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
—— 以唐山市为例

2014-03-15王淑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唐山城市形象文化

王淑娟

(唐山师范学院 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文化传承与发展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
—— 以唐山市为例

王淑娟

(唐山师范学院 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的表现,良好的城市形象建立在对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是城市内涵全面提升的过程,它体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需要全民参与和互动。

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内涵;企业品牌;地域文化

“城市”与“文化”是两组既不相同又如影随形的概念,并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1,p41]。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包括城市物质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城市行为文化、城市精神文化,其中城市精神文化构成城市文化的核心。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2]。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文化在城市形象定位、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唐山也与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城市一样通过各种媒介推介城市形象,2007年,唐山市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加以宣传,2011年6月唐山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又以宣传片的形式对城市形象进行推广,但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及利益相关者的认知程度并不高。

一、城市形象在城市的有形与无形文化中表达

文化精神是城市形象的核心,是城市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的文化精神只能从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凝练、提升并固化、强化[3],突出的文化特征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表征。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

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维也纳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之都”;夏威夷人的问候语—“阿罗哈”用在不同场合表达“你好”“谢谢”“再见”等多种含义,象征着夏威夷的热情、开放与友好,已成为夏威夷的“名片”。2010年唐山市提出“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唐山精神的凝聚、合成,其中,“感恩、博爱”是唐山的内在诉求,是唐山人民人文素质的表现,“开放、超越”是唐山的外在要求,是唐山这座城市进取精神的显现。新唐山人文化精神是唐山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构而成的,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大力弘扬和升华[4]。

在城市文化表现方式上,无形的文化需要借助有形载体来表达,有形物质空间载体的表现最为直观,通过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景观等有形载体的表现,内化为根植于本地居民心中的文化力量,激发其责任感、自豪感和创造力。如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唐山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唐山开滦博物馆及矿山公园传递唐山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唐山南湖生态公园是唐山人民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曹妃甸的开发与建设体现着唐山人民超凡的伟力。城市的文化精神通过有形载体传递到其他城市利益相关者的意象之中,从而形成本地居民和外来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形象的总体印象与评价。

二、城市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历史悠久与否,都是依托特定的地域、特定文化发展起来的聚落,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不断积淀、地域文化特征彰显,使一城市形成了有别于它城市的显著特征,这种文化是物质的,亦或是精神的,在此意义上,城市就是一种文化概念。唐山有影响力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较多,其一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史的“五个第一”(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煤矿、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其二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及其形成的地震文化及抗震精神;其三是“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结合以上三种城市记忆及唐山重点开发和打造的文化项目,我们在京津唐三地进行了《本地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唐山城市形象认知》问卷调查与分析。在回收的213份有效样本之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以女性所占比例稍多,占55.9%;以年龄层来看,18-29岁这组人数最多,为69%;从调查对象的常住地来看,唐山及其周边地区分布比较平均,常住地为唐山的占42.2%,常住地为京津地区的占45.5%,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本地居民对唐山城市形象的认知评价中,对“震后新城”“曹妃甸”的形象认知度最高,而对其它项目认知度较低。可见在广大受众心目中唐山的突出形象还是以震后新城为主要构成背景,随着近年来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开发建设,人们对它的认知度也比较高。其他利益相关者认知度最高的两项是震后新城与近代工业,且震后新城的均值远高于后续几项。本地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唐山城市形象的认知存在着差别,这表明本地居民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内容,其他利益相关者则通过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城市事件对城市形象进行认知。

表1 对唐山城市形象认知的Means检验结果

城市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将其特质保留在城市的有形记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中,形成了城市文脉,无声地传承着文化。城市与人一样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需要根据城市的生命历史和现存状态来维护、保持、发展、更新[5]。《淮南子·原道》讲到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传承传统并非守旧,而是将对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产生持续影响的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加以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时代要素,形成既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又能表现城市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城市文化。城市社会的变迁应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新的因素融会贯通的契合点,丰富传统的内涵并赋予它新的形式,形成新的文化体系[1,p81]。唐山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未来曹妃甸生态工业的集聚和城市转型也将打造唐山全

新的工业城市形象,因而“震后新唐山,生态工业城”的形象符合唐山城市发展实际,应对工业文化和地震文化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加以整理,借助文化创意、规划设计,将近代工业和地震文化的“形”与“神”有机结合,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传递出去。“在遵从现在城填特色的同时又不丧失其作品的创造性或特色,广泛的风格融合成一种单一的、连贯的建筑风貌,而这种风貌的形成并没有使一幢建筑丧失其本身特色。”[6]城市文化的传承是相对的,创新是绝对的,城市文化在相对的稳定和不断的变化中发展。

三、城市形象塑造是城市内涵的全面提升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有形物质载体和空间的美化表层,而是能够产生吸引投资、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这些都驱使着城市将自己像商品一样包装和品牌化,之后到国内外市场上去推介,并在吸引人才、投资、旅游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7]。

城市形象除城市可感知的物质外显表现外,还体现在城市政府意志力、决断力、领导力和公信力;市民日常行为习惯和素质,企业创新意识、能力与市场行为;城市物质载体对城市文化的表达等方面,因此城市形象塑造是城市内涵的全面提升的过程。

(一)科学合理搞好城市建设

建筑是城市的外衣,城市是用砖瓦写出的历史,城市的建筑、街道、景观、广场等要在传承文化、保护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现代城市发展要素加以创新,其根本目标是更好地表现城市文化,不能因为现代化需要而割断城市文脉。通过城市建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凝练特色、凸显特色。城市建筑、街道等规划与设计应依托城市文化本身,要在建筑要素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使人文精神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细节的各个方面,如城市规划整齐合理,表明城市发展的科学与有序,街道指示牌用多种语言书写表达城市的开放等等。中国城市都面临着拆迁、改造或转型,唐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同样面临以上问题,在城市的新陈代谢中,要保护、利用好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工业资源、地震文化资源及其它各类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建筑的密度、景观色彩要同城市历史文化相协调,既要立足发展又要突出城市特色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高效有序实施城市管理

城市不但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安全稳定、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开放、严肃活泼、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城市形象是政府决策层意志力、决断力和领导力的表现[8],政府决策层意志力、决断力和领导力不仅作用于城市显性环境,而且作用于城市隐性环境。在此意义上,政府形象代表了城市形象,意志力、决断力和领导力是城市政府决策层对城市文化、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有明确而科学的认识、判断与规划,并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强烈的信心、决心和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科学、有序的实际行动,对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超前的智慧和战略性眼光以及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激发人力资源的机制,实施科学的管理、监督与评价考核机制等。政府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本着“管理+服务”的理念,公务员、执法者、服务人员要提升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自律与内外部监督,形成科学、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府形象,营造高度被认知和认同的政府形象。

(三)培养市民健康文明行为习惯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与细胞,是城市文化的直接展示者和传播者。市民的行为习惯、文明程度、精神面貌直接代表了城市形象,每一位市民都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城市形象还要从市民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对市民的文明行为习惯宣传、教育要常态化,通过各种媒体形式,“润物细无声”“暴风骤雨”式相结合,通过文化宣传、大众教育加强市民对城市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文化熏陶、树立典型,帮助市民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加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培育高雅文化群体,并使之引领城市文化发展。

(四)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它不仅担负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职能,而且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主体[9]。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往往成为城市品牌,代表着城市形象,“长虹—绵阳”“海尔—青岛”“五粮液—宜宾”“开滦—唐山”等,企业为城市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社会效应。企业是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诚信度、服务质量等市场行为都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企业文化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品牌意识的增强,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力量,品牌的力量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提升员工素质,实施CI战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行业道德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在增强自身竞争力、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本身就是提升和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

(五)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随着城市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城市之间的竞争也由经济竞争转向文化竞争。城市发展必须适应竞争,大力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城市不仅要满足人的求富、求安、求乐等一般物质性需求,还要满足人求知的精神需求,因此城市要加大对文化场所的投入,充分认识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育浓厚的崇文意识,以文化人。建立开放的现代化文化场所,如图书馆、文化广场、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剧院、体育馆、群艺馆等。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六)全民互动,在发展中塑造城市形象

良好的城市形象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需要经历一个形象定位—形象认知—形象知名度提升—城市品牌形成的过程。一个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是一个城市全面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全民参与和互动,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与城市的全面感知与互动,不断提高市民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增加市民的幸福感,真正让市民成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

[1]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怀亮,任锦栾,刘志强.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99.

[3] 邝金丽.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对策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Z1):72-75.

[4] 杨立元.好一个新唐山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10-07-31(3).

[5] 贺军.浅谈城市中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J].聊城大学学报,2008(2):372-374.

[6] 布伦特·C·布罗林.翁志祥,等译.建筑与文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17-118.

[7] 张燚,张锐.城市品牌论[J].管理学报,2006(7):468-476.

[8] 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7.

[9] 康伟.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原则及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7-22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City Culture and City Image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Tangshan City

WANG Shu-juan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image of the city is the card of the city and also a form of city culture. Good city image is based on the city’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t is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city image molding process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ity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ascension. It i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which needs th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city culture; city image; city connotation; enterprise brand; regional culture

G127

A

1009-9115(2014)04-0145-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4.041

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项目(JD2012-13)

2013-07-29

王淑娟(197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区域旅游。

猜你喜欢

唐山城市形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谁远谁近?
王大根
微信平台上中国城市形象修辞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