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医半个多世纪的“光明姥姥”
——访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著名眼科专家申敏如教授

2014-03-17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聂红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石家庄眼科病人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特约记者 聂红霞

从医半个多世纪的“光明姥姥”
——访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著名眼科专家申敏如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特约记者 聂红霞

熟悉她的人都称她“光明使者”,认识她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光明姥姥”。她在医院里年龄最大,当然从医时间也最长,但她为患者开的处方却最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眼科诊室,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满面慈爱却又十分认真地在为一个个前来应诊的患者检查眼科疾患。这位今年已届83岁高龄、有着58年医师执业生涯的老人,就是这家医院的眼科专家申敏如教授。

58年,这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比很多人的年龄还要长。申敏如教授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从业路?她究竟为多少人带来了欢笑和光明?带着满心的崇敬,2013年9月25日上午9点,记者如约走进了83岁的申敏如教授独居的、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去探寻她近一个甲子的医者履历……

一忍就是五十八年

关于申敏如教授的从业经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的很多人、甚至熟悉她的很多患者都耳熟能详。无论是申敏如教授的同仁、还是熟悉她的患者,提起申敏如教授来,大多唤她“申老”——这是我们对德高望重者的一种充满敬意和爱戴的称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申老出生在重庆。她的祖父是一名药商,外祖父是一名中医,她的父亲做的也是家传的药品经营生意,母亲因耳濡目染,学会了中医知识。申敏如兄弟姐妹11人,无论谁生病,都是母亲自己配中药给孩子们喝。在这种环境下,申敏如很小就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41年夏天,日军轰炸重庆,申敏如的母亲吃了一碗凉粉后,突患痢疾去世,当时,申敏如只有11岁,她最小的弟弟出生还不足100天。看着襁褓中的弟弟,申敏如垂泪之余,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做一名好医生,挽救病人的生命。

1948年,申敏如到华西大学医学院读“医预系”,1950年转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师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眼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眼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毕华德先生。在医学的海洋中,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申敏如拼命学习,大学5年只回过一次家。1955年,申敏如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的前身——石家庄铁路医院工作。

申老回忆说:“那个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还有石家庄这个地方,但分配通知书下来后,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卷起铺盖,坐上了开往石家庄的火车。石家庄是个新兴城市,在五五年的时候,这个城市跟一个大镇子差不多。我到石家庄下了火车后,一看到这里的萧条景象,眼泪差点儿掉下来——这就是我要工作的地方?但那个时代的人,讲的是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所以,我没等泪珠子掉下来,就赶紧忍住了。谁知道,这一忍就是58年啊,一直到现在……”

申老短短的几句话,却昭示着她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已经默默地把大半生的光阴,奉献给了她钟爱的医学事业……

而据记者了解,当时,一块儿毕业分配到石家庄的3人,有两人先后拿到调函回到了上海,只有申老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做事业。

1990年,申老到了退休年龄。那个时候,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还未改制、还属于铁路系统的医疗机构。当时,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李凤鸣教授希望她能去那里帮忙做一本眼科专业期刊的编审工作,但石家庄铁路分局的领导希望她能为了眼科和医院的发展继续做临床及带教工作。于是,申老便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以临时工的待遇重回岗位,拿着三百多块钱的返聘工资,依然激情饱满地为患者诊治眼疾;再有人聘请她去外地工作时,她就说:“我哪儿也不去了,就呆在石家庄。这里有我的患者。”为了这句承诺,申老在美国的两个姐姐多次要求她去美国定居,她没去;有的医院高薪聘请她,她没去;北京大学医学部一院请她协助实验室搞科研,她也没去……

申敏如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

申老作出这样的选择,至今还让很多人不理解——早已衣食无忧、功成名就的她,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悠闲、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的啊,但她却选择了把根扎在为之奉献了最好年华的岗位上,而且心无旁骛、不辍不悔……

最年长的医生和最小的处方

毕竟岁月不饶人。申老退休后没几年的一天,在骑自行车下班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到了,诊断为“股骨头骨折”,从此便落下了腿疼的老毛病。从那时起,她手里多了一根拐杖,心疼她的很多人心想,这下申老该歇歇了吧?哪知道,她依然拄着拐杖、风雨无阻地按时到医院出诊。

在申老拄着拐杖坚持行医的20多年里,为了不因腿疼而影响工作,每逢出诊她都要服止疼片。长期服药,导致腿部浮肿,行动也越来越困难,于是医院规定她每天上午只能看10个病号,可更多的时候,慕名而来的患者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她经常是一直看到下午2点才能离开诊室。

在记者前去医院采访她的那天上午,申老从上午8时30分开始接待求诊患者,直到12点了,诊室外仍有等待的患者。午后1点半,门外不再有等候的患者,就诊的人们一个个满意而去,这时,申老才从桌子后面站了起来,一脸倦容地走出诊室。这一上午,申老共接待了16位患者,开了11张处方。

这只是申老五十余年从医经历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午。在此之前,记者听到过一句关于她的评价:“申敏如是倾心为民、德技双馨的一代名医。她对工作的要求,近乎完美。”

实际上,如果仅仅用这句话去评价一位年高德昭的医者,未免太笼统了点儿。在采访中,申老无意中说:“用技术对病人负责,为病人省钱,这是我的习惯。”

顺着这句她称之为“我的习惯”的话,去她周围的同事间了解,记者才明白,建立在这句质朴话语之上的,是一位老专家修持大半辈子的高尚医德。往常,一到申老出门诊,眼科的很多医生就很揪心。好不容易见到大夫,患者总是反反复复地倾诉,生怕医生没听明白自己的病情,但申老一个上午要看十多个病人,经常是一看就看到中午一点多,看不完就不休息。看着老人这么辛苦,眼科的医护人员就很心疼,偶尔便会忍不住去打断病人,申老总是一脸严肃地她“噎”他们一句:“病人来一趟不容易,不问清楚,他们怎么放心哪?!”

申老对患者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的,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人;无论是大款儿还是平民百姓,都要按顺序排队,决不允许“加塞儿”,然而也有例外,曾经有位灵寿县农村的患者小时候被炸伤,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50多岁时又得了角膜炎,视力模糊。患者慕名来找申老诊治,但让人着急的是,申老当天的病人多,挂号挂不上,于是,这名患者就硬挤进诊室,询问申老有没有时间看他的病。申老立即告诉他:“别担心,不能让你白跑一趟,一定抽时间给你看。”患者听了非常高兴,一脸感激……

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申老哪怕是挤出休息时间也不让病人跑第二趟。她说“谁来看病都不容易,要尽力给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这是医生的本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申老是医院仍在岗的最年长的医生,这已经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她还是经常开“最小的处方”的医生。所谓“最小的处方”,是指她从医近一个甲子,从来没让患者多花过一分钱。她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往往能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用便宜的药,尽量让患者减少重复检查。“能开便宜的药,申老绝对不开贵方、大方。有时候,患者来找她看一次病,才花一两块钱,就解决了问题。”眼科的一名护士说。

谈到这个话题,申老说:“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在用药上能用口服的药不要用注射的针剂,能用肌肉注射的针剂不要挂静脉的点滴,能用便宜的药不要用贵的,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医生的职责首先是为患者服务,而不是为了从患者身上捞钱。钱够花就行了,要那么多干嘛!这是做医生最起码的底线。”

对于申老这样近乎“玩儿命”、却又淡泊名利地工作,很多人感到不理解,但有同事劝她休息休息时,申老总是说:“你们不要担心,能为医院做点儿事情,我内心很充实;和病人在一起,我很开心。”

“很充实、很开心”,老人用一句最质朴不过的话语,道出了最真实的人生境界……

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采访中,申老的同事还说,她不但是一位严谨认真、仁心济世的医者,还是一位传道授业、毫无保留的师者。

谈及这些,申老解释说:“衡量一名导师是否合格,最终的标准是自己的学生能否超过自己。”而实际上,她的多位学生却说,申老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保留,但她要求也非常严格。为了能让学生彻底掌握屈光度的验算换算公式,她每次出100道题目,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计算正确,这保证了每一位病人眼镜的舒适性。申老的英语功底十分扎实,她是《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的编委,经常要翻译一些文章,每到这时,她都会把这些文章分给学生来做,锻炼她们的英语能力,然后再逐字逐句地修正。

原眼科护士长高兰芳介绍说:“申老不但对患者认真负责,而且对年轻的医护人员,也是毫不保留的,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从日常的检查操作到规范手术治疗,从眼科常见病到疑难典型病例,从单纯验光到复杂弱视的检影技术提升,她都一点一滴教我们。刚参加工作时,对于教科书上的操作规范,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可面对患者的眼球时,还是不敢下手。我记得第一次给患者打球后注射时,是申老的手轻轻扶住我握着注射器的手,用肯定的眼神告诉我,这个角度是对的,从此,我才找到了感觉,很快就学会了这项操作技术……”

这些年来,凡和申老接触的人,无一不被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打动。在她任眼科主任期间,原石家庄铁路医院的眼科发展很快,学术氛围浓厚,对各种眼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许多疾病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开展显微手术在河北省是最早的科室之一,也是一个能够全面开展各种眼病及手术治疗的综合性科室,在省内建立了较高的名望。

就这样,申敏如教授在石家庄这座城市,一口气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

对此申老说:“我在医院一直干下去的目的只有两个,第一是因为和病人在一起我高兴,第二是想把我的学生们带出来。”申老就是这样一个离不开医院、离不开病人、离不开学生的平凡医生,也正是在这种平凡中,孕育了她那圣洁的医者情怀……

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患者

申老的生活特别简单,她家里都是一些样式陈旧的家具。最好的电器是上世纪80年代购买的一台洗衣机。唯一的“奢侈品”是自己使用的三幅眼镜。她说:“我是眼科医生,一定会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我给自己配了三幅眼镜,一幅走路时戴,一幅是工作时戴的双焦点镜,一幅是平时戴的眼镜。”

申老对生活要求很低,对工作却倾尽全力。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母亲在床上缝被子,她的一个男孩儿顽皮地拿起剪刀玩耍,一不小心划伤了眼睛,当时眼球破裂,眼内容物流出,当家人把男孩送到申老面前时,已经超过了20个小时。经过检查发现,划伤从角膜到巩膜、晶状体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如果进行手术修复,可以保存伤眼0.1的视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交感性眼炎的风险。交感性眼炎是一种严重的眼科并发症,由眼科外伤或手术引起,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一眼受伤却双目失明。这个病例现在回想起来,申老还清晰如昨。她说:“如果对侧眼睛瞎了,我的责任就大了。如果想保护自己,那就只有摘除男孩的眼球。”对于2岁的男孩,摘除眼球不仅意味着永远看不到光明,还意味着容貌受损。为此,申老坚定地为患儿进行了手术修复,并进行了长期的术后随访观察。今天,当年的男孩已经50多岁,他会不时地来看看申老,常常挂在嘴边的是“申姨保住了我的眼睛”。

就在前不久,申老还收治了浙江一对10岁的双胞胎小姑娘,视力仅为0.1,智力水平连小学二年级都念不了。跑了很多家医院,最后慕名来找申敏如。经过做OCT检查,发现视神经萎缩,就介绍病人到协和去做金水平检查。这样的病例,仅2013年上半年就发现5例。虽然不能为病人确诊施治,但是申老总能告诉病人到哪个级别哪家实力最强的医院,为病人节省时间和金钱。对此申老说:“让家属、国家减少负担,能治就治,不能治的也要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

陪我们前去申老家采访的眼科护士长田平花说:申老真是给老百姓看病的好医生,她看病的耐心仔细劲儿一般医生是比不了的。可以说,不少医生都腻歪病人反反复复、无休止地“叨烦”,而申老看病时对每一个患者的生活习惯,家庭遗传病史以及工作、学习环境,都非得刨根问底弄个明白才肯罢休;同时,还要画几张图详细讲解病因、病情,反复交待治疗方法、用药的注意事项,讲完之后还会耐心地再问一句:“听明白了吗?”直到患者点了头,她才会放心……

说起话来稍带“上海腔”、已满头白发的申老,虽然已是83岁高龄,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却一直兴致盎然。从家里到医院的整个采访过程结束后,记者感悟到:从清末在上海经营中药生意的祖父,到她在石家庄扎根行医58年的执著;从因母亲匆促离世而立志学医的理想,到今天“让国家、病人家属减少负担”的使命担当;从曾经一心向学的大家闺秀,到今天拄着双拐坚持行医的申敏如老人,熟悉她的人之所以称她“光明使者”,认识她的孩子们之所以唤她“光明姥姥”,是缘于她安于寂寞、痴迷医学、生活简单、淡泊名利的人生经历;而这样的人生历程,如秋日倾洒的阳光,温暖了经她施治的40余万名患者,也照亮了她58年的从医之路……

专家简介

申敏如,女,现为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名誉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从医50余年,擅长眼科免疫学、遗传,眼科多发病、小儿眼病、疑难杂病的诊断和治疗。

猜你喜欢

石家庄眼科病人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谁是病人
梁丛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