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路苍莽

2014-03-17熊灿亭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茶马古道画家

熊灿亭

画家盛克森

盛克森,号浦鸿,1946年出生,上海青浦人。湖南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展览馆总设计师、杜甫江阁书画院特聘创作研究员。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白雪石先生。擅长中国画写意古装人物、仕女及鞍马艺术。作品多被国内博物馆收藏。

洞市,位于湖南省安化县东南部,距县城东坪镇45公里。有些中国地图上,湖南版块中可以没有“安化”和“东坪”地名,但一定会有“洞市”的地名。因为这里历来就是通往邵阳(原宝庆)、娄底市新化县、怀化市溆浦县的必经之路。黑茶或自湖南长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区,脚挑马驮集中于牛田驿今洞市,用竹排木排顺麻溪于麻溪口入资水,然后用船顺资水,经益阳,经湘阴,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过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于长沙靖港入湘江。另有陆路2线经新化至宝庆,经梅城、宁乡至长沙.。

安化洞市老街座子坳碑刻文字和洞市龙溪石牛山可以充分反映这段茶马互市的历史。

对于安化茶马古道,借用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它的雄奇险峻和运茶马帮过羊肠鸟道的情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条茶马古道一直是官员往来、商旅行人及骡马运输茶盐的必经要道。

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

木叶清风猿穴外,腾花细雨马蹄前。

山坡晓度荒村月,石栈春含野墅岩。

只顾中原从此去,莺声催送祖生鞭。

坐在安化茶马古道的条石上,画家盛克森感慨万端,看着千百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成群结对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消散了。而眼前留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的烙印仍依稀可见。马帮们的那种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拼搏奋斗精神,唤起了他对远古的遐想及千丝万缕的记忆……进而在他的脑海里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它必将在民族发展史上雕铸成一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挥!

“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安化黑茶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赶马人早已不在,赶马人的山歌依旧在茶乡传唱。画家盛克森穿行于安化茶马古道,所到之处,当地人总会为他奉上一杯安化黑茶,醇香四溢,如山歌般令人陶醉。呷一口浓茶,吸一口土烟,古道边上的老人缓缓悠悠为他讲起茶马古道的故事:五十年前,茶马古道上何其热闹啊!马帮、骡帮浩浩荡荡逡巡其间,叮叮当当的铃声能传出数里之外。茶、盐、糖运了出去,马匹、牛羊、皮毛又源源不断地运了回来。俨然,这是一条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吸引了仍然具有画家的冲动、今年66岁的盛克森。站在茶马古道入口处,但见簇新的石碑屹立一旁,上书“茶马古道”四字。摩挲之下,突然间没有了历史尘封的厚重,茶马古道上时来时往的当地人,表明这条道路依旧生生不息。步行古道,脚下微微泛起的尘土,几多风雨;残留的一段石板路上,蹄印依稀,欲说沧桑。同行的人都惋惜不已,嗟叹着驿站倒了,茶马古道的痕迹,在岁月摧残下一点一点模糊了。

2012年后画家盛克森开始思考今后的艺术定位,冥冥之中他数次从长沙来到益阳的安化,试想从艺术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探索安化黑茶的文化内涵,进而突破一种地域的创作命名。安化真是个好地方,走在苍茫的古茶山中,望着千年沧桑古老的茶树,一棵棵都铭刻着历史岁月。抚摸着它们有一种莫名的神韵,让他的心一次次被震撼。走在随着马帮的逝去而遗留下的一条条盘曲延伸在崇山峻岭、幽深峡谷和原野丛林之中的神秘古道,他知道这便是中外闻名的“茶马古道”。在他翻阅了大量史料之后得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在众多民族里,汉人对茶的依赖可以用‘嗜茶来形容。而蒙、藏民族居住在高寒、缺氧、干燥的高海拔地带,常年以牛羊肉为主没有蔬菜。而茶中富含大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正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此蒙、藏民族对茶有必须的需求,这样就以马、古道为载体的马帮商队穿过崇山峻岭,翻越雪域高原,不畏艰难险阻把安化黑茶带到了内蒙、西藏,同时也赋予了安化黑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走访安化茶马古道的过程中,画家盛克森意识到安化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条古老的商道,更是一条民族融合与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它是连接汉地与内蒙、藏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遥远国度的国际大通道,是湖南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条古道恰恰涵盖了安化茶马古道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凭借画家盛克森的敏感,他在这里找到了创作之路,找到了山水和人物结合的切入点。

对于安化黑茶文化的热爱,成了画家盛克森创作茶马古道图的初衷。为避免落入窠臼,展现茶马集散地安化黑茶的历史风貌,在内容方面,盛克森认为,中国的民俗风情就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围绕着清乾隆年间的安化茶马古道,作者基于事前探访到的民俗、古建、手工艺,揉入适当艺术再创作,将安化茶马古道当年蔚为壮观的风貌和以茶为主的生产加工、各种手工艺及与国内外贸易往来的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安化黑茶文化的辉煌历史。他数百幅以茶马古道为题创作的作品,直可称为“万里茶马古道图”。

盛克森先生画的马,是水墨写意的马。在似与不似之间,颇重神似。像书法中的狂草,飘洒着生命的灵动;像天空中的云雾,奔腾着雷霆万钧。纵横恣肆,变化万端,寥寥几笔,神采毕现。特别是他画的马特有的泛蓝的目光及红润的唇,尤为点睛之笔,不仅使其画面色彩更加丰富,而且增加了马的精、气、神!

我曾撰文曰:画家盛克森先生,少习画,占天赋,人勤奋。无论天地之炎凉,还是人情之冷暧,五十余年如一日,遍访名师,从不辍笔,遂集众家之长,杂揉一身,终成妙笔。尤善画马,被誉为“当代湖湘画马第一人”,“马痴”是也。所画之马由性灵之物升华到了“崇拜图腾”的境界。

从汉武大帝的汗血宝马,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都是马的化身、马的精神,故称其为“神骏”也。历代画马之名家不胜枚举,如北齐杨子华,隋朝展子虔,唐朝曹霸、韦偃,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明代马俊,清代郎世宁、王致诚,近代徐悲鸿、刘勃舒等诸公,皆画马之名宿也。

常言道:“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盛克森先生从喜马、爱马、知马、识马、师马到画马,从马头、马尾、马蹄,马形、马象、马意中领悟马神,历经五十余寒暑,潜心研习,其画法线条洗练多变,画面典雅脱俗,下笔如飞,干净利落。所画之马已过数万余,予常叹其执著,赞其勤奋,更惊其画马速度之快,无人能及。每问之,其必曰:“胸中有万马,落笔便疾风。”对马之情衷可见一斑。予观其所画之马,形神酷肖、矫健豪壮,有挟风雷而睥天下之势;扬首奋鬃、跃跃欲动,有腾骧起跃之势;神采飞扬、踏浪飚风,有崩颓山岳之势。可谓天马下凡,横空出世;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盛克森先生画人物,不仅讲究墨色与线条的运用,而且注重人物情态和心理的刻划,以及意境的烘托。古往今来绘人物的画家极多。前辈画家积累了硕果累累的表现技巧,诸如用笔的“游丝描”“兰叶描”,画法体系的“疏体”“密体”“泼墨法”的运用等等。盛克森先生的人物画继承了先人的传统,更加“体格精微,笔无妄下”,同时,他还吸纳了西画的技巧从而使其人物画更加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盛克森先生这位有着绝好天分、才情、悟性、笔性的人物画家,将古代文人于人事的慵懒、儿童天真质朴的纯粹、艺术家敏锐独特的直觉集于一身,一管在握,如得神助,浓淡干湿,轻重疾徐,神仙鬼怪、仕女文人,随机而出,生气自足,既不失形象的准确生动,又别具风神潇洒、雅逸俊秀之美。艺术于他不再具“助人伦,成教化”的沉重,也不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反复砥砺,而是随性而发、无意而至的玩味,是其天分、能力、学养的自然流露。画中的线条不仅可以表现对象的质感、神态和动向,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感情,从画上可以看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很自如地掌握了线条的表现能力。

盛克森先生作画对纸质要求也不严格,善于把握纸性对绘画造成的高难度;作画从不打稿,作画之前,凝神静思,先有一个大体的意念或画题,或干脆不经深思熟虑,一笔下去,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大片,随着画笔的缓缓舒展而随机应变,故其作品几无重复者,时而画不下去,一转手间,柳暗花明,另一番境界;盛克森先生题款潇洒自然,生动耐看,久读回味无穷,与画面显得相得益彰,十分融洽,构成了一个有机完美的整体。在同辈画家中罕有其匹,无愧为一位“鬼才”“怪才”!

嗟乎!试看今日,繁华社会,物欲横流,逐名求利者众;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甚;不学无术、滥竽充数者,比比皆是。像盛克森先生这样痴心于书画、真才实学者已不多矣。古语云:“痴文者文必工,痴技者技必良。”祝愿盛克森先生所画之神马,誉满当世,千载共赏!

盛克森先生见吾好文,嘱予作文记之。

妙笔丹青技艺真,胸有万马落笔神。莫道灵骏脱缰走,应怪当时画马人。

猜你喜欢

茶马古道画家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酷炫小画家
茶马古道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