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传播观念、交流思想
——湖南卫视新闻专题《绝对忠诚》启示录
2014-03-16蒋祖烜
□ 文/蒋祖烜
讲好故事、传播观念、交流思想
——湖南卫视新闻专题《绝对忠诚》启示录
□ 文/蒋祖烜
蒋祖烜,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1年参加工作,曾在湖南益阳县委宣传部、益阳地委宣传部、湖南省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先后担任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省新闻中心主任兼省记协秘书长、分管新闻工作的部务会成员。
2003年至2014年8月,先后担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副部长,负责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工作。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入选“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参与起草《中共湖南省委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
已公开出版《比到最后比观念》《寻求核心表述力》《湘南半月记》《悦读双香楼》《辣椒湖南》《香樟年记》《念楼骄》等著作十余本。
2014年9月29日,湖南卫视新闻专题《绝对忠诚》三度开播,那熟悉而深情的片头音乐响起,陡然拉开了惯常新闻的节奏与叙事方式,忽然把岁月和人情拉近、把观众和电视拉近,让我们走近现场,走近那些天遥地隔的人民科学家。
国庆长假,事件新闻和动态报道少了,报纸变薄了,节目缩水了。湖南卫视新闻联播选择了这个时间节点,推出重大系列专题,既有充裕的新闻时段,不容易被干扰,又与国庆这个爱国主义节日自然、贴切地联系起来,唤起众多观众的爱国之思、报国之 问。
《绝对忠诚》第一季以讲故事开头。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第二季偏重于精神寻根,气来、神来、情来。第三季延续着科学家们忠诚的底色,他们平凡而难忘的少年往事,他们普通而温暖的故乡家园,他们含蓄而动人的亲情故事,他们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和追求……一集接一集,一季复一季,不觉得重复。因为这样的人和故事,在资讯海量传播的今天如此稀缺。
不同之处是第三季节目与新闻特写联动的电视评论《九问忠诚》。署名“胡湘平”的电视短评,集中回答了时代关于忠诚的设问和答问。时代为什么需要忠诚?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忠诚?忠诚的底色是什么?忠诚的精神之根深植在何处?忠诚需要绝对吗?忠诚有价吗?忠诚靠什么来坚守?忠诚是民族魂吗?忠诚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吗?一问一答,一层层为忠诚释义、为忠诚发声。睿智点穴,掷地有声。是电视评论,又像写诗、写史。
在传播受自媒体影响越来越碎片化的新闻时段,《绝对忠诚》反其道而行之,走高大上路线,以大制作、大体量、大题材横空出世。投入是大量的,一期人物的采访拍摄往往一周以上,报道8分钟以上,一天的新闻节目才25分钟;拍摄是立体的,动用了航拍等设备和技术。题材是重大的,照惯例,这不是省级媒体的任务,而是央媒的领域,人物也没有局限于湘人湘籍。观念一变天地宽。在一个资讯泛滥的时空,传统媒体已经难以在时效上一较长短,也难以在“独家”上再领风骚。没有了平台优势,不等于没有竞争优势。《绝对忠诚》证明,我们仍然有自己的份额:讲好故事、传播观念、交流思想。
细品《绝对忠诚》,可以发现作品的一些奥妙。比如把笔墨对准人物的周围,他的师长、他的父母、他的家庭,那些点点滴滴可以打动人心的细节;比如把镜头对准主人公活动的场景,南海的万顷碧波,海南那传奇的田野,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神奇的青海盐湖……那些像风光片一样悦目的异乡和奇景。作品不仅占据当日新闻重要时段,每天还坚持发次日新闻预告和宣传片,让观众有一种期待,而又让作品产生连续剧的延伸。特别是宣传片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字幕:“变化的年代,总要有些不变,也总会有些不变”“他们的脊背上没有刺字,胸口却回响着那首满江红”……还有背景音乐的应用,谁也没见过在新闻中如此地采用音乐,但谁又敢断定,新闻中就一定不能用上音乐的元素。恢弘大气中,轻触人们心灵最柔软处,欲罢不能的期待感油然而生。细节决定成败。信哉斯言。
我曾经为该节目组提出过两条建议:连续报道、连续报道、连续报道;联动、联动、联动。今年以来,他们创造性地发挥了这种新常态下的新闻规律。不仅在一个单元拉长、加力,而且在单元之间连续。不仅联络本地媒体,还主动延伸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关联度不大、看似难以企及的央媒。《人民日报》连续为该节目刊发三篇评论员文章,这在当代新闻史上也不多见。更为难得的是,《绝对忠诚》突破了传统电视传播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清醒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一个网上不火的节目,很难说是一个真正火的节目,主动把二次传播、第二落点延伸到了新媒体,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之 势。
十多年前,我因组织策划《走进大湘南》系列报道,近距离触摸到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强大的创新活力。十多年过去,时光荏苒而历久弥新,未见其减而日有所增。近年来,他们已连续推出多个“现象级”报道,《县委大院》《绝对忠诚》《移动风云》,还有创新型报道《新闻当事人》。这个富有活力的创新团队没有见好就收,没有就此止步,不怕日长只嫌夜短,像战士那样在路上疾行。我曾经误判,一个人、一个团队创新能力是有限的,总会碰到“天花板”。但这个团队的实践和成绩,不断修正我的误判。在生活中、在人民中、在大自然的天宽地阔之中,没有天花板,山高人为峰!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