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及其解释
2014-03-17张琦范祥涛
张琦 范祥涛
摘 要 概念隐喻是语言和思维上都存在的一种潜在的系统性的聯系,借助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小说《蝴蝶梦》中概念隐喻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石南花为例,研究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及其在小说中的解释。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翻译策略 解释 《蝴蝶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Butterfly Dream" Translation Case Studies
ZHANG Qi, FAN Xiangt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potential systemic linkage in the language and thinking, with one thing to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another thing. Novel "Butterfly Dream", conceptual metaphor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ero. In this paper, Heather, for example, study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the novel.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y; explanation; "Butterfly Dream"
1 概念隐喻的界定
在没有明确的隐喻标志和符号的情况下,Ortony(1979:74)提出了判定隐喻的三条标准:(1)语境异常条件;(2)隐喻张力原则上可以消除;(3)说话者有使用隐喻的意图(束定芳, 2000:194)。当出现矛盾后,读者采取其他角度对原文进行理解,从而为矛盾的产生找到理由,即第二标准中所指可以消除。
《蝴蝶梦》小说出彩之处在于全篇的中心人物吕蓓卡自小说开篇就已死去,作者通过女仆、情夫,庄园里的房间摆设、画像壁炉等侧面描述,尤其反复出现的石南花似乎代替了原女主人的身份。束定芳指出,隐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两种不应该等同的事物等同了起来,从而形成了语义上的不相容(束定芳,2000:197)。该小说对于石南的描写就显现了矛盾之处:
(1)……成团成簇的石南,茂盛得难以置信……一片象征着杀戮的血红色,因为过分的浓艳,显得非常怪异,完全不像我以前见过的石南花……
(2)……上一回穿这件雨衣的女人身材颀长,亭亭玉立,肩膀比我丰满。我穿着雨不是觉得既大又长吗?
与常理相悖的高大石南花的形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本体吕蓓卡和喻体石南之间建立起共通的相似性,石南即是吕蓓卡形象的概念隐喻得以确认。石南作为小说中的重要意象,“blood-red”、“luscious”、“crimson”等词的意义都投射到吕蓓卡身上,一方面是对吕蓓卡形象的渲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小说的悬疑氛围。
2 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
对于新近原创的隐喻翻译,Newmark认为应使用直译的方法。《蝴蝶梦》的译本中,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正如Newmark所归纳的原则,对于石南花描写中与植物本身特点相悖的冲突,基本未作大幅度的修改;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保留了石南花即吕蓓卡形象投射的隐喻,甚至在某些部分还做了修改再创作,以增强石南花概念隐喻的效果。全文中共有13处描写出现石南意象,其中有2处仅提及石南一词,未作详细描述。而另外11处中在翻译方法上有三次增词,五次对意义进行修改,两次省略,其他均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对石南的描述不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展现了石南作为概念隐喻的内涵,即石南和原女主人吕蓓卡形象的内在联系。
2.1 通过增词做隐喻意义上的补偿
鉴于石南即是吕蓓卡这一隐喻所产生的内在联系,译者为了突出石南与吕蓓卡的照应,在翻译时会采取增词的方式,将吕蓓卡作为女主人的霸道形象嫁接到石南的描写中。从句子本身的角度来看,这虽然破坏了与原文的对等,但从语篇上来看恰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对等:
(3)...the blood-red rhododendrons in bloom. 血红的石南花也正怒放。
很明显地,译者给bloom一词增添了“怒”的神态,这是译者对隐喻作用的把握,石南花作为吕蓓卡形象的喻体,绝不会只是简单的“开放”。仅单一“怒”字,就将吕蓓卡自命不凡的身姿不经意间表露。译者此处的增词手法也是考虑到后文中与“我”的形象进行对比。石南花怒放之时,“我”却狼狈不已:“穿着同往常一样,不像个新娘……还披着一件不成样子的胶布雨衣,雨衣大得很不合身。”另外,石南是一(下转第218页)(上接第195页)种双子叶植物,一般高度为4到6米,小说中石南却有40多米高,在小说对吕蓓卡的外貌描述中,也多次渲染吕蓓卡的身材。
2.2 修改原词义到达隐喻连贯的目的
如果原文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出现的特点相悖,译者会做适当调整使得两种意象的意义更有效地连贯起来。如luscious一词原义为表现树木葱郁,或是女性的迷人特性,译者发挥想象力挖掘了葱郁的石南花景象的深层含义,即过分的浓艳,使得隐喻的画面更加清晰。再如:
(4)I noticed then that the rhododendrons,not content with forming their theatre on the little lawn outside the window... Their great warm faces looked down upon me from the mantelpiece…我还注意到,石南花……那娇艳的脸孔正从壁炉架上俯视着我……
“great warm faces” 译为娇艳的脸孔,译者对great warm的意义做了修改,重新创作了符合文章中石南花意象的“娇艳”一词,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了石南花的隐喻性概念。由于隐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在说话者选择了某一隐喻主题后,随后整个篇章就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概念展开。此处原作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将石南花刻画成“非常温暖”的形象,经过译者再创作之后,石南花的意象回归到吕蓓卡所具备的霸气阴森的特点上。
2.3 省略
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有时会导致原文信息的缺失,或者原文写作风格的改变。在翻译某些信息量较大的隐喻时,译者难免在舍弃部分信息和丢失原作艺术风格之间徘徊:
(5)I noticed then that the rhododendrons,not content with forming their theatre on the little lawn outside the window...我还注意到,石南花并不单单充斥在窗外的草地上…
原句中描述石南花不满足于窗外草坪的狭小舞台,实为对吕蓓卡掌管曼陀丽庄园、穿梭于各大交际场合的形象的隐喻。译文中舞台一词的舍弃减弱了隐喻作用,也没有将“小草地”和“大舞台”进行对比,因为在目标语中很难将原文中舞台一词的含义简洁有力地表现出来,而大段的解释性描述又将破坏隐喻的美感。
3 结论
概念隐喻中本体与喻体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对小说的情节走向、气氛渲染有着推波助瀾的作用。《蝴蝶梦》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没有规避概念隐喻与语境产生的矛盾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概念隐喻的效果,使小说中的重要意象石南花即是吕蓓卡化身的隐喻更为突出。在翻译策略上译者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并通过增词、修改、减词完成意义上的补偿。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