。强调手算让学生知道原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一些EXCEL等软件,把烦琐的计算过程简单化,让学生产生兴致,而不是厌烦,最终使其积极参与实践,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省优毕业设计作品,很早就让学生观摩,让学生意识到差距和努力的目标、方向。
同时把科研项目引入到教学中、让科研促进教学。我将跟踪的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有机地融合到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归纳总结研究者们的研究思路,分析他们的科学结论。力求在讲课中,按初学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论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理解这些概念、理论的要点,又领悟如何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项目中,在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再介绍其它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结果、以及经验教训等。让学生从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到研究领域;让学生体会一种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或者让学生关注经典的某种问题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其他方面的问题。让程度好的学生自主摄取一些较深的知识和自学较复杂的软件,共同攻克科研难关。挑战中,感受到被老师器重而有极强荣誉感的、变换身份成准“研究者”的学生,会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借参与课题、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基础”与“前沿”整合,知识面更宽,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的视野去理解基础的东西,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基本理论的理解,理论变得实在、具体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提炼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也更有助于我们去发掘、领会渗透在知识中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要处处用心,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好的学习习惯的理念贯穿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之中,一定能收获学生成长的喜悦。对“风筝”的控制既要做到自如地收,更要做到合理、适当地“放”,一定能让其飞得更远、更高。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 马知恩.怎样讲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 郑用琏.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4-36.
[4] 王石平,金安江.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2):52-53.endprint
学生学习效果好、学习能力、自信心得到不断地锻炼和加强,良性循环后,会越来越乐于主动地去预习。
2 课上环节的把握
上课时,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上课习惯不好(主要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坐前排。因为这样的学生,恰好是最爱躲在教室的后面“混点”的。这样一来,在教师的眼皮子底下,他们的学习要主动得多。如果差生对于问题的答复不理想,再找成绩好的同学补充,可以让更多的(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覆盖面更广,而且把对问题的理解层层深入下去了。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课上就把问题搞懂。学生懂了,才能在课堂上主动、活跃起来。教师尽量做到情感饱满、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在适当的兴奋中思考、学习。
课堂上不断将讲课时涉及的一些讲过的重点内容重复复习、综合运用。熟能生巧,学生对知识越熟练,越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去主动解决问题。
数学家马知恩曾经说过,“那些‘火热的思考的积累,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学生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就是他们将来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展示思维方法的过程。讲授学生学习时不容易获得的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用粉笔板书推导、演算过程,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的途径。教师的教学重心应注意倾斜到揭示问题本质,发掘、传授渗透于知识点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研究、应用等的相关能力。
多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问题最好能综合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贴近生活,把知识引入深处。如在讲述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的验算时,请学生讨论如果该验算不通过,作为设计人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很踊跃地献计献策,最常见的错误是往往通过公式的表面, ≤[],会认为是提高楼层层高h,当然也有的凭直觉会认为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教师就启发、引导学生从弹性层间位移的计算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从初学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想到这个解决方法的,层层深入分析,在引入侧移刚度D、线刚度、截面惯性矩的复习内容后,最终推导得出:
而这最终的结果,恰恰清晰地表明,提高层高h是绝对不可取的;可取的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增加构件截面宽度b,而效果最好的应该是提高截面高度H。这样的教学,变听课、记笔记为主动思考、分析,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能唤起他们作为未来工程师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表现欲,既传授知识,又借机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主动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我教学的PPT素材多是汶川地震等的最新震害资料,(有些是我参加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资料)。资料比较新、比较专业和权威,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更有兴趣,会更关注。
3 课后与课上的紧密衔接
课后给出习题的标准答案和详尽的解题过程,如选择题给出解题思路、计算题给出每一步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标准答案自行用红笔详细批改作业,在批阅中学生自行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标准答案和学生的批阅,总结学生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自主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却更有效率,有助于教师授课时重点突出地讲授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关于答疑,学生有疑问,是他主动、独立思考的表现,老师尤其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保护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是预习问题,授课前我不作解答,只教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后落实学生解决情况;如果是课后问题,我开始时往往只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答疑的第一步,然后鼓励他们多琢磨、多领悟、多讨论,等他们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落实他们的讨论结果,给予指导。
注重让学生作各种形式的总结,如每次授课后的课堂总结,章总结,上课时,变总结的主角原是老师换为由学生挑大梁、老师在场边指导、当陪衬红花的绿叶。如第三章建筑抗震计算原理的章总结,在平时我就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这一章的所有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其中注意重力荷载代表值在每种计算方法中如何取值,以及每种计算方法几乎都要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周期的计算方法的总结,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就能考虑得比较全面了,教师再把学生自行总结的内容予以完善。大道至简至易,最后我引导学生把所有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一个计算核心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清晰明了地掌握整章内容。
布置大的设计作业,类似简化的毕业设计,为日后学生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授课时,注意同时结合学生学过的混凝土结构课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学生正在同步学习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展开新知识的传授。这样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是温故知新的,是在滚雪球,有效地减轻了他们的畏难情绪。通过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串联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个作业中融入了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这一门课的运用,要求他们不光要有手算过程,同时要做电算工作去核实手算结果,并要求学生去分析两种结果的误差。如此一来,实现了单点深入加纵横联系。这种综合性的练习,建立在课上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搞清每一个设计步骤的基础上。课上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教师一边检查;课下,学生再做综合设计作业去巩固,教师同步检查。强调手算让学生知道原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一些EXCEL等软件,把烦琐的计算过程简单化,让学生产生兴致,而不是厌烦,最终使其积极参与实践,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省优毕业设计作品,很早就让学生观摩,让学生意识到差距和努力的目标、方向。
同时把科研项目引入到教学中、让科研促进教学。我将跟踪的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有机地融合到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归纳总结研究者们的研究思路,分析他们的科学结论。力求在讲课中,按初学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论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理解这些概念、理论的要点,又领悟如何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项目中,在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再介绍其它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结果、以及经验教训等。让学生从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到研究领域;让学生体会一种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或者让学生关注经典的某种问题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其他方面的问题。让程度好的学生自主摄取一些较深的知识和自学较复杂的软件,共同攻克科研难关。挑战中,感受到被老师器重而有极强荣誉感的、变换身份成准“研究者”的学生,会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借参与课题、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基础”与“前沿”整合,知识面更宽,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的视野去理解基础的东西,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基本理论的理解,理论变得实在、具体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提炼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也更有助于我们去发掘、领会渗透在知识中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要处处用心,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好的学习习惯的理念贯穿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之中,一定能收获学生成长的喜悦。对“风筝”的控制既要做到自如地收,更要做到合理、适当地“放”,一定能让其飞得更远、更高。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 马知恩.怎样讲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 郑用琏.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4-36.
[4] 王石平,金安江.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2):52-53.endprint
学生学习效果好、学习能力、自信心得到不断地锻炼和加强,良性循环后,会越来越乐于主动地去预习。
2 课上环节的把握
上课时,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上课习惯不好(主要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坐前排。因为这样的学生,恰好是最爱躲在教室的后面“混点”的。这样一来,在教师的眼皮子底下,他们的学习要主动得多。如果差生对于问题的答复不理想,再找成绩好的同学补充,可以让更多的(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覆盖面更广,而且把对问题的理解层层深入下去了。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课上就把问题搞懂。学生懂了,才能在课堂上主动、活跃起来。教师尽量做到情感饱满、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在适当的兴奋中思考、学习。
课堂上不断将讲课时涉及的一些讲过的重点内容重复复习、综合运用。熟能生巧,学生对知识越熟练,越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去主动解决问题。
数学家马知恩曾经说过,“那些‘火热的思考的积累,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学生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就是他们将来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展示思维方法的过程。讲授学生学习时不容易获得的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用粉笔板书推导、演算过程,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的途径。教师的教学重心应注意倾斜到揭示问题本质,发掘、传授渗透于知识点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研究、应用等的相关能力。
多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问题最好能综合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贴近生活,把知识引入深处。如在讲述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的验算时,请学生讨论如果该验算不通过,作为设计人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很踊跃地献计献策,最常见的错误是往往通过公式的表面, ≤[],会认为是提高楼层层高h,当然也有的凭直觉会认为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教师就启发、引导学生从弹性层间位移的计算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从初学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想到这个解决方法的,层层深入分析,在引入侧移刚度D、线刚度、截面惯性矩的复习内容后,最终推导得出:
而这最终的结果,恰恰清晰地表明,提高层高h是绝对不可取的;可取的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增加构件截面宽度b,而效果最好的应该是提高截面高度H。这样的教学,变听课、记笔记为主动思考、分析,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能唤起他们作为未来工程师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表现欲,既传授知识,又借机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主动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我教学的PPT素材多是汶川地震等的最新震害资料,(有些是我参加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资料)。资料比较新、比较专业和权威,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更有兴趣,会更关注。
3 课后与课上的紧密衔接
课后给出习题的标准答案和详尽的解题过程,如选择题给出解题思路、计算题给出每一步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标准答案自行用红笔详细批改作业,在批阅中学生自行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标准答案和学生的批阅,总结学生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自主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却更有效率,有助于教师授课时重点突出地讲授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关于答疑,学生有疑问,是他主动、独立思考的表现,老师尤其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保护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是预习问题,授课前我不作解答,只教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后落实学生解决情况;如果是课后问题,我开始时往往只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答疑的第一步,然后鼓励他们多琢磨、多领悟、多讨论,等他们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落实他们的讨论结果,给予指导。
注重让学生作各种形式的总结,如每次授课后的课堂总结,章总结,上课时,变总结的主角原是老师换为由学生挑大梁、老师在场边指导、当陪衬红花的绿叶。如第三章建筑抗震计算原理的章总结,在平时我就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这一章的所有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其中注意重力荷载代表值在每种计算方法中如何取值,以及每种计算方法几乎都要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周期的计算方法的总结,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就能考虑得比较全面了,教师再把学生自行总结的内容予以完善。大道至简至易,最后我引导学生把所有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一个计算核心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清晰明了地掌握整章内容。
布置大的设计作业,类似简化的毕业设计,为日后学生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授课时,注意同时结合学生学过的混凝土结构课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学生正在同步学习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展开新知识的传授。这样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是温故知新的,是在滚雪球,有效地减轻了他们的畏难情绪。通过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串联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个作业中融入了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这一门课的运用,要求他们不光要有手算过程,同时要做电算工作去核实手算结果,并要求学生去分析两种结果的误差。如此一来,实现了单点深入加纵横联系。这种综合性的练习,建立在课上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搞清每一个设计步骤的基础上。课上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教师一边检查;课下,学生再做综合设计作业去巩固,教师同步检查。强调手算让学生知道原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一些EXCEL等软件,把烦琐的计算过程简单化,让学生产生兴致,而不是厌烦,最终使其积极参与实践,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省优毕业设计作品,很早就让学生观摩,让学生意识到差距和努力的目标、方向。
同时把科研项目引入到教学中、让科研促进教学。我将跟踪的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有机地融合到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归纳总结研究者们的研究思路,分析他们的科学结论。力求在讲课中,按初学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论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理解这些概念、理论的要点,又领悟如何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项目中,在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再介绍其它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结果、以及经验教训等。让学生从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到研究领域;让学生体会一种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或者让学生关注经典的某种问题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其他方面的问题。让程度好的学生自主摄取一些较深的知识和自学较复杂的软件,共同攻克科研难关。挑战中,感受到被老师器重而有极强荣誉感的、变换身份成准“研究者”的学生,会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借参与课题、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基础”与“前沿”整合,知识面更宽,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的视野去理解基础的东西,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基本理论的理解,理论变得实在、具体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提炼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也更有助于我们去发掘、领会渗透在知识中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要处处用心,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好的学习习惯的理念贯穿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之中,一定能收获学生成长的喜悦。对“风筝”的控制既要做到自如地收,更要做到合理、适当地“放”,一定能让其飞得更远、更高。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 马知恩.怎样讲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 郑用琏.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4-36.
[4] 王石平,金安江.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2):5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