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 各尽其妙
2014-03-17李丽
李丽
《林黛玉进贾府》各色人物的出场,虚实结合,动静相间,似贬实褒,细细味之,让人不得不赞一句:妙笔天成!
一、主次分明,实虚结合——贾母与贾赦、贾政的出场
贾母与贾赦、贾政都是贾府中的关键主子,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应该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所必须要拜见的人物。
先看贾母的出场:“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在这里,作者用一“搀”、一“搂”、一“哭”把贾母的地位以及迎接林黛玉的情况细致、详细地刻画交代出来了。当天,黛玉来到贾府正房大院,贾母作为一家之“老祖宗”,又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黛玉第一个见的应该是她,然后再通过贾母介绍邢夫人、王夫人、珠大嫂子以及众姑娘。这一介绍顺理成章,一方面突出了贾母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使人物之间关系清楚、主次分明。
而对于贾赦、贾政的出场安排,作者却改变了描写手法。按照这两人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是在林黛玉所要拜见的首选人之列,但当贾母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的时候,贾赦却是“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更是“斋戒”外去而未得拜见,结果两人都没见上,成了不出场的出场。和贾母的正面描写相反,贾赦、贾政是侧面描写。为什么不在当天安排这两人和其他人一起见上呢?这是曹雪芹构思的一个巧妙所在。从写作上讲,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面谈,文字上也很不好写,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述的困难。这二人的虚写不仅为贾母等人的痛哭和王熙凤的表演营造了一个特殊氛围,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贾政教子甚严,他若在场,宝玉和黛玉岂敢久久对视?不久久对视怎能反映出他们一见如故的心理?
二、详略得当,动静相间——“三春”和王熙凤的出场
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而王熙凤出场是:“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以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优雅气质,衬托了王熙凤的雍容华贵。
同时,在人物出场的设计上,曹雪芹还巧妙地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贾母等人哭毕,介绍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就内容来讲,三人出场与否无关紧要,而就结构来讲却是“有之则密,无之则疏”。它是王熙凤出场的过渡,通过贾母介绍以及对三姐妹的打量认识,转移了伤感情绪,并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环境气氛起到缓解、松弛的作用,也为王熙凤的出场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
迎春等三人一同出场默默无语、悄然无声,而王熙凤的出场却与众不同:人未到,声先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会儿喜笑,一会儿悲哭,问寒问暖,管这管那,令人应接不暇。三姊妹与王熙凤这一静一动,无声与有声,充分表现出王熙凤观言察色、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在这里,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不仅进行了细致琢磨、精雕细刻,同时也运用了动静交错、详略结合的手法,情节上起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
三、先抑后扬,似贬实褒——贾宝玉虚实相间的出场
如果说王熙凤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即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那么贾宝玉的出场,曹雪芹却是下了相当的工夫。作者首先通过侧面描写,让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作“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理睬他。再加黛玉母亲的侧面介绍:“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进一步强化贾宝玉顽劣、叛逆的个性色彩。此所谓:“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玉矣!”这一切先给林黛玉造成了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的印象,产生了“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念头。然一见之下,却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心有共鸣,两人的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反差越大,认同感就越强。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也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进行张本。
总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描写的对比,我们能一睹贾府各人物的风采,可一叹曹雪芹创作的匠心。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更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