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相辅成艺术 “八环”紧扣求效果

2014-03-17陈国桥

科教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陈国桥

摘 要 本研究对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做了分析和界定,并通过实践,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从目标设置、方法选择、手段优化、组织管理、运动负荷、场地器材、课堂氛围、教学评价等八个环节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有效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的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抛砖引玉,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教学探索的征程。

关键词 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plement as the Art and

"Eight rings" closely Linked for Effect

——Practice and Study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PE Class

CHEN Guoqiao

(Hangzhou Xiao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1200)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n PE class connotation to do the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and through practice, from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two angles, choose from goal setting, methods, means optimiz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ports load, site equipment, classroom atmosphere, teaching evaluation eight aspects of sports mad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hoping for future initiate effective teaching PE class, lead us to explore new teaching journey.

Key words effectiveness; PE class teaching; strategy

1 关注焦点:有效教学是体育课堂的命脉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这些都说明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这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中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但是当前的中职体育教学过于程序化,教学手段过于简单,练习方式过于单一。如何认识和理解其含义与内涵,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如何使义务阶段取得的成果在高中阶段继续延续,这都需要我们加以实践验证和研究。所以说,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人文体育的现实需求。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专业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因为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可以说这是一项双赢的研究。

2 理性思索:对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解

2.1 认识: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通过网络检索和杂志翻阅发现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维度说(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二是专业说(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三是三重说(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四是量化说(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对以上各种学说的学习与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应从教师教学行为实施与学生的运动行为改变两个方面来认识有效教学,即教师实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和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乐”。

2.2 支撑: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研究

(1)国外研究理论——多观念并存。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再如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教学原则之一; J·Flavell在其《认知发展》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克拉夫基提出了“范例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等。

(2)国内研究成果——多标准互进。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 等。或把“通过研究,寻找学生学习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和质量”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或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等。endprint

2.3 途径:用什么方法开展我们的研究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提炼、提高、反思,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解决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问题。(2)文献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获得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3)调查法: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并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4)分析归纳法:对问题和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出科学结论和有效的提高策略。

3 实践与策略: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3.1 教学目标设置务实

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呢?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根据教材性质、课型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比如,技术含量较高的教材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运动技能目标,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主要目标可以是体验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身体等等。二是根据目标的系统性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三是关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评价的可行性。四是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特色。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课型和学情,不用面面俱到牵强附会写出五大目标,避免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可有可无的现象,体现出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特点和亮点。基于以上分析,课题组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务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1)目标设置具体化。即具体说明教案在单元教学中的课次,并深入目标细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如高二女生排球双手正面垫球2/4课时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这样预定:①击球部位准确;②身体协调用力;③根据来球特点学会调整身体位置。

(2)目标与教法配套化。不能目标归目标,教学归教学,把制定目标当成只是完成写教案的一个必要环节,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就不去管它了,从而造成目标与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体育意识、体育思想、体育方法、体育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广泛搜集资料,设计适合我们学生的活动。如排球传球1/4课时的运动参与教学目标(表1):

表1

(3)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反馈即时化。由于课堂教学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能并不与教学的自然进程同步。在评价时就只能把握其共同之点,即不是看所有目标的最终达成状态,而是看当前的目标达成度。能否使目标具有现实性,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检验目标达成度。如单手肩上投篮运动技能WWH模式目标(表2)。

表2

(4)目标设置分层化。在教师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在贯彻大众化的教学手段后,要细心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既满足水平较高学生的需要,也兼顾水平中等以下学生的需要。如高二女生排球双手正面垫球4/4课时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用力,占80%;②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移动积极,占90%;③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移动积极,垫球50以上,占10%。总的来说,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要求是否适度。因此,要为每课时、每单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3.2 教学方法配备得当

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的特长、学生的情况、教师用具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且按不同的进程实施这些教学方法。

(1)重构教法体系。课题组通过学习大量的理论,结合教育学中有关教学方法的原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根据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多维特点与变化特征,把体育教学方法按“以教师为主的教法”和“以学生为主的学法”做出系统性划分,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配备。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①根据不同的运动技术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初步学习阶段,采用情景设置法、兴趣激励法、目标设置法、启发法、直观法、示范法、辅助练习法、比较法、分解法、反馈法等等;在改进与提高阶段,采用部分完整练习法、对比法、辅助练习法、目标设置法、反馈法、鼓励评价法等等;在技能巩固阶段,采用重复练习法、变换条件法、完整练习法、细节提示法、强化法、比赛法、循环练习法、对比评价法、反馈法等。总的原则就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前期以教师的教法为主,教学方法体现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运动技术感知觉,而在后期或自我练习阶段以学生的学法为中心。②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技能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发展体能性的练习等,性质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应各异,才能有的放矢,起到预设之效。③根据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教学方法。如学生出现技术细节的困惑,教师就运用一些运动技术教法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④根据课内外不同要求选择教学方法。⑤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如形象思维好的学生,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法为主,之后在逐步转向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法上来,毕竟“授之以渔”的方法才是学生学习的“上法”。⑥根据教师的教法擅长发挥教学的特殊作用。

(3)注重教法的细节研究。教师要在教法的选择上各显其能,各具特点,同时在具体教法的细节上集体钻研,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3.3 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体育教学手段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衡量一个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经验、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因素。它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练习方法、练习步骤等有不同的内涵。因此说,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别出心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前滚翻的练习中,为了解决低头含胸的难点,有的运用下颌夹纸片、布片的教学手段;为了解决双腿并拢的难点,运用双膝夹纸片的手段。又如在练习跳远时,在踏跳处加一个支撑跳跃用的踏跳板;低单杠翻上时,杠前放只山羊,让学生支撑腿踏在山羊上,使身体重心更靠近单杠,动作难度减小而易完成动作;推铅球时,投掷方向前加一个适宜高的横杆,以掌握正确动作和改善出手角度,同时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endprint

3.4 组织形式灵活适用

体育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否得当,也对课堂有效教学影响很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按组织结构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两种形式,小组分组教学有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分组轮换还细分为两组一次等时(不等时)轮换、三组两次轮换、先合(分)组后分(合)组等等名目繁多的形式。对于高(职)中的模块教学,课题组在研究中采用的一般都是分组教学。优化策略是:

(1)理清分组教学的使用价值与条件。如队列队形、广播操、准备活动、集中辅导与反馈、结束部分活动、武术、舞蹈等集体性练习一般采用全班组织形式;在场地器材比较充足的情况与条件下,采用分组不轮换的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难易差异较大,新授课难度大的情况下,采用两组一次不等时轮换的组织形式等。

(2)把握好分、合教学的时机与策略。①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分组。如果场地器材充足,则采用多个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如果场地器材匮乏,则采用多人小组的形式,并提高练习的速度,减少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时间的浪费,以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提高练习的次数与效果。②根据课的结构分组。准备阶段和结束阶段集中练习,而在课的基本部分阶段,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合理分组,教师则巡回指导。③根据教学能力差异分组。比如: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等等。

3.5 运动负荷预计适中

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的特有要素,是运动技术学练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必须研究体育课运动负荷安排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有效性。即促进学生身体的持续发展。研究认为,通过加大练习密度、提高运动心率这个手段,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达到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即为这个结合点。把心率180次/分作为运动强度价值阈的上限。参照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等级评定的K%值计算:K%=(体育课平均心率-课前安静心率)/(180-课前安静心率)。如果教学内容本身的运动负荷较低,那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各种因素来实现调节运动负荷的目的,使它达到预期的适宜值。如体操教学时可以穿插一些辅助专门练习来提高学生心率。以上思路既是消除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技术传习”为主还是“增强体质”为主的争论,同时也解决了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低效问题。

(2)科学性。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多次抽样测定,不断实行运动负荷调整,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课题组研究得出的经验(表3):

(3)可操作性。预计的负荷指标是定量的,但它是可操作的,课题组在研究中主要通过主观判断的方法,来反馈与调节运动负荷,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表4)。

3.6 场地器材布置合理

场地器材布置的最终目的是为有效实施教学内容、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追求场地器材的布局优化也是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注意的细节。

(1)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布置场地器材。如在跳远教学中,基本的场地器材满足以后,有的老师还准备了纸箱、标枪、橡皮筋、气球与各颜色线条;有的老师准备了高处场地、海绵垫等。又比如在排球教学中,有的老师还准备一面墙壁(对墙练习),有的老师则需要准备数个箩筐(传垫球准确性)等。

(2)从空间美学效果上布置场地器材。如跳高教学中利用“左右位置的关系”适当加宽横杆长度,使学生在感觉上降低横杆的高度(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利用了学生的错觉);又如在跳远练习中为了提高腾空的高度以便于完成空中动作,利用“上下位置的关系”或“前后位置的关系”,设计从高处跳下做动作或增加障碍物、辅助器械,帮助学生体会空间感受。

(3)利用颜色对比、线条错觉来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如背越式跳高教学利用起跳前的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不同颜色的标志突出教学重点。

(4)利用音乐的选择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如在健美操教学中配上所需要的音乐,在激烈竞争的游戏中播放节奏快速的乐曲,在放松操中配备缓慢轻柔的音乐等。

3.7 课堂氛围生动活跃

良好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师生信息和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除了上述的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以外,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下因素也非常重要:一是班风学风,二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体育教师应该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要外塑形象,内练真功,要以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漂亮、超酷的动作示范,以及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做动作,敢于与教师一起上好体育课,从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3.8 课堂评价具体多级

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体育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研究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最终会落到评价上。课题组在研究中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主要采用多级评价,参考表如下:(表5)

4 结论与思考: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与反思

(1)通过本研究,促进了我校体育教学“四化一循环”的良好态势。即实现了反思制度化、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理论学习自觉化、教学交流经常化,初步形成“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提高——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态势。(2)推动了教学观念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3)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优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得以正向发展。(4)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建立在有效的学情分析之上,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5)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分班形式值得探索。是男女分班上课好,还是自然班级的形式好;是选项式的模块教学形式好,还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好,都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6)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和学法还需做更进一步的长期的研究探索,特别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领域的学法和教法中值得深入研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涉及不够,应加强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以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endprint

3.4 组织形式灵活适用

体育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否得当,也对课堂有效教学影响很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按组织结构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两种形式,小组分组教学有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分组轮换还细分为两组一次等时(不等时)轮换、三组两次轮换、先合(分)组后分(合)组等等名目繁多的形式。对于高(职)中的模块教学,课题组在研究中采用的一般都是分组教学。优化策略是:

(1)理清分组教学的使用价值与条件。如队列队形、广播操、准备活动、集中辅导与反馈、结束部分活动、武术、舞蹈等集体性练习一般采用全班组织形式;在场地器材比较充足的情况与条件下,采用分组不轮换的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难易差异较大,新授课难度大的情况下,采用两组一次不等时轮换的组织形式等。

(2)把握好分、合教学的时机与策略。①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分组。如果场地器材充足,则采用多个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如果场地器材匮乏,则采用多人小组的形式,并提高练习的速度,减少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时间的浪费,以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提高练习的次数与效果。②根据课的结构分组。准备阶段和结束阶段集中练习,而在课的基本部分阶段,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合理分组,教师则巡回指导。③根据教学能力差异分组。比如: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等等。

3.5 运动负荷预计适中

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的特有要素,是运动技术学练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必须研究体育课运动负荷安排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有效性。即促进学生身体的持续发展。研究认为,通过加大练习密度、提高运动心率这个手段,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达到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即为这个结合点。把心率180次/分作为运动强度价值阈的上限。参照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等级评定的K%值计算:K%=(体育课平均心率-课前安静心率)/(180-课前安静心率)。如果教学内容本身的运动负荷较低,那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各种因素来实现调节运动负荷的目的,使它达到预期的适宜值。如体操教学时可以穿插一些辅助专门练习来提高学生心率。以上思路既是消除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技术传习”为主还是“增强体质”为主的争论,同时也解决了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低效问题。

(2)科学性。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多次抽样测定,不断实行运动负荷调整,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课题组研究得出的经验(表3):

(3)可操作性。预计的负荷指标是定量的,但它是可操作的,课题组在研究中主要通过主观判断的方法,来反馈与调节运动负荷,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表4)。

3.6 场地器材布置合理

场地器材布置的最终目的是为有效实施教学内容、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追求场地器材的布局优化也是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注意的细节。

(1)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布置场地器材。如在跳远教学中,基本的场地器材满足以后,有的老师还准备了纸箱、标枪、橡皮筋、气球与各颜色线条;有的老师准备了高处场地、海绵垫等。又比如在排球教学中,有的老师还准备一面墙壁(对墙练习),有的老师则需要准备数个箩筐(传垫球准确性)等。

(2)从空间美学效果上布置场地器材。如跳高教学中利用“左右位置的关系”适当加宽横杆长度,使学生在感觉上降低横杆的高度(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利用了学生的错觉);又如在跳远练习中为了提高腾空的高度以便于完成空中动作,利用“上下位置的关系”或“前后位置的关系”,设计从高处跳下做动作或增加障碍物、辅助器械,帮助学生体会空间感受。

(3)利用颜色对比、线条错觉来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如背越式跳高教学利用起跳前的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不同颜色的标志突出教学重点。

(4)利用音乐的选择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如在健美操教学中配上所需要的音乐,在激烈竞争的游戏中播放节奏快速的乐曲,在放松操中配备缓慢轻柔的音乐等。

3.7 课堂氛围生动活跃

良好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师生信息和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除了上述的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以外,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下因素也非常重要:一是班风学风,二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体育教师应该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要外塑形象,内练真功,要以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漂亮、超酷的动作示范,以及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做动作,敢于与教师一起上好体育课,从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3.8 课堂评价具体多级

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体育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研究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最终会落到评价上。课题组在研究中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主要采用多级评价,参考表如下:(表5)

4 结论与思考: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与反思

(1)通过本研究,促进了我校体育教学“四化一循环”的良好态势。即实现了反思制度化、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理论学习自觉化、教学交流经常化,初步形成“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提高——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态势。(2)推动了教学观念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3)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优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得以正向发展。(4)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建立在有效的学情分析之上,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5)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分班形式值得探索。是男女分班上课好,还是自然班级的形式好;是选项式的模块教学形式好,还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好,都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6)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和学法还需做更进一步的长期的研究探索,特别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领域的学法和教法中值得深入研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涉及不够,应加强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以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endprint

3.4 组织形式灵活适用

体育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否得当,也对课堂有效教学影响很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按组织结构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两种形式,小组分组教学有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分组轮换还细分为两组一次等时(不等时)轮换、三组两次轮换、先合(分)组后分(合)组等等名目繁多的形式。对于高(职)中的模块教学,课题组在研究中采用的一般都是分组教学。优化策略是:

(1)理清分组教学的使用价值与条件。如队列队形、广播操、准备活动、集中辅导与反馈、结束部分活动、武术、舞蹈等集体性练习一般采用全班组织形式;在场地器材比较充足的情况与条件下,采用分组不轮换的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难易差异较大,新授课难度大的情况下,采用两组一次不等时轮换的组织形式等。

(2)把握好分、合教学的时机与策略。①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分组。如果场地器材充足,则采用多个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如果场地器材匮乏,则采用多人小组的形式,并提高练习的速度,减少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时间的浪费,以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提高练习的次数与效果。②根据课的结构分组。准备阶段和结束阶段集中练习,而在课的基本部分阶段,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合理分组,教师则巡回指导。③根据教学能力差异分组。比如: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等等。

3.5 运动负荷预计适中

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的特有要素,是运动技术学练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必须研究体育课运动负荷安排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有效性。即促进学生身体的持续发展。研究认为,通过加大练习密度、提高运动心率这个手段,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达到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即为这个结合点。把心率180次/分作为运动强度价值阈的上限。参照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等级评定的K%值计算:K%=(体育课平均心率-课前安静心率)/(180-课前安静心率)。如果教学内容本身的运动负荷较低,那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各种因素来实现调节运动负荷的目的,使它达到预期的适宜值。如体操教学时可以穿插一些辅助专门练习来提高学生心率。以上思路既是消除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技术传习”为主还是“增强体质”为主的争论,同时也解决了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低效问题。

(2)科学性。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多次抽样测定,不断实行运动负荷调整,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课题组研究得出的经验(表3):

(3)可操作性。预计的负荷指标是定量的,但它是可操作的,课题组在研究中主要通过主观判断的方法,来反馈与调节运动负荷,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表4)。

3.6 场地器材布置合理

场地器材布置的最终目的是为有效实施教学内容、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追求场地器材的布局优化也是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注意的细节。

(1)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布置场地器材。如在跳远教学中,基本的场地器材满足以后,有的老师还准备了纸箱、标枪、橡皮筋、气球与各颜色线条;有的老师准备了高处场地、海绵垫等。又比如在排球教学中,有的老师还准备一面墙壁(对墙练习),有的老师则需要准备数个箩筐(传垫球准确性)等。

(2)从空间美学效果上布置场地器材。如跳高教学中利用“左右位置的关系”适当加宽横杆长度,使学生在感觉上降低横杆的高度(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利用了学生的错觉);又如在跳远练习中为了提高腾空的高度以便于完成空中动作,利用“上下位置的关系”或“前后位置的关系”,设计从高处跳下做动作或增加障碍物、辅助器械,帮助学生体会空间感受。

(3)利用颜色对比、线条错觉来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如背越式跳高教学利用起跳前的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不同颜色的标志突出教学重点。

(4)利用音乐的选择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如在健美操教学中配上所需要的音乐,在激烈竞争的游戏中播放节奏快速的乐曲,在放松操中配备缓慢轻柔的音乐等。

3.7 课堂氛围生动活跃

良好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师生信息和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除了上述的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以外,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下因素也非常重要:一是班风学风,二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体育教师应该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要外塑形象,内练真功,要以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漂亮、超酷的动作示范,以及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做动作,敢于与教师一起上好体育课,从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3.8 课堂评价具体多级

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体育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研究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最终会落到评价上。课题组在研究中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主要采用多级评价,参考表如下:(表5)

4 结论与思考: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与反思

(1)通过本研究,促进了我校体育教学“四化一循环”的良好态势。即实现了反思制度化、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理论学习自觉化、教学交流经常化,初步形成“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提高——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态势。(2)推动了教学观念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3)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优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得以正向发展。(4)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建立在有效的学情分析之上,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5)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分班形式值得探索。是男女分班上课好,还是自然班级的形式好;是选项式的模块教学形式好,还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好,都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6)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和学法还需做更进一步的长期的研究探索,特别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领域的学法和教法中值得深入研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涉及不够,应加强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以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体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