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以巢湖学院为例

2014-03-15朱定秀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朱定秀

(巢湖学院教务处,安徽 巢湖 238000)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以巢湖学院为例

朱定秀

(巢湖学院教务处,安徽 巢湖 238000)

在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以巢湖学院为例,由于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的影响,转型发展存在着诸多困境。必需在明确办学定位,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师资队伍转型,构建校企研多元参与机制,争取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转型路径的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巢湖学院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下,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把转型看作学校发展难得的时机和动力。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巢湖学院作为60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员,大势之下该如何把握时机,抢抓机遇促发展,是目前学校发展急需思考的课题。

1 认清转型发展的紧迫形势

教育部之所以力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当前,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迫切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目前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难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新建本科高校大都呈现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的态势,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严重错位,同时,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也延伸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级,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实行分类管理,多样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因此,无论是从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性,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都不得不面对转型发展,突破现实困境,拓展发展空间。

巢湖学院自2002年升本以来,形式上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转型,并把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但在打破传统本科大学的培养模式和学校的特色发展上基础还比较薄弱,服务地方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与同类学校的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空间较为狭窄。几年的本科办学实践证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在“夹缝”中生存,必需打破现有的相对封闭的管理运行机制,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之前办应用型本科大都在摸索中前行,缺乏政策的支持,现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内涵十分清晰,即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办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与行业需求和工作岗位对接;办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相长;科学研究注重应用性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学校治理结构灵活多样,构建校企研多元参与协同创新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说明转型不会搞“一刀切”,也不会是“强制转型”。当前,高等教育分类改革条件已成熟,纵观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由学术性专业人才教育向职业性专业人才教育的转变,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学校在办学方向上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这应该是现实发展的要求和理性的抉择。

2 正识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本科历史短,办学条件先天不足,办学经费相对短缺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准、学校特色不明和管理机制不顺畅等诸多困境。这些困难既有学校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制度因素。

学校内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外部因素主要有:一是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运行机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经济模式仍起着决定作用,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社区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缺失;二是现行评价机制的制约,新建本科学校评估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评估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区别不显著;三是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如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专业设置制度等;四是国家各部委之间缺乏信息联动,学校缺乏清晰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更多的困惑与困难。多数省份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或多或少会在经费支持、政策优惠上有所体现,区划调整后,巢湖学院面临的境地很尴尬,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在获得这方面资源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外部的优惠条件几乎没有,校园建设、周边环境的治理等与地方的协调中十分乏力。从内部来看,办本科时间短、底子薄,特色正在凝练形成过程中,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的产教融合还没有真正落实,科研服务地方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高等都是现实的问题。

建设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蝶变、超越、脱胎换骨的转型与提升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信心与决心。目前学校最当务之急是先打“观念仗”,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思想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决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误区和观念障碍。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用转变观念开启转型的动力之门。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对创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定位自信、发展自信和前景自信,进而增强办好应用型高校的行动自觉。

3 明晰转型发展的路径

如何转型?近几年,巢湖学院围绕应用型办学,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应用型办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要真正实现转型发展,面临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学校现有的应用型办学基础和学校目前在转型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型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走出办学定位攀高、趋同误区,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是决定其转型成败的根本问题。由于受传统学术型办学理念惯性驱动,在立足地方、培养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定位上,因为担心这样的取向会降低办学的品位,结果模糊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巢湖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确定的办学定位基本符合应用型办学要求:如服务面向定位上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学科专业定位为以文理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强化应用,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立自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还是没有抛弃学科本位的传统办学理念,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两个着力点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尤其是没有与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起来。

转型发展是深度的融合,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本科层次高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要根据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使培养目标不只是“目标”,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办学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人才培养的真正转型。

近几年,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办学定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尤其是近3年,针对合肥市“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先后增设软件工程、环境设计、金融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等11个应用型专业,调整和改造音乐表演、物理学、历史学、应用心理学等12个专业并暂停招生,形成以文理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能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格局。但学校专业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机制还没有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也没有构建起来。

应用技术本科转变的关节点是要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以学科体系为导向向以产业、职业、就业为导向转型。要继续加大学科专业调整与改造力度,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使学科专业布局更加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分析,保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要以专业链对接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使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 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为区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急需人才。目前学校要增设面向合肥经济圈和巢湖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应用型专业,构建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形成集群效应,增强人才培养的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

在专业内涵建设上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构,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

学校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已实施的做法有:2012年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确立“大类培养、方向分流、合作教育、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在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中,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能力取向”的学业评价模式。2014年修订的培养方案中,紧密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专业特点,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分别设置若干应用型课程群(组),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和充实,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衔接,强化课程模块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但如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真正落实,还必须找到并实施以配套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要根据转型发展后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上的更加鲜明的职业化特征,并创新于多层次、多样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加强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中,既要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理论功底不扎实,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的特点,构建“基础理论够用、专业基础理论适用、专业理论管用”的课程模块,科学调整学时学分,同时明确课程的培养任务,按需设课,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又要引导教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做到“学校教的要适应市场要的”,力争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率要达到100%。还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专业特点,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主动走近企业,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共同开发反映企业主流技术的典型项目和相关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等教学资源,各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要达到100%。

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上,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完善侧重于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发挥创造力,强化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机制。

转型发展不仅要有学校的顶层设计,而且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不仅需要教师理念更新,而且需要教师具备适应改革的能力。

近年来,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先后出台了《巢湖学院关于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巢湖学院关于外聘、返聘教师的暂行办法》、《巢湖学院教职工培训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鼓励支持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但在建设过程中有着诸多困惑:师资队伍转型的目标不明确,引导转型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制度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不突出等都制约着转型工作的推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关键点是打造能够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学校要做到:

一是要制定长期的有步骤的师资转型计划,实施双师双聘制度。要通过“引培并举、专兼结合”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注重引进具有实践背景和行业工作经历的高素质师资人才;加大聘请兼职教师力度,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重视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高级技师等来校兼职兼课;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岗前培训、导师制、进修培训、教学竞赛、教学质量考核等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实践实训平台,每年安排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实践,使学校“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从而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既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满足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发展需要的稳定且不断优化补充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二是要推进“双师型”教师标准建设,对应用技术本科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师德师风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标准,引领和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教师彻底抛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观念,主动关注、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现实需求的状况,深入所在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摸清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并关注理论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知识的更新,并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和和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等。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体现应用型导向的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提高师资队伍转型的积极性。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同时争取地方政府在政策指导、经费投入和质量监管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师资培养和结构转型的长效机制。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是关键,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支撑,更需要产业、行业、企业力量的深度介入。因此,必须加大学校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加强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机制。

学校要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要积极引导各专业融入行业、企业,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成果孵化活动,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课堂、进教材,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和校企研多元参与机制,实现参与主体从封闭走向开放,并推进参与主体转型。一是要完善校校互动合作机制,继续依托应用型高校联盟建设,开展校际之间的联合培养、教学资源共享等合作交流。二是完善校企研合作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加强应用型科研,为企业产品的革新发挥作用,努力营造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自身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也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积极争取发挥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服务、协调乃至统领作用,使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政策导向逐渐明晰转型的方向。

政府要以法律规范转型,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尽快修订《高等教育法》,重视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制订激励企业、行业参与院校转型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以经费保障转型,从国家层面建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转型学校的资金支持;要以信息促进转型,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为高校转型提供信息支持;要以评估引导转型,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建立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应用技术大学评估标准,把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

转型发展更需要突破不利于激发教职工积极性的旧有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学校章程建设,努力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将融入大合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争取合肥市政府在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校地合作、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支持,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内部治理结构;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推行对二级院系的分层评价;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鼓励各二级院系大胆改革、创新实践、特色发展。可以尝试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院系或专业集群,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专兼职教师聘用等。要改革配套的学籍学位管理制度,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进创新创业制度化,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总之,转型之际,尽管困难和问题很多,但困难和问题也垫高了学校发展的平台,既然转型不可避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就不能再犹豫,不能再徘徊,而要勇敢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胆走出一条面向经济社会需要、依托产业行业、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之路。转型发展也是一个艰巨的、深刻的改造、变革与创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动态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坚定的信念,求真务实,才能为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才能谱写出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2]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孟庆国[N].中国教育报,2014-01-06(4).

[3]魏小琳.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

[4]孟兆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

[5]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6]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9).

[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2013.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FOUNDED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CHAO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U Ding-xiu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dapt to needs of loc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is imperative.I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aohu College,for example,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historical school and school conditions,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So,it is necessary to clear the orientation,found a close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chain,innovate training model,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build diverse mechanisms i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explore security of policies and system.

new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s;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Chaohu College

G647

A

1672-2868(2014)05-0015-06

责任编辑:杨松水

2014-08-15

安徽省2013年重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zdjy142);安徽省2014年重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4zdjy117)

朱定秀(1964-),女,安徽无为人。巢湖学院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社会学。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