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青年采编人员培养的模式创新
——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践为例

2014-03-15贾洁梅

中国记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海岸线报业日报

□ 文/贾洁梅

转型期青年采编人员培养的模式创新
——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践为例

□ 文/贾洁梅

近年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围绕“品质报业、效益报业、素质报业”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采编队伍,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许多新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报业转型 培养模式 温州日报

面对转型期的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有所创新、开拓,青年记者需要正确的导向、丰富的阅历、敏锐的体察、理性的思辨。对于青年记者来说,经历更多的体验和学习,意味着成长,意味着素质的提升,意味着集聚谋变的资本。近年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尝试了新闻采编导师制、青年采编讲武堂、徒步海岸线、人文关怀等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

创新形式 导师制感知传承魅力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这几年发展很快,由于发展全媒体、扩版改版,以及新老交替等方面工作的需要,温州日报报业集团35岁以下的青年采编人员占了采编队伍总数的一半。特别是近两年新进了50多名记者,他们补充到了采访第一线,给报业集团各报社带来了新气象,这些年轻人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另一方面经验明显不足,身上往往缺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那种新闻理想和职业素养,需要新闻实践的历练。面对这样的现状,集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2012年6月,报业集团突破传统方式,在省内媒体中率先推行新闻采编导师制。

首期聘任的20位新闻导师,是集团各报网刊中专业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优秀采编人员,也是责任心强的业务带头人。这种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结对方式,使队伍建设实现了从以往的单纯培训到深入培训的转变,提高双方互动互促互进,导师和学员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以老带新,让年轻记者在与资深媒体人的工作交流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知人格魅力和职业魅力。每位导师针对学员的问题疑惑,有的放矢,确定主题,为全体学员以及其他青年采编人员做讲座,并现场交流互动。导师还把全体学员带到县市区、街道乡镇去采访,现场演练,对采写的稿子进行点评,通过传帮带,使好的传统、好的做法、好的品质不断得到延续、发扬、提升。

2013年,集团表彰了一批优秀导师和学员,使付出辛苦努力的导师和积极向上的学员得到认可肯定。在去年记者节上,新一批导师和学员结对,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开设系列讲座、学员同导师走基层、导师指导学员完成业务论文等活动,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双重提升学员素养,推动优秀新闻文化和优良作风的延续传承。

与导师制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办法是部室主任带领年轻记者以合作的形式参与各种重大主题报道活动,如《十问温州发展》《十大攻坚看突围》《从温州出发——寻找中国的改革印记》《中国梦·温企创业梦——温报集团百名记者进百企》等重大主题报道,充分发挥部主任和年轻记者的作用,这些报道内容深刻丰富,形式新颖独特,既锻炼了年轻记者又提高了新闻精品的生产,促进了重大主题报道的良性循环。

创新平台 模拟新闻发布实战演习

为让青年记者更好地成长成才,2012年12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青年采编讲武堂,为青年采编人员搭建了一个相互切磋技艺、比武交流、学习沟通的平台,共同分享各自新闻成果和新闻背后故事。青年采编讲武堂以“力学力行”为主题,以学用转化为主线,至今共举办了9次研讨活动,共有1000多人次参加。

融媒时代,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仅考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更是媒体报道的一道多选题。今年1月,青年采编讲武堂一改往日传道授业的传统模式,首次将“模拟新闻发布会”搬上讲台,集团下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网、《温州人》杂志青年采编人员分为六组,轮番扮演政府新闻发布者、记者提问者两种角色,就突发性公共事件秋汛水淹城区、化工废水泄漏、交通治堵滞后、微博反腐举报、工人讨薪上访、环境整治冲突六个话题进行模拟新闻发布。发布会上你来我往,无论是发布者还是提问者,整个模拟过程精彩纷呈,不再是枯燥的“你讲我听”,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实战的训练。把学习变成游戏,在快乐体验中成长,把被动灌输变成主动参与。活动气氛热烈,让人意犹未尽。

在新闻发布会和网络直播越来越频繁的今天,通过这样的实战演习,显得更有现实价值。让青年记者在演习中,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各种技巧,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为我所用。

活动策划者、集团副社长潘建中谈到,他一直都在为怎样创新青年记者培训的模式而思考,青年采编讲武堂的内容、形式也一直在探索,就是想办法找到青年记者学习的兴奋点。有时我们辛辛苦苦请过来的专家,也不可能整场讲座都精彩,底下有的青年记者在玩手机,说明想要的效果没有达到,所以也逼使我们想出了这种互动的形式来激发青年记者的兴趣。

创新活动 徒步海岸线关注民生

现在,全党全社会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闻战线也正在践行“走转改”,“走转改”需要用脚去丈量,群众路线需要用脚去践行,美丽水乡需要用脚去发现。现在一些年轻记者怕吃苦,采访不深入,喜欢坐在办公室,看电脑、接电话寻找线索,甚至对人物、事件的采访也没有到现场,通过手机、电话联系采访成为一种现象。去年底,《温州晚报》策划下基层走群众路线的活动,青年记者朱承立冒出了徒步海岸线采访的想法,得到了总编辑薛元的支持,在报社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促成了此次创新活动的完美完成。

为什么会选择用徒步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行进?因为徒步能看到更多、更细的问题,挖掘到更本真、更接地气、更鲜活的新闻。为什么是海岸线?因为温州正在大力建设美丽水乡、发展海洋经济、探索农村改革,海岸线住着什么人,有怎样的风土人情、经济特色产业、文化遗产,群众有着怎样的心声。从2013年12月13日至2014年1月26日,朱承立历时45天,徒步行走700多公里。从温州海岸线的最北端走到最南端,这是一次对温州海岸线的深入探寻,从乐清、龙湾、瑞安、平阳到苍南,跨越五个县(市、区)。刊发20多篇徒步海岸线报道和多篇基层观察,并对接相关部门,帮助乡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徒步采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焦点。

《温州晚报》的徒步海岸线终成为一种现象,它让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记者的职责,记者究竟该怎么样才算真正地做新闻?这几年纸媒面临着严峻的困难,这让我们急于找一条创新之路。勿忘人民,是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的一句名言。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他的心中永怀人民这两个大字,所以挖掘了焦裕禄、吴吉昌等一批基层人物的光辉典型。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报道是为领导、为部门、为自己,我们还需要重新拾起这种为民的意识,把老百姓的需求作为报道的根本出发点,多关注政策背后的民生问题,多反映底层的民众呼声,多挖掘基层的鲜活典型,承担起媒体记者作为民众代言人和时代瞭望台的重任。青年记者有了这种丰富的阅历,才能践行真实、客观的职业准则。

创新模式 还需要一种人文关怀

尽管传统媒体被舆论描述为逐渐式微的状态,但每年还是有许多身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渴望进入。媒体除了给予他们以机会,抚慰他们的理想主义,尊重他们的个性活力,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上,还需要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个很温馨的词,听起来很简单,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素质,理解青年记者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安下心来做新闻。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青年记者的入党提干、收入待遇、学习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一面。

现在,集团五报一网一刊青年采编人员中党员的比例已达到35.6%以上,几乎每个部室都有35岁以下的副主任或主任助理,真正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温州日报》在创新青年采编人员的考核激励模式时,为提高青年记者的积极性,在超额奖的设置上对新老记者一视同仁。青年记者刚刚入行,工作热情往往很高,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喜欢到处跑,有新鲜感,见报的稿件相对较多。据《温州日报》考核中心统计,大多入行几年的青年记者超额奖超过了那些跑线十年的老记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媒体行业是社会公认的人力资源快速流动的行业,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这几年在招考采编人员时,对专业设置不再设门槛,使大量非新闻专业的年轻人进入报社,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记者队伍的知识结构,符合新媒体新时代的需求。进入报社后,单位鼓励他们读第二专业新闻,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去进修、培训,尽快熟悉新闻业务,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非新闻专业的记者比学新闻专业出身的思维要活跃,受到条条框框约束的要少,而且在某一自己熟悉的领域报道更有见地。现在培养全能型综合型记者是一个趋势,复合型记者更是今后报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

另外,在职称的晋升上也给青年记者提供一些方便,如评中级职称,在集团《新传媒》杂志发两篇论文可以抵省级一篇,减轻了他们论文发表的压力,又可鼓励青年记者多写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一举两得。

现在媒体进入了转型期,需要冷静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人文关怀不能缺失。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新传媒》杂志)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海岸线报业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