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报道常态化的路径与走势

2014-03-15

中国记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选题媒介

□ 本刊特约评论员

融合报道常态化的路径与走势

□ 本刊特约评论员

融合了文字、照片、图表、视频、动画等不同呈现元素的新闻报道作品,正在逐渐占据用户的视线。从早期多种媒介形式的简单堆砌,到如今对不同媒介元素各取所需的有机组合,融合新闻报道样式愈发符合用户的观看需求,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用户的阅读和收看习惯。在新闻用户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浅薄化和移动互联网媒体蓬勃发展的情形下,单一而冗长的文字报道很难获得受众青睐。融合新闻报道走向常态化,将是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首先,从新闻选题来看,融合报道的对象并不一定是重大或突发的社会事件。例如, BBC的全媒体融合作品“1999年-2010年英国每一条道路上的每一起死亡”就并不具有事件导向性,而是针对较为平常的社会现象——车祸,将视频、动画、交互地图与新闻直播相联系,对10多年间英国车祸的伤亡情况、发展趋势进行直观描述和分析,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如,融合报道“信息亚马逊”对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地区的植被覆盖、森林砍伐、火灾以及居民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描述和监测,并根据所获得的动态数据进行即时更新,用户也可以自行上传信息。相较于突发性的社会运动和自然灾害而言,上述选题并不完全具备新闻价值中的“显著性”“重大性”特征,从每一个个体事件来看,均不属于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但如果将这类常规性事件置于较长的时间序列中,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都会得到提升。特别是诸如“信息亚马逊”这样动态、实时更新的融合报道,不仅能够向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更能够直接服务于当地的植被监测、环境保护等工作。因此,常规新闻也能够成为融合报道的选题内容。

其次,从制作成本与周期来看,融合报道并不一定需要如“雪崩”般大投入、大制作。“雪崩”是融合报道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几乎所有媒介形式有机融合的最佳状态,但并非所有融合报道都要集合文字、图片、视频、图表、交互地图、动画等所有媒介形式,像“雪崩”一样宏大而炫目。如果回到融合报道本身的意义来看,它仅指主要基于互联网核心平台,融合多种媒介技术、以最适宜的手段进行新闻报道;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网络上的大部分新闻报道都具有融合报道的特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某一事件进行立体、全面的呈现。在微信中,媒体公号推送的新闻大多同时包含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受众还可以通过回复、投票等方式对新闻进行反馈和互动;而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一条包含了图片、视频的微博本身就是一种简单化了的融合报道形式。例如,2014年10月20日,在北京地铁涨价方案推出后,腾讯新闻的微信公号发布了相关图文报道《再见,北京地铁2元的风景》,以图片配文字的形式简要介绍北京各条地铁的终点站,用户通过点击手机屏幕等简单操作就可以观看。这条简单的图文报道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和传播力,能够与用户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得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融合新闻报道以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但它绝不是多种技术形态的简单堆砌,而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用户体验为目标的技术融合;与其说它是“技术本位”,不如说这是一种“新闻本位”和“受众本位”的新闻生产意识,报道中炫目的画面和技术并非为“炫技”而制作,而是为了受众能够更好地接收并理解新闻信息。融合报道走向常态化也应当遵循这一路径,即关注日常社会现象、发现事件背后深刻的社会动因和影响,重视用户体验、开发简单明了的适于移动终端的融合报道。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选题媒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