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

2014-03-17张德义耿敬标朱昭环

医疗卫生装备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诊断率先天性B超

张德义,耿敬标,冯 云,朱昭环

核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

张德义,耿敬标,冯 云,朱昭环

目的:探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一站式1.5T MRI扫描常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MRI影像资料,将其分为平扫-电影成像组及平扫-3D成像组,以手术结果为标准,以B超结果为参照,进行准确率分析。结果:在完成核磁共振扫描的31例患儿中,经手术证实,平扫-电影成像组正确诊断率为86.1%,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心内结构异常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7.3%、84.4%;平扫-3D成像组正确诊断率为91.7%,心内及心外异常结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4.4%与96.8%,分析结果的偏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相关性良好。结论:一站式核磁共振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心外大血管异常的正确诊断率,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比B超更具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核磁共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大血管显影

0 引言

在复杂性心脏病临床检验中,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方式,如B超等。但是B超对于心外大血管畸形的检测具有较大的限制,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将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等特点,对于观察血管病变、进行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该方式属有创检查,患者接受度较低[1-2]。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方式检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能够多途径增强显影效果,加强诊断的有效性,从而对患者的心脏病进行有效诊断[3]。本文选取3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资料,通过检测能够显示心脏大血管、心内以及心外大血管的异常与畸形,从而为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提供较好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到本院进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3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患儿的年龄为8个月~4岁,平均年龄(1.6±0.4)岁。主要对患儿进行一站式核磁共振扫描,经过动态扫描、平扫以及血管显影扫描,结合患儿的B超检测,33例患儿中有心血管畸形的患儿3例、心脏杂音患儿27例、口唇四肢紫绀患儿2例。其中心血管畸形伴随口唇四肢紫绀患儿在检测后入院治疗。而在15例伴有肋间杂音的患儿中,1例伴有左肺低湿啰音,5例伴有口唇四肢紫绀。

1.2 方法

1.2.1 检测设备

本研究主要采用西门子1.5T核磁共振系统,该系统集成全景相控阵线圈,可以提高患者流通量,能够用于心血管、神经方面的诊断,通过预先储存的优化序列提供出色的图像质量,具有临床灵活性和操作简便性。检查适应证:神经系统病变;骨关节系统病变;肺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内分泌、生殖系统病变。核磁共振的检查禁忌证为:对体内有心脏起搏器与神经肌肉刺激器的患者严禁行核磁共振检查;对体内有金属异物、弹片、动脉瘤银夹结扎术后的患者不宜行核磁共振扫描;对需要生命监护仪维护系统的病情危重患者,由于呼吸仪、心电图仪均不便携带入检查室,故不宜行核磁共振扫描;无法控制或不自主运动者、不合作患者、妊娠妇女、幽闭恐惧症者、高热或散热障碍者,不宜进行核磁检查[4]。

1.2.2 检测程序

给进行诊断的患儿服用10%的水合氯醛(0.4~0.5 mg/kg),待患儿进入深度睡眠后采用扫描仪进行扫描,主要采用表面线圈进行锁骨到心尖处的扫描,并且向两侧、胸廓内壁进行。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使用前需要保证仪器的有效与准确。平扫主要采用2D SSFP序列扫冠状位,根据序列的常规横断位进行患者的心脏病异常分流,同时需要根据患儿的检测结果补充SE、TIR、PC检测序列扫描;3D主要采用3D FLASH序列扫描,扫描过程中需要注入马根维显溶液,并且利用10~15 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在造影剂流入患儿主动脉后触发扫描。扫描参数见表1。

表1 扫描参数

通过设定合理的扫描参数,保证核磁检测效果。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患儿的身体情况、病程以及病因等因素。平均持续约30~60 min,3D CEMRA扫描持续时间短,耗时约1~2 min。

1.3 材料分析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测试,获得了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扫描方式的不同,将影像学资料分为平扫-电影成像组以及平扫-3D成像组,请具有丰富诊断经验的心脏病核磁共振医师对2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为避免2组相互干扰,对平扫-电影成像组分析后再对平扫-3D成像组进行独立分析;同时,将平扫-3D成像组在工作站进行重建,从而协助核磁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结果输入SPSS软件中进行分析,以患儿手术的结果为标准,以B超结果为对照,分析平扫-电影成像组与平扫-3D成像组2组的诊断结果的正确率与误诊率。

2 结果

33例患儿中,2例患儿因多次镇静无效而不能扫描,剩余31例患儿完成的扫描结果与B超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见表2。

表2 核磁共振多技术扫描与手术及B超结果对比

根据检测结果,平扫-电影组正确诊断率为86.1%;而心内结构异常诊断漏诊率为15.6%,其中含1处房缺、1处卵圆孔未闭、2处二尖瓣关闭不全、2处三尖瓣关闭不全、1处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二尖瓣狭窄;心外结构漏诊率为12.7%,包括主动脉缩窄1处、主动脉骑跨2处、动脉导管未闭2处、左肺动脉起源异常1处、右肺静脉移位引流1处、左肺动脉细小1处。而平扫-3D组诊断准确率为91.7%;心内结构异常漏诊率为15.6%,其中含1处房缺、1处卵圆孔未闭、2处三尖瓣关闭不全、1处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二尖瓣狭窄、2处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外结构异常正确诊断率为96.8%,只有1处肺静脉异位引流为漏诊,1处心脏大血管异常动脉弓离断为假阳性诊断。B超总共正确诊断92处心脏大血管异常,占85.2%,心内结构异常漏诊率为7%,心外结构异常漏诊13处,占20.6%。

3 讨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可以采用B超、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式,这些诊断方式的特点为:(1)B超临床应用时间较长,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快捷,没有明显的禁忌证,因此在临床上易被广泛地应用。B超针对患儿检测具有优势,也能够重复检测,可广泛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术前检查与术后追踪。(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保留血管影像,删除不需要的图像,从而进行血管病变的观察及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为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该检测方式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具有成像清晰优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检测出由无创检查方式才能发现的迂曲血管畸形、微小血管通道等。(3)核磁共振成像是根据核磁共振原理,利用物质原子核的位置与种类得到内部的成像,将该原理应用于人体内部成像,逐渐发展成为合成共振成像,这种成像方式应用了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具有成像快速的特点,推动了认知神经学与神经生理学的发展[5-6]。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时间并不长,但在无射线损害的情况下,能够为临床手术提供清晰全面的影像图片,通过选择不同的序列,能够达到检测的目的[7]。在检测中,二维平扫序列主要可用于心内结构异常诊断,能够显示心肌、新张大血管异常的显示;而cine SSFP能够显示心脏周围的血液分流以及血流的方向;3D CEMRA序列能够实现心外大范围结构的异常的显示,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对于心脏异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采用3D CEMRA序列能够通过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方式对心内造影进行重建,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直观、清晰、立体[8]。

在对2组核磁共振结果与手术结果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平扫-电影扫描具有更高的心外血管异常诊断率,但是对心内畸形的诊断没有明显的差异。2组诊断在全面性方面不如B超,对心内结构的诊断也逊于B超,但是对于心外结构异常的显示,核磁共振成像具有优势。采用一站式扫描与多种扫描序列联合的方式,能够直观地显示心内结构。其中,平扫-电影扫描组的心内结构扫描直观简便,但是对心外血管的扫描相对复杂,需要操作者具有较为丰富的操作经验。而平扫-3D组的操作时间较短,准确性较高,是能够用于心外血管异常诊断的良好方法。因此,核磁共振成像重点应用于心外大血管异常的患儿,应优先进行3D CEMRA扫描,能一站式显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内结构异常及心外大血管异常。

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技术扫描在心脏检测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尤其是3D SSFP序列的应用,能有效地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在相关的研究中,3D SSFP主要是针对自由呼吸以及心电门状态下的呼吸道行扫描,具有一站式扫描的特点,而且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能够保证对心脏内外的多层面扫描以及重建,保证空间分辨率,从而对心内结构、心外结构以及心脏血管连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9]。这种扫描方式时间短,不需要复杂定位,并且成像清晰,对于操作者熟练程度依赖性小。采用多技术扫描,与B超等检测手段相对照,可对患者的心脏异常进行全面诊断。相对于二维扫描,3D具有直观、扫描快速等优越性,因此采用3D结合其他序列的扫描方式,能够有效地进行心脏扫描[10]。构建四维电影扫描,显示心脏功能异常,将是核磁共振扫描对先心病、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异常检查的未来发展方向。

[1]孙旭东,陈良龙,陈良万,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冠状动脉的术前超声心动图分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6):1 045-1 048.

[2]Klieverik L M,Takkenberg J J,Bekkers J A,et al.The Ross operation:a Trojan horse[J].Eur Heart J,2007,28(16):1 993-2 000.

[3]孙新海,李娴,孙占国,等.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先心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2(5):343-344.

[4]Debl K,Djavidani B,Buehners S,et al.Quantification of left-toright shunting in 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phase-contrast cine MRIcomparedwithinvasive oximetry[J].Br J Radila,2009,82(977):386-391.

[5]Khoo N S,Young A,Oecleshaw C,et al.Assessments of right ventricular volume and function using three-dimensional echoeardiography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omparison with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Am Soc Eehoeardiogr,2009,22(11):1 279-1 288.

[6]朱铭,钟玉敏.先天性心脏病磁共振诊断(附1 000处报道)[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6):395-397.

[7]Bell A,Beerbaum P,Greil G,et a1.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pulmonary artery flow and resistance by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with unrestricted left-to-right shunt[J]. 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09,2(11):1 285-1 291.

[8]陆敏杰,赵世华.磁共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5):652-654.

[9]吕建华,陆敏杰,赵世华,等.磁共振在复合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一站式”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 864-1 868.

[10]Fenchel M,Greil G F,Martirosian P,et al.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ical magnetie resonance imaging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Pediatr Radiol,2006,36(12):1 265-1 272.

(收稿:2014-05-16 修回:2014-08-29)

(栏目责任编校:邢 楠)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ity MR imaging in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ZHANG De-yi,GENG Jing-biao,FENG Yun,ZHU Zhao-hu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Huaian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Jiangsu Province,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s of one-station 1.5T MRI for diagnosis of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ethodsTotally 33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atients had their MRI materials reviewed respectively,who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of plain scanning and cine MRI and group of plain scanning and 3D imaging.The accurac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surgical results as the standard and B ultrasound results as the reference.ResultsFor the 31 child patients undergoing MR imaging,the diagnosis accuracy was 86.1%in the group of plain scanning and cine MRI,and 87.3%and 84.4%respectively for intracardiac structure abnormality and extracardiac one;the diagnosis accuracy was 91.7%in the group of plain scanning and 3D imaging,and 84.4%and 96.8%respectively for intracardiac structure abnormality and extracardiac one.The analysis results had acceptable deviation and high correlation.ConclusionOne-station MRI can enhance the diagnosis of extracardiac large vessel disease,and gains advantages over B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of extracardiac structure abnormality.[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4,35(11):86-88]

MRI;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maging of heart and great vessels

R318;R445

A

1003-8868(2014)11-0086-03

10.7687/J.ISSN1003-8868.2014.11.086

张德义(1982—),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核医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工作。

223300江苏淮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放射科(张德义,耿敬标,冯 云,朱昭环)

朱昭环,E-mail:120899457@qq.com

猜你喜欢

诊断率先天性B超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